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鸭源呼肠孤病毒对雏鸭脾、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相关免疫指标,初步阐明鸭源呼肠孤病毒对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器官损伤以及机体免疫抑制,为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和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日龄樱桃谷雏鸭人工感染鸭源呼肠孤病毒,分别观察脾、法氏囊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脾、法氏囊指数,外周血CD3+、CD8+T细胞阳性率,脾、法氏囊IgY生成细胞,并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差异显著性。【结果】感染鸭源呼肠孤病毒后,雏鸭脾出现明显坏死灶,之后出现肉芽肿结构,法氏囊固有层淋巴滤泡明显减少;脾、法氏囊指数降低;外周血CD3+、CD8+T细胞阳性率降低;脾IgY生成细胞数量增多、法氏囊IgY生成细胞数量减少。【结论】鸭源呼肠孤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免疫器官严重损伤并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
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人研究表明禽呼肠孤病毒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禽呼肠孤病毒能引起雏禽的病毒性关节炎、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肝炎、心肌炎、免疫抑制等。以实验室分离的鸭呼肠孤病毒HP080421株为研究对象,该毒株引起病变主要以鸭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病鸭肝脏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特点。研究了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通过雏鸡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所分离的HP080421鸭呼肠孤病毒株是否也可感染鸡群,旨在为鸡场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实验室分离鉴定的HP080421株鸭呼肠孤病毒通过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建立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培养鸡胚至雏鸡出壳,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剖检、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SPF鸡胚进行病理学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病毒感染鸡胚孵化培养至22-23日龄均啄壳,但不能自主出壳,需人工剥壳。病理剖检可见雏鸡的肝脏、脾脏肿胀质脆,表面及实质分布有黄白色坏死灶;脑部组织肿胀,并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接毒组雏鸡肝脏、脾脏的坏死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法氏囊的滤泡髓质部和胸腺的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缺失;脑、肺脏、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和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肺脏和法氏囊等器官,并且位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和胞核内。【结论】鸭呼肠孤病毒株HP080421 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主要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和淋巴器官,因此鸭呼肠孤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鸡群,还可导致雏鸡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阐述了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防止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污染,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鸡群感染鸭呼肠孤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5日龄健康番鸭,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室隔离饲养。试验组雏鸭每只腿部肌肉注射番鸭呼肠孤病毒细胞毒0.2 mL(0.01个TCID50=10-3.7558),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隔5 d,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和法式囊中浆细胞数量,间接血凝法检测血清中禽流感抗体水平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2,IL-6含量的变化。【结果】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法氏囊和脾脏中浆细胞数量试验组均比对照组少,在感染后15 d达到最少,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可抑制禽流感抗体形成,感染后15d抗体水平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此后又逐渐升高;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也在感染初期降低后又逐渐回升,感染后10 d均达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5日龄雏番鸭,通过破坏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中的浆细胞,降低了机体抗体形成能力,同时,也通过对免疫分子的影响反过来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提示,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是防制该病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鸭源新城疫病毒(NDV)对SPF鸭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20只已免疫H5N1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的SPF鸭,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组、点眼滴鼻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攻毒(2个试验组接种鸭源NDV 0.2mL(含病毒106 ELD50),对照组点眼滴鼻等量生理盐水)后观测各组鸭的发病死亡情况,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鸭,采集脾脏、法氏囊,按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TUNEL法检测脾脏、法氏囊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血液生化和血液常规指标,并测定鸭源NDV对SPF鸭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转化率和H5N1油乳剂灭活疫苗HI抗体效价的影响以及CD4+/CD8+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处理组鸭源NDV对SPF鸭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攻毒后,试验组SPF鸭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32.5%,并出现呼吸困难、肺脏出血、腺胃乳头出血等症状及剖检变化;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鸭源NDV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血液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先降低后显著升高,血小板总数、白细胞总数降低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淀粉酶活性升高,总蛋白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的H5N1油乳剂灭活疫苗HI抗体效价比对照组低但差异不显著,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静脉注射组与点眼滴鼻组的CD4+/CD8+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升高后降至正常水平以下。TUNEL法检测脾脏、法氏囊均出现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着攻毒后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SPF鸭接种鸭源NDV后能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JS-01,并对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展该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病死鹅的肝、脾组织冻融3次后充分匀浆,8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接种10日龄鹅胚的卵黄囊,收集24~144h死亡的鹅胚尿囊液,并提取病毒RNA。根据鹅呼肠孤病毒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所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回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转化到DH5α大肠杆菌并在AMP+/LB培养基中培养,对阳性菌落测序,对测得的序列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并绘制系统遗传进化树。【结果】分离病毒JS-01的RT-PCR显示,其基因序列长度380bp,为鹅呼肠孤病毒σC基因片段;系统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JS-01与水禽源呼肠孤病毒处于同一分支,同源性为94.8%~96.5%,而与鸡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仅为40.6%~52.2%;在雏鹅上进行的动物回归试验表明,病毒JS-01可使雏鹅肝、脾、肾等器官发生病变。【结论】分离毒株为鹅呼肠孤病毒,该分离株对雏鹅有一定致病性,应注意本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DPV gC基因疫苗(pcDNA-DPV-gC)为模型,采用复凝法制备壳聚糖/pcDNA-DPV-gC纳米微球,对其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以肌注、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免疫20日龄雏鸭,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h、12h、1d、3d、5d、7d、2 w、4 w、6 w和10 w)分别随机宰杀2只雏鸭,采集肝、脾、肺、肾、胰、脑、胸腺、哈氏腺、法氏囊、食道、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应用间接免疫组化检测DPV gC基因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结果】①肌注组免疫雏鸭1 d,肝脏、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检测到DPV gC蛋白;滴鼻组免疫雏鸭12 h,肺脏出现阳性信号,1 d哈氏腺和法氏囊检测到DPV gC蛋白;口服组免疫雏鸭12 h,食道出现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1 d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检测到DPV gC蛋白;②在3种免疫途径中,肝脏、肺脏、法氏囊、哈氏腺、食道、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是DPV gC抗原表达的主要器官;阳性信号主要在肝细胞、肺上皮细胞、法氏囊和哈氏腺淋巴细胞、食道上皮细胞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细胞等部位;③不同免疫途径免疫的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表达规律为:肌注组>滴鼻组>口服组。【结论】壳聚糖能促进DPV gC基因在雏鸭体内的表达和分布,肌肉注射是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首选的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建立鸭源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O46分离株的实验病理模型并观察其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及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变化。【方法】本研究以 O46分离株通过口服、肌肉和皮下注射3种途径感染10日龄健康雏鸭,感染剂量均为0.5 mL/只 (2×108CFU•mL-1),感染后2、4、6、12、24h剖杀、取样,以后每隔12h剖杀、取样并对剖解变化进行详细观察,在每个安排的时间点平行采集2只雏鸭的心、肝、脾、肺、肾、脑、食道、胸腺、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直肠、法氏囊、胰腺和气管等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通过H.E染色、醋酸铀、柠檬酸铅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超微病理变化、细菌抗原定位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病理模型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病例,除气管未检测到细菌抗原外,其余的组织均检测到细菌抗原,心、肺、脾、肾和肠道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抗原主要存在其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阳性信号最早出现于心脏。尸体剖解、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表明,雏鸭人工感染鸭源EHEC O46分离株后主要病理学损害为浆膜广泛性纤维素性炎症,心、肝、脾、肺、肾、法氏囊、小肠、胰腺、脑等器官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肠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或凋亡,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在心、肺、脾、肝和小肠中观察到大肠杆菌,其侵害的主要靶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心肌纤维细胞。【结论】鸭源EHEC O46分离株能使雏鸭发病和死亡,实验病理模型能复制出EHEC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症等病理变化,该分离株能在鸭体内进行大面积的侵嗜,心脏、肺脏、脾脏、肾脏和肠道是O46分离株感染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用禽(番鸭)呼肠孤病毒YB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及鸭胚,扑杀典型症状的病雏鸭.采取病变的器官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受到番鸭呼肠孤病毒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脾脏细胞受破坏最为严重,这些细胞除了急性死亡以外,均可在病毒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体浓缩、边聚、外排→形成凋亡小体、自噬小体→被周围吞噬细胞包裹、吞噬、消化降解→终末溶酶体形成.  相似文献   

10.
雏鸭免疫RA疫苗后免疫学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RA疫苗对雏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以RA油乳剂灭活苗免疫7日龄健康雏鸭,采用SPA菌体花环法、细胞培养技术及MT测定法、酸性α-醋酸萘酯(ANAE)染色法等检测方法对3、7、10、14、21日龄免疫雏鸭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殖功能和胸腺、法氏囊、脾脏T、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免疫RA疫苗后的雏鸭,其外周血液和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数量与增殖功能及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ANAE+率均比对照组和攻毒组高;而攻毒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可见,以RA疫苗免疫雏鸭,对其免疫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起到保护效果,而RA强毒对雏鸭的免疫系统有破坏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