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MM5模式模拟结果、多普勒雷达产品及中尺度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造成山东省临沂地区的2次局地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MM5模式、中尺度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水平,立体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小尺度系统和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昌吉州2009年6月29日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天气过程是在南亚高压双体、副热带锋区在天山山区的有利背景下发生的;高空西南急流和低层中尺度辐合切变的存在为局地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雷达资料40dbz的回波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显示了6月29日夜间的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精细探测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省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6年6月13日濮阳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冷涡的前部低空以及太行山脉东边南压的弱冷空气同偏南暖湿气流在濮阳地区积聚,地面出现气流辐合,850 h Pa分布着中尺度切变线,共同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打破不稳定层结状态,促进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翠华  李阳斌  王婷  王天龙  罗律  胡小妮  蒲利荣  孙晓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15-15117,1512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9年6月17~18日广东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850hPa切变线是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两大系统,他们的有利配置是这次强降水预报的着眼点。高层西风急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hPa高空急流强辐散"抽吸作用",中低层切变线南压,使得低层暖湿气流沿切变线向上爬升,从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背景条件。850hPa水平螺旋度中心与影响系统的发展、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平螺旋度的分布与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雷素芬  杨新林 《农技服务》2011,28(10):1480-148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4~25日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部发生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地在暴雨发生前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小尺度的地形抬升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能较好地监测中尺度系统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宋欣 《农学学报》2014,4(4):91-94
为了研究透彻潍坊地区经常发生的暴雨天气,总结归纳夏季经常发生的暴雨天气类型,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7月4日潍坊地区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低层水汽堆积及高层的强辐散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透彻分析影响潍坊地区的这种典型夏季暴雨类型,将为以后的预报工作积攒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常规观测数据,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天气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8月16—17日本溪地区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环流形势中高层在中纬度以西风带急流以及急流上的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相结合为主,副高西伸稳定维持并形成闭合环流,东部日本海上副高形成阻塞形势,有利于槽前暖湿气流东北上和降水时间延长,副高与西风带急流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斜压扰动作用下转化为动能,激发为强烈的上升运动,从而产生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中可以得出,前期500 h Pa一直有一干冷区域维持在降水区上游,伴随着急流轴的方向带来强大的干冷空气;850 h Pa大范围的显著湿区以及准饱和区,配合受热带系统而形成的暖脊,为降水区提供了深厚的暖湿条件。在今后的预报中,应在大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订正,对本地区的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天福  刘鹏  唐燕  付显容 《农技服务》2012,29(4):482-48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等资料,对2010年8月15~16日贵州强降水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前24 h是由于位于盆地东北部低槽向南摆动诱发的对流云团、回波向南移动,形成贵州西北部区域对流性暴雨,具有突发性;后24 h是贵州典型的低槽、切变型暴雨,但588高压(312高压)体内低槽、切变完整南压影响贵州大部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和雷达回波产品,结合高低空、地面实况,对长春市2017年7月16日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副热带高压,850hPa冷式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降水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降水过程中强烈的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垂直上升运动,表现出中尺度系统降水特征;雷达回波图中具有典型的热带强对流降水回波特征,存在明显的中尺度辐合和逆风区,证明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此次过程的直接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3.
镇远县暴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冉鸿  张淑莹  黄宝峰 《农技服务》2012,29(2):224-228
为预测和预防洪涝灾害,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数值预报、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7月6日夜间至7日发生在黔东南州北部镇远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生、发展造成的;偏南暖湿气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4月11日海南岛强对流天气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海南岛北部地区的平坦地形、华南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韩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6-3020
利用NEC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11年7月12日焦作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的辐合上升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均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能够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11年7月23-25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中冷空气沿海岸线扩散南下,侵袭副热带高压,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产生强降水和强雷电。中尺度辐合和冷平流触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其过程具有中尺度特征。中尺度辐合线的强度变化及其移动,与强降水的强度及落时、落区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见英  刘志雄  王萍  曾俊  胡英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27-17230
利用NCEP/NCAR、TBB和WRF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对2009年7月1~2日湖南湘中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中小尺度对流运动,局部的降水量达到了强对流风暴量级;锋面上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向南面运动,是产生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回波带中具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沿着切变线自北向南滚动更迭,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长时间的辐合对这次暴雨落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条件;持续的暖平流、垂直风切变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艳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70-4772,477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2E气象卫星、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28 ~30日本溪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导环流系统,副高减弱南撤是此次降水预报的关注重点,850 hPa切变线移动和冷暖性质是预报过程中的难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较好,水汽条件不足,低空急流未形成,中尺度分析更加清晰地阐述了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情况,为暴雨成因分析提供了更好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地面、高空实况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6月19日甘肃陇东南区域性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湿位涡理论对此次大暴雨发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甘肃陇东南处于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侧偏南暖湿气流中,700 h Pa有16 m/s低空急流,在陇东南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切变线,是造成陇东南这次区域性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正涡度中心范围内产生了-30.9×10-3 h Pa/s强上升运动,与之对应的强降水落区有-20.6×10-5 g/(cm~2·h Pa·s)的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充沛水汽辐合和深厚的湿度层结,700 h Pa比湿达10 g/kg以上,以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水汽和能量条件。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是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偏南急流的增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抽吸作用[1-4]。19日20:00至20日2:00,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沿700 h Pa切变线发展北移,最终与高原上冷锋云系合并成大范围降水云系,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中小系统,是此次大雨过程中降水强度大、雨量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