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复种、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产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一熟农田相比,复种、间作及轮作农田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38%和21%;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63、1.29和1.16倍;复种、间作农田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76和1.35倍。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不同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客观方法,为今后农作制度中不同种植方式农田产出效果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当量比和复种指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当量比是耕作学中的重要概念,目前仅在间混作中初步应用,且不同教材看法不一。本文在分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量比的实质,对不同复种方式土地当量比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对土地当量比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当是比是评价植制度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间混作群体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界定了土地当量比的内涵,对土地当量比在不同作物群体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可以评价任何作物群体的生产效果,同时对不同作物群体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为定量评价不同种植方式的生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土地当量比是耕作学重要概念,目前仅在间混作中初步应用,且不同教材看法不一。本文在分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归比的实质,对不同复处方式土地当量比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进行了阐述,对土地当量比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混作是耕作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种植模式。在剖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的基础上,本文针对间混作群体的特点,对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间混作当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对其应用范围及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科学认识复种、科学提升复种潜力对于“藏粮于地”战略实施、解决耕地 “要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农业土地系统视角,对耕地复种研究文献进行 系统梳理和归纳,科学发展复种内涵,并对耕地复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述。【结果】传 统复种定义只针对单一固定年份的研究,而复种系统可以描述多年不同种植方式和休耕策略 是如何结合的,是一种长期性、稳定性、周期性出现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方式,与现实种植制 度特征吻合。复种系统遥感制图、从复种系统角度宏观尺度上科学挖掘复种潜力并进行潜力 提升及综合效益评价,将是复种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结论】复种系统研究将提供耕地 集约化评价的新视角,可服务于深入理解复种现状和科学挖掘复种潜力,为“藏粮于地”战 略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 kg•ha-1)和N2(375 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种植方式对贵州地产玄参种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寻求贵州玄参中药材最适宜的种植方式,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贵州地产玄参种植土壤p H值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并探讨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C∶N、C∶P及N∶P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均呈弱酸性,土壤p H值表现为连作套作轮作,轮作与连作、套作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轮作套作连作,其中轮作与连作的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连作套作轮作,轮作与连作差异显著。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C∶N表现为套作轮作连作,其中套作分别是连作、轮作的2.3、2.2倍,表明套作下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较慢;N∶P均很小,且彼此间差异很小,表现为轮作套作连作;C∶P表现为套作轮作连作,其中套作分别是连作、轮作的2.8、1.9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重点介绍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的关键技术,以期在桂东北地区推广提供参考。【方法】组织实施水稻—粉马蹄轮作栽培面积8hm2,通过春夏季水田种植早熟籼稻,夏秋冬季水田种植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分析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生产效益情况。【结果】发现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比种植双季稻或单独种植一季粉马蹄利润提高不少。【结论】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很大促进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耦合,为明确公路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深层次关系,以期对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宁市作为案例,建立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标体系,利用缓冲区分析,探究不同等级公路与各指数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公路影响域内建设用地占比最高,且比例逐渐增加;各级公路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乡镇道路及其他道路对景观格局破碎化作用最明显;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影响随缓冲区距离增加而减弱,且这一影响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大。【结论】表明不同等级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具有类别选择性和影响方向性差异,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这一影响遵循距离衰减效应,且最大影响距离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经济体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Quantitative indexes such as land equivalent ratio, yield equivalent and value of output equivalent were used to evaluate output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i.e., sequential cropping, intercrops and crop rotation. Compared to single cropping, land use efficiencies under sequential cropping, intercrops and crop rotation were raised by 62, 38 and 21%, respectively. The unit area yield under sequential cropping, intercrops and crop rotation were raised by 63, 29 and 16%, respectively. The unit area value was also enhanced under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rcrops, 76 and 35% higher than that under single cropping. The paper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comparing farm output efficiency and build up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output efficiency of various cropping patter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间作玉米小麦收后复种绿肥(W-G//M)、春小麦间作玉米(W//M)、春小麦复种绿肥(W-G)、单作玉米(M)、单作春小麦(W))对生产系统叶日积、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综合以上相关指标,对各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随着试验年度的延长,春小麦收后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主栽作物全生育期的总叶日积。W-G//M较W//M的叶日积提高了7.7%—7.8%。间作较单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均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的投入。2018和2019年,W-G//M处理和W//M处理的混合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而2020年,W-G//M处理较W//M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了8.7%。W-G//M处理较M、W-G和W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提高16.7%—26.5%、78.5%—132.2%和35.9%—78.8%。2018年,W-G//M较W//M处理的纯收益降低了7.2%,但是2019和2020年,二者的纯收益无显著差异,且产投比也具有相似的趋势。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W-G//M处理较W//M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7.2%—14.1%;W-G处理较W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3.5%—52.1%。W-G处理较W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显著降低,降低了48.6%—54.3%(灌溉水利用效率)和30.9%—39.8%(单方灌溉水经济效益),而W-G//M处理和W//M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无显著差异。综合3年试验结果,W-G//M处理较其余4个处理的可持续性显著提高。【结论】在干旱绿洲灌区,间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且灌溉水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进而使得该模式的可持续性提高,因此,春小麦间作玉米结合小麦收后复种绿肥技术可作为提高资源利用以及农民收益的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多元多熟种植制度复种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针对90年代种植制度变革的新特点,分析了间套作、复种及复种指数的意义,讨论了区别间套作的共生期标准、作物标准熟期与熟数系数以及面积系数等概念,提出了多样化的多元多熟种植条件下复种指数的计算规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早熟马铃薯与晚熟玉米生育期一长一短的时间差和植株一高一矮的空间差,通过田间科学巧妙的栽培方式,形成了作物生育前期马铃薯玉米2∶1的间作格局;可实现玉米的高密度种植。在肥、水条件充足时,玉米的密度与清种比可增加300%。这样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可得到一季早熟马铃薯,又可得到一季玉米,实现了北方高寒地区一季双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Intercropping is one of the most vital practice to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rate in China that has limited arable land resourc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intercropping systems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illogical field lay-out of crops, low economic value, and labor deficiency, which cannot balance the crop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view of this, we developed a novel 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model using maize as the partner, the regular maize-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mainly popularized in northern China and maize-soybean relay-strip intercropping principally extend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 main innovation of field lay-out style in our present intercropping systems is that the distance of two adjacent maize rows are shrunk as a narrow strip, and a strip called wide strip between two adjacent narrow strips is expanded reserving for the growth of two or three rows of soybean pla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outer rows of maize and soybean strips are expanded enough for light us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tractors working in the soybean strips. Importantly, optimal cultivar screening and increase of plant density achieved a high yield of both the two crops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s and increased land equivalent ratio as high as 2.2. Annually alternative rotation of the adjacent maize- and soybean-strips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of next seasonal maize, improved the absorp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ium of maize, while prevented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Extra soybean production was obtained without affecting maize yield in our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s, which balanced the high crop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6.
带型及施氮对玉米间作豌豆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比2:4模式高22.83%-28.27%,叶日积(LAD)高25.49%-27.83%。在本试验设计的参数范围内,随LAD的增大,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持续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LAD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程李  王小波  陈正刚  朱青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7-8249,8309
[目的]研究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方法]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通过小区径流法和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用Sharply等提出的公式计算出的可蚀性K值变异系数小,K值相对稳定和精确,是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的适宜方法。坡耕地A层的K值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土层可蚀性强、抗侵蚀弱,侵蚀的危害大。通过4年不同种植制度和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层的K值都下降,其中A层下降1.26%~12.34%,B层下降1.29%~13.80%,C层下降1.26%~10.80%,ABC三层平均下降3.17%~11.64%。除工程梯化处理外,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处理的K值下降幅度都高于农民处理,下降幅度的顺序是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结论]种树种草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玉米与其他植物间套作,提高覆盖度和增加生物种类,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