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城镇化又是中国实现新四化的必经之路,是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直接标杆。如何既不影响城镇化进程,又能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理念更为科学、目标更为和谐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要发挥文化主体的作用、推进人文生态的作用、重视自然生态的作用,多管齐下,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对武陵山民族地区6个县新型城镇化的实地调研,了解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当地政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面对“四化”的新形势,武陵山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十分明显,主要是城镇规划无序滞后,产业发展先天不足,民族文化传承任重道远,建设资金欲求无门,政策“洼地”严重失衡.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了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3.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增进民生福利。新型城镇化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与制度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恪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以往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要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东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文章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揭示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东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进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湖州荻港村落文化积淀深厚,从早期的渔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及所带来的名人文化在村落中仍清晰可辨。该文选取荻港村这一案例村,通过探析其传统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的现状,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尝试从协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恢复文化生态3个方面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思路,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伴随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空心村"这种新农村结构形态也逐渐呈现出来。通过选取江西省20县市作为抽样调查,发现江西农村"空心化"遭遇到农村人员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乡土文化空心化、土地节约利用不足及宅基地闲置并存等现实问题挑战,严重制约"三农"发展。要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必须改变人们观念,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规范宅基地管理,探索农户宅基地有序退出和有偿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作为滋养乡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而成汇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景观文化、手艺文化等的乡土文化形态。它们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在时代发展中,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表现为传承载体的萎缩、品牌化传播的忽略、出场概率的局限。急需寻求突破路径推进红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应要盘活乡贤资源,协同乡贤发力;传承民俗文化,勾起集体记忆;修复景观文化,打造宜居乡村;发展特色技艺产业,形塑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南白族民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性及其民族特性,它在选址设计、建材选用、装饰图案等方面蕴藏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建筑文化观.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千村同一”甚而“媚俗建筑”、“短命建筑”等的出现,对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宜居城市、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出发,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定量地分析了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互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市化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203-20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原有的"候鸟式"务工均衡模式将被打破,农民工个人就业保障更加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工代际分化也将以裂变方式出现。为了引导农民工顺利渡过这个艰难的适应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积极的人才战略和人事政策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进度,缩短农民工务工模式新均衡形成的周期;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减缓代际断层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年吉林省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此带来的乡村地区聚落,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变化对乡村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际,通过陈家店村典型案例剖析,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陈家店村通过合村并居,发展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三个过程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陈家店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村委会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积极带动村民就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陈家店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重组和优化,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城镇雏形。陈家店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乡村邻里关系的保持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皖南地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调查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城镇化意愿的分值上看,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和农民工阶层的城镇化意愿水平较高,农业劳动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城镇化意愿相对较低。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建立新型城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开展"多规合一"是全面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优化和完善县(市)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视角,以都匀市为例,分析县域"多规合一"实施中存在的差异与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提高县域"多规合一"工作的可操作性,推进"多规合一"的实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推进,乡镇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出现地方特色流失、缺乏人性化关怀、乡土空间精致化等现象。深入探讨乡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能为乡镇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安徽省滁州市腰铺镇居民的公共空间依恋感知现状表明,腰铺居民对于乡镇的情感依恋高于功能依赖;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依赖越强,其情感认同也越深;居民依恋感知与出生地距离负相关,与其居住时长正相关。建议从保护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延续当地特色文化脉络、增进居民价值感知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场所依恋,促进乡镇地域性特征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辽宁省基层图书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城镇化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并对覆盖辽宁省基层城镇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得到了国家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术界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经济规律和现实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观点;其后从数据角度对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中休闲农业的定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榕妍 《农学学报》2014,4(1):111-115
从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性入手,认为它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具有可持续性、科技性、文化性和产业融合性的特征。介绍了发展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实现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城乡统筹发展5个方面存在的意义。然后从资金保障、发展动力、劳动力资源和物质保障4个方面阐述休闲农业是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形成,具体介绍了休闲农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旅游新农村社区和旅游卫星城镇。最后阐明休闲农业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城镇化的不同特色、合理规划和利益共享3个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