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储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及其茶汤饮用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普洱茶储藏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梯度下,研究储藏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菌落总数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减少趋势;茶多酚含量和菌落总数都是先增加,储藏15 d左右又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总体变化较小,一直低于国标GB/T 5749—2006可允许的最低标准(≤1μg/m L);储藏20 d时普洱茶微生物种群数量达到9.11×1010CFU/L,远远超出国家标准,35%潮水量,25℃温度环境下增加最快。综合评价认为,普洱茶自身含水量高,储藏环境温度过高,长时间储藏会增加普洱茶饮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普洱茶汤经存放后的可饮用性与安全性,将普洱茶茶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存放,研究存放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微生物种群数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在0~12h,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逐渐降低,12h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受存放温度与开放条件影响较大,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数量在25℃开放条件下增加迅速,60h后微生物数量可达到7.0×107 cfu/mL,远超出GB/T 19296-2003规定的标准(≤100cfu/m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与存放时间、微生物数量增长呈正相关,25℃时开放条件存放60h后,亚硝酸盐含量较初始值增加206.1%,含量为0.251μg/mL,但远低于GB/T 5749-2006规定的可允许最低标准(≤1μg/mL)。以上结果说明,普洱茶茶汤在存放12h后,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使普洱茶茶汤饮用的营养价值明显减弱,同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普洱茶茶汤饮用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熟茶中的主要内含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5个样品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红素、茶褐素含量、DPPH及羟自由基清除率都呈下降趋势;样品间茶黄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咖啡碱含量呈波浪形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季不同时期安吉白茶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等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茶多酚、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的鲜爽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滋味浓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叶绿素b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干茶色泽和汤色也呈逐渐变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该文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氨基酸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的茶样的茶氨基酸的差异。[结果]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水氨基酸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氨基酸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的HPEF处理后的茶样,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增加。[结论]该研究为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普洱茶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贮存时间六堡茶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贮存时间六堡茶品质的变化,以2010、2007和2004年生产的六堡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生化成分以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贮存,六堡茶的品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理化成分分析可知,六堡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咖啡碱和茶褐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茶红素含量呈减少趋势;茶黄素含量则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样品香气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类和杂氧化合物为主;2007和2004年六堡茶则以醇类、酯类和碳氢类物质为主。随着贮存年份的延长,六堡茶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增加较明显的有α-法尼烯、水杨酸甲酯、乙酸苯甲酯等,其中上升最显著的是α-法尼烯;而α-萜品醇、1,2,3-三甲氧基苯、茴香脑等挥发性成分下降显著。因此,可以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条途径对六堡茶贮存时间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磨碎茶样的理化指标氨糖比与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研究不同陈化年份的大益普洱[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生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下,普洱生茶中氨基酸含量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不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特别是陈化5年的变化差异更为明显;普洱生茶的氨糖比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陈化4年之内氨糖比变化不明显,陈化5年之后氨糖比变化明显,陈化9年的氨糖比达5.77;不同陈化年份普洱生茶磨碎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 409、2 917、2 848、1 635、1 454、1 367、1 238、1 145 cm-1附近均存在强吸收,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红外吸收峰强度逐渐变弱,峰形由起始的尖锐变得平滑,但红外光谱峰的位置未发生移动,这表明茶叶内主体化合物的含量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化学结构不会因陈化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官能团异构;陈化7年与陈化9年的普洱生茶在波数2 250~950 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峰几乎完全重叠,这表明陈化7年的普洱生茶主体化合物组成及含量已相对稳定;当年生产的普洱生茶(即陈化0年)红外吸收峰的强度最强,陈化1年后红外吸收强度显著减弱,这表明普洱生茶压制成型后,在自然环境、陈化过程中茶叶内主要化合物可能在微生物作用或无氧条件下发生了快速的、复杂的变化。采用磨碎茶样的理化指标氨糖比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可快速鉴别普洱生茶的陈化年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破坏性实验方法人为改变普洱茶中的含水量,并在贮藏过程的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贮藏过程中普洱茶(饼)的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贮藏过程中普洱茶品质的变化与其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以上的茶样在平均温度为15℃、平均湿度为65%的环境中贮藏60d时出现霉斑,其余较低含水量的茶样能够正常贮藏且无霉变;茶样含水量为11%时茶褐素含量增加值最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中灰分、茶多酚的含量减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与茶样含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中氨基酸与贮期、级别及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储藏时期、不同级别的普洱茶为材料,对氨基酸总量及组分含量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加长,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降低,其中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已基本消减,仅检出精氨酸、脯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胱氨酸,其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从7个级别标准样中检出15种氨基酸,未检出苏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组分是精氨酸,其次是天冬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茶氨酸在普洱茶中的含量与其它茶类不同,其含量仅占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0%左右.与其它茶类中氨基酸含量相比,普洱茶具有氨基酸种类齐全,营养配比全面、均衡的特点,在保健方面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含水量不同的原料加工普洱熟茶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日光干燥至不同含水量的晒青茶为原料,按常规后发酵工艺加工普洱熟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差异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9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2)与含水量为11.6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对照)品质相似,均优于含水量为43.5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1).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糖茶多糖变化规律相似,在普洱茶成品中的含量相差不大.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普洱茶成品进行香气成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成品以醇类、碳氢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为主;处理2成品与对照成品在香气组分上相似,都是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结果证明日光晒干至含水量为26.9 %的晒青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具有可行性,为企业改进工艺、稳定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普洱熟茶为材料,以水为溶剂,利用正交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普洱熟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25,浸提时间45 min,提取温度80℃.此提取工艺具有高效省时、操作简便、提取结果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普洱熟茶多酚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以抑制率为指标,研究双江、景谷地区的普洱茶在不同的发酵阶段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情况,并对其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明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普洱茶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丝生长直径-处理组菌丝生长直径)/(对照组菌丝生长直径-菌饼直径)×100%。[结果]普洱茶醇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为1435.5mg/L;对棉花枯萎病的抑制作用最小,其EC50为3013.0mg/L。[结论]普洱茶醇取物在植物病害防治和新型杀菌剂开发方面具有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为普洱茶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普洱茶醇提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普洱茶醇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为1435.5mg/L;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小,其EC为3013.0mg/L。[结论]普洱茶醇取物在植物病害防治和新型杀菌剂开发方面具有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来自不同地区(双江、景谷、镇康)并处于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地区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茶样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呈相似的规律性变化,先降低后升高。普洱茶原料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较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降低,但发酵后期抑制作用又有所增强,成品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及探讨普洱茶保健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是一种耐贮藏的茶,贮藏是重要的加工工序,不合理的贮藏方式会造成普洱茶品质降低。通过实地调研普洱茶生产区、销售区、贮藏区,了解普洱茶产业现状并搜集普洱茶贮藏相关技术,结合文献,分析普洱茶贮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指出普洱茶相关标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