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生长在人工配制的3种不同氮磷浓度水体(富营养化湖河水、一级排放水A、一级排放水B)的水葫芦进行了中温批式厌氧消化产气比较,研究水体氮磷浓度对水葫芦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生长水体的氮磷浓度与水葫芦的产气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水体氮磷浓度越高,生长的水葫芦产气潜力越高。TS、VS、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以及生物转化率均有相同趋势,不同水体生长的水葫芦的营养特性不同造成水葫芦产气差异,其中木质素含量对水葫芦厌氧降解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保地表水中氨氮检测数值的准确性,在检测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质量控制,不管是最初样本的收集、储存,还是后期数值的整理、分析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表水中氨氮的变化,进而探讨了氨氮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稻田水体N、P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当地习惯施肥和施用绿肥红浮萍的基础上,设减量施肥处理,测定各组处理的水稻农艺性状,产量,N、P利用率,稻田水中总N、P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从产量方面看,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8537.55kg/hm2,与当地习惯处理相当,但比当地习惯减10%处理、当地习惯减20%处理、红浮萍+当地习惯减20%处理分别增产16.1%、25.2%、16.3%;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N、P利用率较高,分别为40.8%、40.7%,而当地习惯减20%处理最低,分别仅为23.5%、20.8%;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与当地习惯处理比较,稻田水N含量相当,而P含量较低。[结论]综合评价,红浮萍+当地习惯施肥量减10%处理可减少N、P的流失,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前期激素诱导形成的类紫根凤眼莲以及自然河道采集的普通凤眼莲为研究对象,加入液体混合菌剂,比较这2种凤眼莲与液体菌剂单一及其组合处理时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总磷的能力。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处理,发现类紫根凤眼莲与液体混合菌剂组合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氨氮的去除率为55%,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5%;综合效果其次的是用类紫根凤眼莲单独处理;而普通凤眼莲与液体混合菌剂组合在去除氨氮效果上比类紫根凤眼莲单独处理稍好,液体混合菌剂单独处理效果较差,总磷去除率仅为34%,氨氮去除率27%。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芋根江蓠在对虾高位池养殖过程中某一阶段内对N、P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接种芋根江蓠,水体氨氮值在试验第28天下降至1.08±0.08 mg/L,活性磷酸盐下降至0.12±0.04 mg/L,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对亚硝氮值的测定发现,在试验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江蓠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第28天时的亚硝氮值分别为0.324±0.019 mg/L、0.341±0.021 mg/L。  相似文献   

6.
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微绿球藻的生长及水体中氮磷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单胞藻培养池中 ,以f/ 2为基本培养配方 (其主要成分为NaNO3 74.8mg ,NaH2 PO4 4.4mg ,FeC6H5O7·5H2 O 3.9mg) ,在经消毒的天然河口水中 ,分别添加 1倍、2倍、3倍浓度f/ 2配方的营养盐培养微绿球藻。结果表明 ,添加 2倍营养盐浓度组 ,微绿球藻的生长最快 ,其相对生长常数显著大于添加 1倍营养盐浓度组。在培养过程中 ,水体中NO-3 N、NH+ 4 N、总氮及PO3 -4 P含量下降 ,而NO-2 N含量在培养过程中先降后升。在高浓度营养盐条件下 ,生产单位产量的微绿球藻需要消耗更多的氮肥。  相似文献   

7.
在单胞藻培养池中 ,以f/ 2为基本培养配方 (其主要成分为NaNO3 74.8mg ,NaH2 PO4 4.4mg ,FeC6H5O7·5H2 O 3.9mg) ,在经消毒的天然河口水中 ,分别添加 1倍、2倍、3倍浓度f/ 2配方的营养盐培养微绿球藻。结果表明 ,添加 2倍营养盐浓度组 ,微绿球藻的生长最快 ,其相对生长常数显著大于添加 1倍营养盐浓度组。在培养过程中 ,水体中NO-3 N、NH+ 4 N、总氮及PO3 -4 P含量下降 ,而NO-2 N含量在培养过程中先降后升。在高浓度营养盐条件下 ,生产单位产量的微绿球藻需要消耗更多的氮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一杨梅种植基地进行不同施肥方式对农业径流中污染物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径流小区的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优化施肥模式和常规施肥模式下,径流水中氮、磷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优化施肥通过使用控释肥,有效控制氮素释放速率,优化施肥模式下径流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远低于原有施肥模式,径流中氨氮浓度降低17.4%-90.2%,硝态氮浓度可以降低17.8%-47.8%。改变施肥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径流中总氮浓度。优化施肥模式对减少总磷径流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降雨强度、降雨时间是决定总磷流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考察巨大芽孢杆菌JSSW-JD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有机磷、无机磷的降解效果,同时比较巨大芽孢杆菌JSSW-JD在3种养殖水体中对亚硝酸盐、氨氮的降解效果,研究不同浓度的巨大芽孢杆菌JSSW-JD对水体中可溶性正磷酸盐的作用效果,并比较巨大芽孢杆菌JSSW-JD与枯草芽孢杆菌对鱼塘水中可溶性正磷酸盐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JSSW-JD降解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能力强,用巨大芽孢杆菌分别对鱼塘水、水库水、螃蟹池塘水处理8d后,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8.1%、94.9%、67.8%.巨大芽孢杆菌JSSW-JD没有明显降解氨氮的作用.巨大芽孢杆菌JSSW-JD具有很强的降解有机磷、无机磷的能力,有机磷培养基、无机磷培养基经该菌处理后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5、22倍.不同浓度的巨大芽孢杆菌JSSW-JD在水体中均具有降解磷的效果.通过增氧手段能够促进巨大芽孢杆菌JSSW-JD与枯草芽孢杆菌BSK对难溶性磷的降解,且巨大芽孢杆菌JSSW-JD的解磷效果强于枯草芽孢杆菌BSK.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分析了常规施肥、侧深施肥2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昆山地区水稻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和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田排水中总氮、总磷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前7 d下降较快,第7天后逐渐缓慢下降至最低水平,表明水稻施肥后7 d内是控制氮素、磷素流失的关键阶段;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侧深施肥处理可有效降低水稻田排水中的总氮含量,但对水稻田排水中总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活污水氮磷浓度对水稻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N、P浓度的生活污水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和不施肥条件下,污水灌溉明显降低了水稻施肥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水稻移栽后70 d左右田面水N、P浓度与不施肥处理田面水N、P浓度趋于一致;污水TN、TP浓度与水稻的生长指标和产量密切相关,生活污水灌溉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但穗数明显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当污水中总氮浓度达20~25 mg·L~(-1)、总磷浓度达1.0~1.5 mg·L~(-1)时,不施任何化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即可达到常规化肥处理的95%,差异不显著,此时污水灌溉中带入的氮仅为常规施肥处理氮用量的64.1%和磷肥用量的23.2%。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污水灌溉提高了水稻的N、P利用效率,水稻对N、P的吸收利用与污水中的N、P浓度成正相关,且污水中的N、P存在着正交互作用,即提高P浓度促进了N的吸收利用,提高N浓度促进了P的吸收利用。在应用生活污水进行稻田灌溉时,需在分蘖期配施一定的化肥从而保证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降雨强度下旱地农田氮磷流失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阐明旱地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规律,以种植空心菜的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设计10、15、25 mm·h-1三个降雨强度,研究不同雨强下旱地氮磷流失特征和径流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旱地径流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10、15、25 mm·h-1雨强下产生的径流总量分别为197.07、381.92、649.45 m3·hm-2,对应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20、0.38、0.65。总氮(TN)浓度变化随产流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明显,氮的流失形态以硝酸盐氮(NO3--N)为主;TN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10、15、25 mm·h-1雨强下分别为0.67、2.48、9.74 kg·hm-2。总磷(TP)流失浓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流失过程相对平缓,磷的流失形态以颗粒态磷(PP)为主;10、15、25 mm·h-1雨强下TP流失量分别为0.061、0.050、0.030 kg·hm-2。通过田间沟渠水位的管控,可有效减少TN的径流排放,不同雨强下减少比例分别为100.00%、63.56%、33.98%。研究表明,氮的拦截是控制旱地面源污染的重点,在拦截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污染负荷较高的时段可有效提高面源污染拦截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氮磷营养对旱冬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Hoagland营养液为母液,其中氮(全氮)和磷(全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10和62mg·L^-1,通过调节营养液中氮和磷的质量浓度,设置了9种氮和磷配比营养液,对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幼苗进行砂培养试验,从而探讨氮和磷营养对旱冬瓜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幼苗吸收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氮磷营养供应水平对旱冬瓜幼苗的生物量累积、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有影响,其中氮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磷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氮和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在氮和磷营养配合处理时,只要二者之一的供应水平低于母液中的质量浓度,旱冬瓜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和根系生长都不如对照。②氮营养水平低于210mg·L^-1时。增加营养液中磷的质量浓度。细根/叶生物量比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降低;氮营养水平等于210mg·L^-1时,增加营养液中磷的质量浓度,这2种生物量比增加;磷营养水平低于62mg·L^-1时,低于或高于210mg·L^-1的氮营养水平导致2种生物量比增大。③在50和210mg·L^-1氮营养水平下,增加供磷质量浓度,根和茎中的氮质量分数逐渐降低,当磷水平增到62mg·L^-1时下降为最低,继续增加磷水平,则开始上升;在50mg·L^-1氮水平下,增加供磷水平,叶中的氮质量分数逐渐上升,磷供应达到62mg·L^-1时最有利叶片中氮的积累;在210mg·L^-1氮水平下,同样为磷在62mg·L。水平时最有利于叶片中氮的积累;不论在何种供氮水平下,在供给32mg·L^-1磷水平时,不利于幼苗对磷的吸收,根、茎、叶中的磷质量分数都最低。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14.
冀南地区农田氮磷流失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田氮磷养分流失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了研究冀南地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大田试验的方法,测定施肥前后裸地农田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磷流失量,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的产流存在明显差异,地表径流产流过程波动明显,壤中流流量变化较为平缓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在总径流量中的比例较小,两次试验分别占9.0%与13.1%;径流中氮素浓度在产流初期较高,随后迅速衰减,产流后0~35 min是累积氮流失量较快的时段;产流中可溶性氮的输出以硝氮为主,占累积流失量的71.0%~99.7%,且硝氮的流失极易受水文因素的影响;磷元素在径流中的含量较低,多以颗粒态存在,并且随着产流时间的延长,壤中流逐渐成为磷流失的主要途径;累积产流量与累积氮、磷流失量之间可分别用线性拟合与幂函数拟合,拟合优度分别在0.99与0.97以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农田在降雨之后氮磷流失量巨大且呈现一定规律性,适宜氮肥施用量与控制产流前期养分流失是防控当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海区海水的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和琼枝体内的氮磷含量,利用SPSS19统计软件,研究了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场海水氮含量与琼枝氮含量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0533x-0.003,R~2=0.9225,P0.05;藻场海水磷含量与琼枝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2.9663x+0.0229,R~2=0.8462,且P0.05。设计不同无机氮、无机磷浓度梯度的海水培养琼枝,进一步研究琼枝对无机氮、磷的吸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琼枝对无机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无机氮浓度在大于40μmol·L~(-1)时,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琼枝对海水中的无机氮吸收率反而下降。琼枝对无机磷酸盐的吸收随着磷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浓度达到1.5μmol·L~(-1)时,增大趋势变得平缓。琼枝对海水内的无机氮离子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在相同的浓度下,琼枝优先吸收NH_4-N,其次是NO_3-N和NO_2-N。通过测定海南海域琼枝体内氮磷质量分数,研究了琼枝对海水氮磷去除能力,结果表明,藻场中每1 000 t琼枝可去除15.33 t氮,73.33 t磷。  相似文献   

16.
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光叶紫花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var.glabrescensKoch.)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和钾肥对苕子生物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施磷肥显著提高苕子株高、叶片大小、叶绿素含量以及产草量。与不施磷肥相比,施磷可使苕子盛花期干物质量增加1.28~2.38倍。  相似文献   

17.
小白菜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小白菜作试材,在佛山市南海区3个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地点开展氮磷钾"34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点均表现为氮磷钾用量2水平处理或水1平处理的小白菜净收入最高,说明试验设计的施肥水平相对比较合理,不同土壤条件可用于示范表证的每667m2菜地的理论最佳施肥量为N5.9~0.93 kg、P2O51.6~2.2 kg、K2O3.2~7.05kg;此外,氮、钾肥的理论最佳施用量基本与试验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水平相吻合,而磷肥的理论最佳施用量和产量较高处理施磷量与试验地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不吻合.其可能与土壤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三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降雨和施肥对秦岭北麓俞家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小流域内种植业的施肥措施对流域内地面水质的影响机制,选取秦岭北麓的俞家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设置8个覆盖整个流域特征的监测断面,并于该流域主要经济作物猕猴桃的3个典型施肥时期的不同降雨条件下对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和施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俞家河流域总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4.53~11.45 mg·L~(-1),平均值为6.51 mg·L~(-1);总磷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04~1.377 mg·L~(-1),平均值为0.312 mg·L~(-1);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89~11.23 mg·L~(-1),平均值为3.15 mg·L~(-1)。早春基肥期总氮平均负荷为227.03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73.34%;盛夏追肥期总磷平均负荷为11.36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117.36%。大雨时期总氮、总磷、COD_(Mn)负荷分别为228.10、9.94、174.53 g·d-1,对应增加的百分比为35.93%、84.31%、69.65%。水体总氮、总磷浓度与降雨密切相关,雨强越大,浓度和负荷增加越显著,雨强是造成该流域氮素流失的主要气象参数。早春基肥期果园施加氮肥是水体总氮的主要来源,盛夏追施肥会增加水体磷素污染风险,早春施肥期大雨后存在较高的COD_(Mn)污染风险,降雨和施肥的叠加效应是导致面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河流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主要由两岸猕猴桃园施肥引起,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污染是造成全球水资源水质性紧缺非常重要的因素。农业面源污染则是继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之后水体污染主要的贡献者,特别是地表水中过量氮、磷的主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可以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和避免二次污染等特点,逐渐被人们应用到污染水体的治理中。本文从植物修复农田退水氮、磷污染视角,综述了农田退水氮、磷在主要去除途径与影响因素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植物修复农田退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强化植物组合对水污染负荷消减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对植物的经济利用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展研究,以及深化植物修复从室内模拟到野外小区域示范、再到大区域的推广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