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福省67个气旬站30a(1961-199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选取与冬季热量资源关系密切的9个气象要素以及3个地理要素为指标,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全省冬季热量资源划分为差异较显著的5个区域,分区评述了各区域的热量资源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的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前积温、冬季负积温等作为小麦不同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冬小麦种植区近50年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从冬前壮苗对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来说,北京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4~29日;返青期有提前趋势,停止生长期有推迟趋势;以冬季负积温作为越冬冻害标准来看,若低温发生期间无雪覆盖或冬前小麦抗寒锻炼不充分,近50年可能造成冻害的年份频率高达54%,但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冬季负积温不易发生冻害年的频率高达77%。[结论]分析北京冬小麦在热量资源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为合理利用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多元数量聚类分析中的星座图方法,利用云南全省一月份气候资料,选取代表光热水的八个气候要素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各地点光热水随地域分布星座位置图.根据星座位置的聚散规律,以热量类型划分为基准,试将云南冬季热量资源按热量、水份的组合关系划分为四大类共10个亚类.这对掌握云南各地光热水组合情况,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利用云南冬季农业气候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资源是相对热量资源不足而提出来的。吉林市冬季寒冷,热量资源相对不足,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维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热量不足(也就是冷凉)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就会给人类带来财富。  相似文献   

5.
高学芹  王琛 《农学学报》2015,5(10):103-108
为了给寿光日光温室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气象理论依据,对寿光市1959—2014年冬季气温、光照、风速、天气状况等影响日光温室生产的几个主要外部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寿光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低温日数减少,表明寿光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异常暖冬月和暖冬年的频繁发生,为寿光日光温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冬季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温室表面换热系数减小,减少了温室内外的热量交换和温室内热量的散失。寿光冬季日照时数和晴天日数减少、阴天和大雾日数的增加是发展日光温室的不利因素,但降雪日数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照时数减少对日光温室产生的不利影响。综合分析,寿光冬季发展日光温室的气象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GIS在热量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利用GIS计算热量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将辽宁省热量资源推算到500米小网格上,分别建立空间分析模型,使热量资源信息在计算机上得以精确描述,实现热量资源快速、准确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主要热量资源空间分布规律,重点对90年代热量资源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为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50年来,四平地区温度上升明显,热量资源丰富,尤其是冬季增幅更加明显,这样在冬季,可节约大量的能源,例如在居民供热方面,可以减少石化物燃烧量,同时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春季播种期可提前,增加有效积温,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采用1953-2012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朝阳地区气温变化和特征.结果表明:朝阳地区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及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变化率分别为0.307℃/10a、0.397℃/10a、0.116℃/10a、0.260℃/10a和0.467℃/10a.较寒冷春冬季节气温升高趋势更加明显,较温暖的夏秋季节气温升高趋势相对较弱.年平均气温及秋季、冬季暖突变在1968-1988年,春季暖突变出现较早,在1981年,夏季出现较晚,在1990年.气温升高导致热量资源增加,对大田农业、设施农业生产及发展具有推动改善作用.分析结果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拓展"三农"气象服务产品,掌握气候资源变化规律和特征,选用北票市1958-2014年平均气温、活动积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增加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98℃/10a、0.195℃/10a、0.248℃/10a和0.296℃/10a。≥0℃积温、≥10℃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7.423℃·d/10a和34.675℃·d/10a,≥0℃和≥10℃积温分别增加213℃·d和198℃·d。≥0℃和≥10℃持续日数,倾向率分别为1.59d/10a和1.764d/10a,并分别延长9d和10d。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尤其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最为突出,但2010-2013年热量资源有所回落,表明增加的热量资源并非稳定,因此,在农作物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10.
温州地区位于浙江的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常年平均气温18℃,全年无霜期270~280d,冬季气候温暖,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全年日最低气温<0℃平均日数8天,热量资源为浙江省之最,而夏秋之交多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吉林市气象台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时间序列,采用数理统计、趋势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对吉林的气温、降水和日照年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吉林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突变事实。结果表明,近57年来因气候变暖,吉林市冬季温度升高,气候要素变化稳定性较差。冬季气温升高、日照减少、降水量增加、连续阴雨天数增多等气象要素不稳定变化是吉林冬季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对设施农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祁栋林 《农学学报》2020,36(4):101-112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降水等级划分标准和旱涝Z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统计海东市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及计算Z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海东市55年来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和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系数、相对贡献率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对旱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海东市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雨日和雨量及占年比例均呈现自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②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和雨日呈增加趋势,冬半年小雪、中雪和大到暴雪的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③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④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与Z指数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⑤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无论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正值,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负值。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日及雨量,小雨雨日及雨量差异较小,而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雨日及雨量,中雪次之,大到暴雪最小;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中雨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雨次之,小雨最小,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雪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石家庄市1955~2012年气象资料分析,明确了年均气温、≥OoC积温呈升高趋势,特别是近20年≥0℃积温升高明显,各季节≥0℃积温增加不均衡,以小麦季(春、秋)增加较多,比常年增加151.9℃,玉米季(夏季)增加较少为58.3℃;近20年该地区小麦冬前10~11月份≥0℃积温比常年增加44.6℃,冬前积温增加不利于其安全越冬,小麦播期应适当做出调整;根据热量资源增加情况与小麦冬前、玉米成熟积温需求,提出应通过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优化,重点调整秋季小麦-玉米上下茬热量资源配置,定向减少增量积温资源在小麦上的配置,增加下茬玉米生长季积温资源,使热量资源在小麦一玉米上下茬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两季高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商丘市所辖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气温、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丘市2016年基本气候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5.4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1 ℃,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均偏高;年降水量711.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4%,其中冬季、春季、夏季偏少,秋季偏多;年日照时数1 890.2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66.7 h,其中冬季、春季、秋季偏少,夏季偏多.年内出现了低温、干旱、暴雪、高温热害等天气气候事件.总体来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是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州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70 cm高度温度与百叶箱温度的差值分析,发现二者差值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08:00,冬半年,T70比T150低或接近,在-0.58~0.36 ℃变化;夏半年,T70比T150高,在0.52~0.88 ℃变化。14:00,全年T70比T150都高出较多,在1.06~2.00 ℃变化。20:00,全年在-0.51~-1.79 ℃变化。日平均温度差值变化趋势与08:00相似,1~3月和9~12月,二者差值在-0.15~0.41 ℃变化;4~8月在0.46~0.61 ℃变化。由于多数农作物如小麦、大豆、水稻、棉花、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的生长高度在70 cm左右,所以70 cm高度温度更能为其建立生长、发育、成熟、采摘的气象指标。由此说明,气象部门不但要保留原来的百叶箱温度观测,还应该根据当地规模化生产特点开展相应层次的气象要素观测,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四川盆区水稻生产布局、品种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四川盆区10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盆区水稻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水稻生长季热量和日照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盆中偏少,由盆中向盆地边缘增加。2)稳定通过12℃初日呈提前趋势,22℃终日呈推迟趋势,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3)水稻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不同要素的周期性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存在18~20a的周期变化,22℃终日存在4~6a、8~12a的周期变化,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具有10a左右、18a左右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有5a左右和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量有8a和20a左右的周期变化。4)水稻气候资源各要素除降水量之外,都有比较明显的突变性,但不同要素的突变点有所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的突变点在2000年,22℃终日的突变点在1995年,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积温和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为1999年、1999年和1980年,突变性都较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石家庄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所统计的PM2.5和PM10浓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量、气温、气压等气象因子以及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PM10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在空间上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影响PM2.5、PM10时空分布规律的因素包括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影响石家庄市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治理雾霾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陈建美  刘飞  刘晓冉  张琦  刘思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34-135,139
利用1987—2017年铜梁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统计铜梁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铜梁区光能、热能、水资源以及气象灾害情况。结果表明,近31年铜梁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区域性气候有所差异,便于发展立体农业。区境内海拔低于400 m的地区可适宜发展一些对光温条件要求较低的热带作物、果品、林木等,其余地区可发展喜温作物。  相似文献   

19.
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直线滑动平均法为主要方法,从1951—2011年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中分离出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趋势产量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增长迅速,但进入21世纪后产量徘徊不前。分析了气象产量与1957—2011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月资料和旬资料的线性相关性,并结合1981—2011年的冬小麦发育期平均值,找出相关性明显的关键气象要素,利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气象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上年9—11月、2月中下旬和上年11月上旬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下旬的日照时数。并对2012年产量进行了预报。这些可为精确估产,合理安排灌溉、小麦生育期评价以及人工增雨服务小麦生产提供可靠技术依据,特别是抓住关键期进行人工增雨将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