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榛茎和根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榛茎、根状茎和根次生木质部的解剖观察比较,发现根状茎与茎相比较更接近根的结构,这主要说明植物的形状结构的演化,是与其生活环境和生理功能的统一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BA浓度对墨兰根状茎增殖的影响和反应器培养墨兰根状茎的可行性,为墨兰种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繁殖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奇花墨兰组培根状茎为外植体,研究了6-BA浓度对其根状茎增殖的影响和根状茎生长动态,比较了在固体培养基和液态培养基振荡和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根状茎增殖效果。[结果]当培养基中6-BA浓度为2.0 mg/L时,墨兰根状茎生长良好,增殖效果显著。对根状茎的增殖生长过程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接种后10 d起可见新的根状茎分化,接种后10~20 d根状茎数增加,接种后20~40 d根状茎数不再增加,但已分化的根状茎不断增大。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对根状茎增殖生长的影响发现,在生物反应器中根状茎增殖效果显著好于固态培养基培养和液态培养基振荡培养。[结论]6-BA2.0 mg/L有利于墨兰根状茎增殖,利用生物反应器大量培养根状茎是墨兰种苗工业化生产中可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芦苇营养器官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不同生境芦苇的不定根、根状茎、茎、叶鞘、叶片等营养器官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对芦苇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营养器官均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状茎与茎中均具有纤维层和机械组织带,鸭绿江口滨海湿地降雨量较多,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芦苇的纤维层和机械组织带明显少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芦苇,而后二者的差异不显著。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根状茎和茎中维管束数目、导管直径和维管束直径大体均呈上升趋势。叶片厚度有显著差异,而叶肉细胞层数未见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稻和普通栽培稻的灿粳两亚种外稃表面双峰乳突的结构作了比较观察。根据双峰距、垭深度、峰角度特征,把双峰乳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灿为“锐型”粳稻为“钝型 ”普通野稻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芦苇营养器官的生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生态学角度对三江平原芦苇的营养器官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芦苇的不定根、根状茎、茎和叶的解剖结构表现出了对水生和湿生环境的适应性。不定根的外皮层产生一层纤维细胞层,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状茎中维管束散生。呈三环分布在基本组织中,薄壁组织细胞贮存有淀粉粒;根状茎和茎中均具发达的髓腔和通气组织;叶为等面型叶,机械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野生稻命名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三种野生稻的形态特征和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以及国际植物命名 法规,确认三种野生稻的拉丁学名如下: 1.普通野稻为Oryza rufipogon Griff. 2.药用野稻为Oryza officinalia Wall.et Watt 3.疣粒野稻为Oryza meyeriana Baill.subsp.granulata (Nees et Arn.ex Watt)Tateoka 例如,普通野稻与稻的特征有显著的区别。普通野稻为多年生植物,具匍匐 茎,地上具分枝,花药特长,谷粒成熟易脱落,所以应当成立种。 因为药用野稻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所以中国种应当称为Oryza Officinalis。 中国产的疣粒野稻的小穗长度为4.5-7.0毫米,故其拉丁名是Oryza meyerianasubsp.granulata  相似文献   

7.
氨基酸与水稻三化螟幼虫生长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接卵饲育试验法,通过对不同品种水稻植株(稻茎)与生活其上的稻螟虫虫体17种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测定,探讨了氨基酸与稻螟虫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稻茎中17种游离氨基酸构成的平衡性与稻螟虫生长有关。赖、精、亮和异亮氨酸的含量高低与稻螟虫生长呈正相关,谷、苏氨酸的含量高低与稻螟虫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第三叶片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猪、籼稻和粳稻三叶期第三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了三叶期第三叶片的硅化-木栓细胞带和气孔器乳突发育不完全的现象。气孔带乳突特征是粳稻小而密,普通野稻大而稀,籼稻居中。大瘤状乳突的形状,普通野稻为扁圆柱形,籼稻为长圆柱形,粳稻为椭圆球形,但农家粳稻品种与普通野稻相似。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稻和普通栽培稻的籼粳两亚种外稃表面双峰乳突的结构作了比较观察。根据双峰距、垭深度、峰角度等特征,把双峰乳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籼稻为锐型,粳稻为钝型,普通野稻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10.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11.
对稻属植物各种的中文名称命名的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稻属(Oryza L.)植物的中文名称初步命名原则,并给以22种稻属植物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12.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材料与方法1.1植物材料和染色体制片药用野生稻稻株1589由广东省国家野生稻圃提供,宽叶野生稻IRW6和高杆野生稻IRW41由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提供,试验材料情况见表1。染色体制片分别参照Yan等和Ren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CDD genomes of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Method] Total DNA of Oryza officinalis (C-genome) was used as a probe fo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metaphase chromosomes from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respectively. [Result] Under certain post-hybridization washing stringencies, C- and D-genome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CCDD genome type; there were huge differences in some CC chromosomes of Oryza alta, Oryza latifolia, and Oryza officinalis. The genome of Oryza latifolia was more original. [Conclu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yza species with identical genome type may facilitate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plant genome evolution and species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5.
丁懿  石彩娟  王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238-13242
作为植物中最重要的生长素外输载体,PIN家族在各种植物中都拥有众多成员。对水稻基因组的BLAST搜索获得了12个PIN家族成员,分析发现:水稻PIN基因不均衡地分布在基因组染色体上;其内含子、外显子结构类似;PIN蛋白质拥有典型的载体蛋白序列特征,即亲/疏水性反复变化,存在多次跨膜结构域;几乎所有PIN蛋白都有一个NPNXY的内化结构域和7个功能未知的基序;PIN在早期即分化为两组成员,主要区别在于中间亲水环的部分缺失;并且在后来发生了支系特异的复制事件,从而形成了众多旁系同源基因。  相似文献   

16.
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结实率的要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的花顺性状与结实率的分析,表明水稻孕穗期4受低温冷害后,花药缩小,花药内可育花粉数减少,不育花粉数增多,结实率下降,其中花药内的可育花粉数对水稻的结实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了水稻耐冷性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份小粒野生稻和4份不同类型栽培稻为材料,探讨不同杂交方式、去雄和授粉方法对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杂种幼胚获得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胚拯救技术(灭菌剂20%NaClO或0.1%HgCl2、接种材料、培养基种类和幼胚胚龄)对杂种幼胚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栽培稻作母本、小粒野生稻为父本,人工剪颖去雄,连续3d授粉的杂种幼胚获得率较高。取授粉后10~12d的幼胚,用0.1%HgCl2进行10min灭菌处理,以部分子房为培养材料,在1/4MS培养基上进行胚拯救,其杂种幼胚发芽率较高,并获得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植株,说明该方法在非AA基因组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中可以应用,且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8.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回交后代的细胞学与褐飞虱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栽培稻02428与原产于乌干达的紧穗野生稻的BC2F1和BC1F2世代植株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分离出单体异源附加系155份和易位系184份;抗褐飞虱特性鉴定表明,28个单体异源附加系和48个易位系表现抗虫。  相似文献   

19.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目前对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单片段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及单个基因材料的获得,但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学背景不清楚、常规育种效率不高两方面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通过建立药用野生稻全基因组基因嵌入突变体库,利用可转化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转基因技术,将大片段克隆导入栽培稻中,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将药用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转入栽培稻,并已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基因与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药野生稻导入系T821B和籼稻保持系G46B构建的F2群体,对一次技梗数(PBN)、二次枝梗数(SBN),二次技梗数与一次技梗数之比(二、一次技梗数比,RSP)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和6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在第4、6和7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的QTL,在第1、4、6、8、9和11染色体上发现7个影响制二、一次技梗数比的QTL;第6染色体在水稻枝梗数的遗传控制上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