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不同处理组合,研究3因子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综合影响,从而筛选出促进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的7种最佳组合,分别为温度12℃时,光照强度100~400μmol·m-2·s-1,CO2浓度1000~1200μL·L-1;温度15℃时,光照强度200~600μmol·m-2·s-1,CO2浓度1200~1500μL·L-1;温度20℃时,光照强度400~800μmol·m-2·s-1,CO2浓度1500μL·L-1;温度25℃时,光照强度600~800μmol·m-2·s-1,CO2浓度1500μL·L-1;温度30℃时,光照强度600~1000μmol·m-2·s-1,CO2浓度1500μL·L-1;温度33℃时,光照强度800~1200μmol·m-2·s-1,CO2浓度300μL·L-1;温度35℃时,光照强度800~1200μmol·m-2·s-1,CO2浓度300μL·L-1.根据以上最适合环境因子组合,提出日光温室环境因子调节建议措施如下冬季清晨,温度提高到15℃,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会明显提高;冬季光合适温时,可人工增施CO2浓度至1500μL·L-1来促进黄瓜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冬春季节温度较低,应尽量减少通风,保持较高的CO2浓度来促进黄瓜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双氧水为主体漂白剂的丝瓜络漂白工艺。在漂白液中加入硅酸钠和硫酸镁;可以增大双氧水的漂白活性,提高丝瓜络的白度,经EDTA溶液浸泡过的作品不易返黄。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工艺参数,最佳工艺条件为:漂白液组成1%H2O2+5%Na2SiO3+0.1%MgSO4,氢离子浓度10pmol·L-1,漂白温度约60℃,漂白时间约1h。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适宜于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ISSR-PCR分析的扩增体系,确定引物适宜的退火温度,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浓度、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单位、引物浓度4种因素4个水平,对七筋菇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根据Tm-5℃±5℃设定引物的退火温度梯度,确定出不同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对引物873来说,其最适退火温度为53℃.按照正交试验设计,测试不同引物各因子之间在不同水平的组合情况,确定不同引物的最佳组合体系.引物897在第10组合反应最佳即3.0 mmol · L-1Mg2+;0.2mmol · L-1dNTP;0.1μL Taq DNA聚合酶; 0.2μmol · L-1引物浓度.确定10μL的反应体系中,Mg2+为2.5~3.0mmol · L-1,dNTP为0.15~0.20mmol · L-1,引物浓度为0.20~0.25μmol · L-1,Taq DNA聚合酶为0.1μL,模板DNA用量为50ng.适宜的退火温度为48~62℃.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低于 30℃时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0℃后随温度上升 ,光合速率逐渐下降 ,但在 2 5~ 35℃范围内 ,光合速率的变化较小。土壤水分对番茄的光合作用亦有极为显著的影响 ,当土壤含水量降至70 %以下时 ,光合速率迅速下降 ,至土壤含水量达 30 %时 ,番茄的光合速率仅相当于 70 %土壤含水量时的 2 0 %左右。本试验研究还表明 ,番茄叶片的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分别为 1396~ 14 85 μmol.m-2 .s-1和4 8~ 5 4 μmol.m-2 .s-1,在适宜温度及饱和光强下 ,CO2 的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为 14 0 0 μl·L-1和 70 μl 1·L-1左右。  相似文献   

5.
酸性土壤有效汞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更好地评价酸性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以酸性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比较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土壤有效汞的浸提剂的提取效果,筛选适合于酸性土壤的有效汞浸提剂并优化相应的提取条件,从而建立酸性土壤有效汞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在0.1 mol·L-1 HCl、1 mol·L-1 NH4OAc、0.005 mol· L-1 DTPA、0.03%TGA-1/15 mol·L-1 Na2HPO4这4种常用浸提剂中,0.03%TGA-1/15 mol·L-1 Na2HPO4是最佳的浸提剂,因为它具有最高的提取率,且其所提取的有效汞与相应稻米中Hg含量的相关性最好.0.03%TGA-1/15 mol·L-1 Na2HPO4的最佳浸提条件为土液比1∶10、振荡时间120 min、振荡速度250 r·min-1,浸提出的有效汞量与油菜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相关,能较好地指示田间条件下土壤汞对作物的可给性.  相似文献   

6.
秦岭天然油松、锐齿栎林根系-土壤互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油松林、锐齿栎林、草丛等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表明: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森林群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明显大于草本群落;阔叶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强于针叶林.在0~10 cm土层深度,>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量锐齿栎林为27.8,油松林为14.0,草丛为5.7;1~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量锐齿栎林为6.0,油松林为11.1,草丛8.6.森林植被增加直径>5 mm和2~5 mm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宁南黄土丘陵区弃耕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 0. 25 mm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在0~30 cm土层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先降低后增加,10年降至最低点10. 20%; 0~10 cm、 10~20 cm、 20~30 cm土层各年限撂荒地0. 25 m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38. 3%、24. 53%、14. 47%,各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系数总体呈现出随着粒级减小而逐渐变小的趋势;(2)在0~30 cm土层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10年后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粒级 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总体反映出随着撂荒地植被的不断恢复,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性能,使得土壤抗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T_0)、秸秆还田3 000 kg·hm~(-2)(T_1)、6 000 kg·hm~(-2)(T_2)、9 000 kg·hm~(-2)(T_3)、12 000 kg·hm~(-2)(T_4)5个处理,研究持续5 a秸秆还田条件下,秸秆还田量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团聚体碳氮分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碳、碱解氮、速效钾有显著影响。与T_0相比,T_3和T_4处理土壤总碳提高4.29%、6.13%,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11.41%、13.86%,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1.63%、14.89%。T_4处理下土壤粒径大小为1~2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与T_0间差异显著,T_3处理下土壤粒径大小为0.5~1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显著低于T_0。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水稳系数(K)增加。整体上,受持续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氮含量以T_3处理最高,但不同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碳含量间差异不显著。多元分析表明:5 mm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所占百分数与土壤MWD及K值间显著正相关;各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全氮、总碳含量与土壤总碳含量均呈正相关。持续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K值,促进5 mm粒径的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氮含量的差异较碳更显著,氮更易富集。  相似文献   

9.
3.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覆盖栽培在马铃薯发芽出苗期间(4月25日至5月25日)0--20cm土层内温度提高3.3~4.0℃,土壤水分增加6.2%~24%,速效氮增加40%~46%,速效磷增加1.3%,提早出苗10--15d。  相似文献   

10.
里氏木霉DWC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影响里氏木霉 (Trichodermareesei)DWC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 ,包括菌龄、水解酶液的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再生培养基的稳渗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菌龄为 1 0h ,采用 2 %纤维素酶和 2 %蜗牛酶混合液 ,酶解温度 30℃ ,酶解时间 90min ,用 0 .6mol·L- 1 蔗糖作再生培养基的稳渗剂 ,原生质体的形成数为60万个·L- 1 ,原生质体再生率为 1 0 .1 %。  相似文献   

11.
黄土集水造林地土壤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8年 5~ 1 0月在山西省方山县北京林业大学径流林业试验场 ,采用KADEC U2型自记土壤温度仪 ,对刺槐林地 3种集水处理坡面的土壤进行 2 ,1 0 ,2 0 ,5 0cm深度土壤温度的连续全天观测 .结果表明 :各处理坡面土壤生长季平均容积热容量为 :拍光坡面 1 4 44J·cm-3 ·K-1,拍光 +地衣坡面 1 394J·cm-3 ·K-1,自然坡面 1 2 73J·cm-3 ·K-1;平均导热率依次为 0 35 2 ,0 34 4,0 31 1J·(cm·℃·min) -1;平均土壤热扩散率为 0 2 44~ 0 2 47cm2 ·min-1.拍光压实后喷涂引植地衣、苔藓 ,可有效缓解地表裸露后产生的负影响 ,在生长季可降低表层均温 0 2~ 1 5℃ ,降低最高表层土温 2 7~ 4 0℃ ,降低表层土温日较差 2 5~ 3 7℃ ,降低土壤热通量 1 1 %~ 2 5 % ,有效降低土壤蒸发 4%~ 1 5 % .实行拍光压实兼喷涂引植地衣、苔藓的集水造林技术 ,经济实用 ,对土壤水热环境的负面影响小 ,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闽北栓皮栎人工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省浦城县党溪国有林经营所36年生栓皮栎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性状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对河北省滨海平原区盐碱土的土壤盐分变化以及对菊芋生长的影响,在冬季利用地下苦咸水对河北海兴盐碱地进行咸水结冰灌溉试验,设冬灌覆膜处理,其中包括膜上挖孔直接播种处理(T1)和揭膜播种再覆膜处理(T2),以无冬灌+覆膜处理作为第一对照(CK1),不冰灌和不覆膜的小区作为第二对照(CK2)。结果表明,冬季灌溉咸水结冰、春季咸水冰融化入渗后土壤各层次脱盐效果明显,播种期T1和T2处理的0~5cm、5~20cm表层土壤含盐量较CK1和CK2分别降低了41.9%、65.0%、46.5%、67.7%、29.9%、47.1%,40.8%和55.3%,在菊芋播种期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到0.6%左右,T1和T2单位产量分别较CK1和CK2高54%、115%、97%和175%,T1和T2处理下Na+和Cl-含量较CK1和CK2显著降低,而K+含量和K+/Na+较CK1和CK2显著增高。通过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和覆膜措施可以确保土壤盐分下降,从而降低了盐分对菊芋生长的毒害作用,使菊芋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 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秋季马铃薯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讨了不同遮荫方式对秋季马铃薯播种及苗期土壤温度和浇水后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垄面覆盖玉米秸、麦秸或与玉米套种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其中垄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最好.在8月中旬之前下午5 cm地温平均下降5.8℃,最高下降8.1℃;10 cm地温平均下降4.5℃,最高下降9.6℃.9月中旬以后,随...  相似文献   

16.
甘肃定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近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地与对照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情况。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柽柳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3.44%和13.52%。农田和山杏的含水量最低为8.01%和8.2%。0~60cm不同土层中柠条的容重最小且变化不大,农田的上下变化最大。在20~60cm退耕还林地的孔隙度均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天然草地和农田非毛管孔隙度小且上下变化大,不利于土壤入渗。刺槐、柠条、柽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最多,分别是农田的3.4、2.8和2.4倍。退耕还林以后,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农田和天然草地相比,刺槐,柠条的改良效果最好。因此对退耕还林地区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17.
采取小区试验同大区开发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年二作制,探讨冬小麦—夏玉米现行轮作体系下麦秸立茬覆盖一玉米免耕播种—化控—苗期深松节水雨养模式。该耕作模式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3.4个百分点,节省抗旱用水50 %左右,多蓄积自然降水 100~150 mm,犁底层及其以下层次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相应增加、氧化还原电位相应提高,水稳性团粒结构明显增加,盐碱土地区具有明显的促进脱盐的作用,夏玉米一般提前成熟7d左右,增产幅度一般为10%~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雨养区农业生产中,实现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提高降雨利用率和保墒率的栽培技术。[方法】在旱地食用向日葵覆膜保墒栽培中,不同时期采用6种覆膜方式,比较出综合效益最佳的覆膜技术。[结果]与常规的播期半膜技术相比,秋季全膜覆盖技术使降雨利用率提高22.1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0.25kg/mm·hm^2,土壤1m内平均含水量提高8.4%,整个生育期1m内土壤贮水量增加143.61m^3,土壤0~25cm平均温度提高1~2℃。[结论]秋季全膜覆盖可以较好的解决土壤水分无效蒸发的问题,有效地改善土壤水分及温度条件,对旱作食用向日葵的栽培可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