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期以狩猎和驯养牲畜为生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自然力的不可把握性、神秘性,使他们有了对整个自然界包括动物在内的信仰。其中卫拉特蒙古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民间信仰习俗中必然显现出不自觉地对大自然的崇拜意识。本文主要以卫拉特蒙古人的信仰习俗包括禁忌民俗为例论述了民间信仰习俗其中所渗透着的不自觉地思想意识——原始游牧民族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123-124
人是信仰的动物。可是,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许多中国人却自认没有信仰。这是不认识自己的体现。作者通过文献和调查而得出结论,中国人的信仰对象是"天"。近代遭遇解构,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被人叫作"一盘散沙",是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信仰丢失或模糊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征程。重新建构民族信仰,实现民族自信,才能实现民族自立、自强,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研究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开始,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独具特色的民族。笔者主要从回回民族的形成、回回习俗信仰和人文性格的角度分析,探究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回回习俗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总结出回族尚洁求真,信仰唯一的人文性格。通过对性格分析,得出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最充分、最优化的发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虽然中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但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大都是相同的,并且各有所长.了解中外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不同民族的信仰及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饮食习俗是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饮食可以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饮食人类学的视野,研究赣北鄱阳湖地区的米粑食俗。认为它的制作原料和食用方法呈现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与自然生态相适应是它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从制作的时间和缘由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乡民生活中,米粑承担着祭祀祖宗、庆祝感恩以及强化家族社会关系的功能,从中能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特征。在当代,技术革新和人口流动导致这种传统食物所携带的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社会功能在弱化,但地域的拓展使其逐渐成为外地乡民一种乡愁的象征和对家乡集体记忆和认同的文化展品。从对米粑的考察中,可以发现传统饮食习俗与自然生态、当地社会和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陇东岁时习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而是人类早期的观念、信仰、仪式等诸种文化因素的积淀物,我们可以透过这种习俗看到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以及他们用以与自然作斗争的仪式与禁忌。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传统农耕村落N村为个案,从民俗志角度对其进行深描,真实记录春节期间普通农户的过年信仰习俗,将"送灶"、"接神"、"迎送祖先"以及在此期间的各种言语、行为、本命年、"逢九年"禁忌等文化要素概括出来,展现了山西农村春节民俗信仰、禁忌习俗及其当代变迁。  相似文献   

8.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当代农业》2011,(23):62-62
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信仰、生活习惯不同,欢度新年饮食习俗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北京农业》2014,(5):F0002-F0002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活经验,传统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等丰富的农业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1.
以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整治规划为例,认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与村民平时的生活有着最接近的联系,是传承乡村朴素的自然美、朴素的民风民俗以及悠久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设计强调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分析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地地方文化和朴素的民风民俗,对已遭到破坏的空间景观进行保护和整治。旨在梳理和改善鼎湖长利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使村中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方言研究与地方民俗文化弘扬应互动互补,方言乃民俗事象,亦为民俗内容。巢湖方言习语记录着巢湖当地诸如生产、岁时、信仰等类型的民俗,映射着巢湖百姓生活万象,而巢湖民俗源自于巢湖流域百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模式、行为轨迹,从巢湖方言习语中可管窥巢湖流域民情风俗之一斑。巢湖方言习语具有地域自身独特的谐音民俗特征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化功能。巢湖方言与习俗之间关系大多是动态的、互存的和平衡的,只是世革言殊,方言语汇的消长并非与民俗演变亦步亦趋,新民俗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方言习语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左莹 《古今农业》2013,(1):61-66
“牛王节”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祭神爱牛节日,在明清时期的西南地区的方志中已有记载,在这些记载中,“牛王节”既是一个汉族的民间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节日,另外,西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某些地区,也过“牛王节”。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牛王节必有其民间信仰的特点,本文拟就牛王节的具体内容浅论其所反映的民间信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窦祥铭 《古今农业》2012,(4):94-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土地缺乏、租税剥削苛重、天灾人祸频繁、民间陋习的影响等因素,安徽农民普遍负债,靠借贷度日。安徽农民借贷来源主要依赖私人借贷、典当借贷、合会借贷等传统渠道,这也反映出传统借贷关系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安徽农村传统借贷虽然利率很高,具有苛刻的剥削性,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支撑农村金融和农...  相似文献   

15.
游憩观光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森林、珍稀动物和多民族民俗风情等集中而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价值。正确地评估其游憩价值,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游憩费用法对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计算出2009年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为70.305万元,忽略计算时未考虑因素及存在误差,可分析出该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游憩价值。考虑到游憩价值将随时间、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因素影响,笔者建议管理者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提高保护区知名度等手段提升莲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平  师守祥  张胜武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294-6296
乡村往往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而且这些乡村民俗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旅游与民俗关系的论述入题,以陇南为例,研究乡村民俗文化特点及旅游开发价值,并对其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石城"请客不收礼"新民俗的移风易俗实践,促进了农村人情新民俗的诞生与扩散,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新民俗具有强大韧性和高度弹性的制度特性,具有差序执行赋予制度适应性以及非正式制度带来非正式约束的制度优势;新民俗具有助力乡村文化治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绩效,并通过衔接精准脱贫效力和扩大农村内需市场的礼金治理方式,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绩效。基于此,新民俗的扩散路径是基于人情往来地域多元化的现实基础,新民俗具有差序人情底层逻辑的总体特征和地方性仪式性人情的模式分类;基于新民俗创新扩散的时空性特征,需要因势利导的适时切入与因地制宜的本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的建设反映了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技术,并从田园风光、亲水空间、民俗风情、旅游产业等多元设计构思,打造独具特色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禅佛文化、现代广场文化和山水田园自然生态景观。从规划设计入手,以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为例,对江西省西湖李家村10年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经验与投资效果进行了评价,肯定了投资方向的有效性和投资模式的可行性,为我国南方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20.
镇山村“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天翼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9-10541
分析了镇山村的地理区位,将其旅游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3类,并将自然景观分成半边山、花溪水库、附近田园,将建筑景观分为石板建筑群、石板城门、石板巷道和石板城墙,将民族文化景观分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布依族民风民情,分别对景观内容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农家乐”为主的“家庭主导型”开发模式,并从精英推动、时代背景、家庭经营优势、客源结构与社区文化因素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