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汉中区域站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汉中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短波槽、700 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东路回流冷空气是暴雨的触发机制;强降水一般发生在Ω高能轴下方,辐合中心和大暴雨中心重合;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区域性暴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梁利  陈而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7-20858,20900
利用常规资料,从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对能量的输送、流场配置和历史相似个例分析等角度,对2011年6月7日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暴雨落区和大暴雨落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南压至广西北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落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暴雨区能量和不稳定能量增加;地面静止锋和低层能量锋区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有利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下,产生了暴雨;暴雨区主要产生在低层水汽通量密集的区域;对历史资料利用相似离度分析表明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对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 ~ 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低槽、70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与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前中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暴雨区有强烈上升运动速度,上升运动从850 hPa一直延伸至150 hPa附近,最大上升气流位于700 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使整层产生了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是十分有利的;对流层低层θse随高度减小,850hPa铜仁位于θse高值区,在贵州东部和南部有一个θse大值(高能)中心(θse≥68℃),反映了暴雨期间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而中层大气处于中性,这种大气层结有利于产生对流性强降水;WRF模式的降水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24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相比吻合较好,但降水量级预报略偏小.  相似文献   

4.
湖南隆回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隆回2006年6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加强低空辐合,促使暴雨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6年6月25日邵阳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发生在邵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魂;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完全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7.
庞丽英  李娇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04-10608
采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1~2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较强的动力和水汽辐合;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与不断加深的高空槽共同作用,导致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冷空气在本交绥,加强了垂直切变,对铁岭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华北气旋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低空急流、切变线、深厚的湿区、强而深厚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次山东大暴雨天气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卫华  李永果  马丽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73-11173,11223
通过对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的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和稳定度、螺旋度等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主要受850hPa切变线和地面黄淮气旋影响产生的,切变线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9.
2011年秋季汉中市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汉中区域站资料以及FY2E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7—18日汉中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短波槽、700 hPa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蒙古冷空气南下翻越秦岭是暴雨的触发机制;850 hPa水汽幅合区对应暴雨落区,幅合中心和大暴雨中心重合;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区域性暴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济宁市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2011年5月8日山东省济宁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850~700 hPa均有切变线存在,在850 hPa上西南急流建立,向暴雨区输送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欧洲ECMWF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形势预报基本准确,在定性预报上对预报员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天水地区暴雨预报及服务能力,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高空资料以及Micaps实况资料,对天水2010年8月12日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位于甘肃南部的低涡切变形成;(2)形成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地是南海,另外还有来自高原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作为补充;(3)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对此次暴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4)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形势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强降水发生不可或缺一个重要条件;(5)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垂直速度场可知,持续的上升运动不断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方法]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在皖江一带交汇造成了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西南低空急流的增强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条件,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重叠,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暴雨区低层位于正涡度区、θse场的高能区、散度负值辐合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负值水汽辐合中心附近;数值模式WRF V3.4输出产品模拟强降雨时段850 hPa风场,有β中尺度低涡系统先在皖西南地区形成并沿切变线东移;β中尺度低涡系统影响时,回波呈团状,结构紧密,反射率因子一般30~35 dBz,回波顶高6~8 km,团状回波内有多个强度45~50 dBz、顶高12 km的强中心。[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武  叶树春  黄小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65-16366,16504
利用NECP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1~22日广东省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青藏高原不断有槽下滑影响广东,850hPa切变线西南气流提供强大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下,受地面冷空气触发而产生。冷空气南下过程受南岭山脉阻挡,导致西南地区冷平流从两广交界地区进入广东,影响广东中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能量和水汽释放,造成强降水。冷空气向θse高值区渗透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迅速被释放,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正好对应地面强降水位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18~19日和2010年8月14~15日,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出现初夏和盛夏历史同期罕见的区域暴雨。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暴雨过程相同之处在于大降水都出现在500 hPa冷涡中心的东侧,850 hPa暖湿切变线北侧,700 hPa和850 hPa风向风速辐合线之间,湿层深厚的区域和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处。区别在于初夏暴雨对于系统强度、水汽、不稳定能量和低空急流的要求均高于盛夏暴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方法]采用常规报文资料作为初始场,运用改进的中尺度REM模式,对2010年6月16~20日一次江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能力,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典型的梅雨暴雨,500 hPa东亚大槽槽后、700 hPa华北低涡后冷平流与强盛稳定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汇合,导致梅雨锋在江南北部维持;梅雨锋的稳定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异常强盛,使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十分充足,非常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强盛水汽输送及辐合上升运动、中层弱冷空气活动、高层强辐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特大暴雨发生;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降水场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相似,模式对暴雨的位置、强度、中心均有较好的模拟;物理量分布和局地中心对暴雨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ECMWF模式、T639模式、JAPAN模式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湖南省娄底市2014年6月19—20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这次强降水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亚欧中高纬为一槽一脊形势,中纬度高空多波动,西安到重庆有低槽东移,影响娄底市西部发生较强降水;850 h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之间对应强降水落区,其维持是造成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数值模式预报与实况有一些差异,对于19日的强降水落区和强度,主要表现为ECMWF模式和JAPAN模式预报偏小,T639模式预报偏大,对于湘中一线的强降水落区仅T639模式预报准确,但对湘北的预报出现明显空报现象;20日强降水的强度和落区预报, ECMWF模式无论是强度还是落区上都是吻合的,而T639模式和JAPAN模式强度相对也吻合,但落区上有偏差,较实况偏东偏南。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8月4~5日"苏拉"台风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副热带高压和华北高压对峙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海上新生成台风西移逼近,台风外围气流的叠加,暴雨增幅;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8.
桂东南“6.23”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林  林宝亭  陆秋霖  苏尉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20-1222,122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1~24日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中部是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的能量场在强降水发生前已形成,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强辐合明显,短时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分析红外云图和TBB均可以很好反映了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出现的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9.
郑丽娜  靳军  王增连  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55-16357,163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FY2-2C卫星资料和MICAPS3提供的最新Physic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山东省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气流、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产生的。在大暴雨开始前的1~5d内,从单站要素场上可以看出,热力、动力、能量就开始在鲁西北聚集,形成了强的不稳定形势;当有冷空气扩散南下时,在适宜的动力条件、地面低压、低空急流等条件的触发下,大暴雨天气发生了,它的落区在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和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MCS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同时,大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此类强降水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