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山羊球虫 Eimeria ninakohlyakimovae 感染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35只无球虫感染山羊在20日龄时,分别经口接种1×10~6~6×10~7个 E.ninakohlyakimovae孢子化卵囊,在感染后1/4~38h 内,定期扑杀,对 E.ninakohlyakimovae 所致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E.ninakohlyakimovae 主要侵害小肠后部、盲肠及结肠中前部的肠腺及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坏死,上皮坏死脱落及小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淋巴管中有大裂殖体寄生.在感染16h 后的山羊胆汁中发现了E.ninakohlyakimovae 的卵囊肝脏和胆囊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并在胆囊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小配子体。E.ninakohlya-kimovae 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堆型艾美耳球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筛选及其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选择适宜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培养的细胞。【方法】利用纯化的E.acervulina子孢子与不同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牛肾传代细胞、兔肾传代细胞-15、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肾细胞)共培养,比较E.acervulina在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中的入侵及发育情况。【结果】37℃比41℃适宜进行E.acervulina的体外培养;5种细胞中,牛肾传代细胞入侵率最高;继续培养,牛肾传代细胞中E.acervulina可以形成第二代裂殖体,而非洲绿猴肾细胞、兔肾传代细胞-15只能发育到第一代裂殖体阶段,鸡胚成纤维原代细胞和鸡肾原代细胞中E.acervulina有第一代裂殖子的释放,但未再次入侵,并且鸡胚成纤维原代细胞和鸡肾原代细胞不易传代,5种细胞中,牛肾传代细胞最适宜E.acervulina培养;与牛肾传代细胞共培养1 h子孢子附着于细胞表面,2 h子孢子入侵,子孢子入侵后24 h形成第一代滋养体,52 h后形成第一代成熟裂殖体,60 h第一代裂殖子释放出细胞,72 h后形成第二代裂殖体。【结论】在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牛肾传代细胞、兔肾传代细胞-15、鸡胚成纤维原代细胞及鸡原代细胞这5种细胞中,牛肾传代细胞是培养E.acervulina的最适宜细胞,在其中可以发育到第二代成熟裂殖体。  相似文献   

3.
鹅球虫Eimeria nocens的生活史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只10日龄小鹅分别接种1.0×105~1.0×106个Eimeria nocens孢子化卵囊,在接种后30~336 h期间内分期剖杀,对E. nocens的生活史和致病性进行了动态性观察。在内生性发育过程中,E. nocens至少有3个世代的裂殖生殖阶段。有两种类型的裂殖体存在,一种在接种后54~78 h发育成熟,为第1代裂殖体,每个含10个左右的裂殖子;另一种在接种后102~240 h发育成熟,为第2代或第3代裂殖体,每个含25个左右的裂殖子。接种后198 h左右虫体开始进入配子生殖阶段。从接种后第10天开始有卵囊排出,显露期为4 d。25℃下卵囊孢子化时间为60~72 h。E. nocens寄生于空肠后部、回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的绒毛和肠腺上皮细胞及固有膜中。在裂殖生殖后期、配子生殖和卵囊排出期间组织病变比较明显,主要包括肠粘膜上皮坏死和脱落、肠壁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肠绒毛萎缩等,尤以回肠及其邻近部位最为严重。感染鹅腹泻、食欲下降、消瘦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以15日龄公雏作为试验对象,利用 TECHNIOON RA-1000SYSTEM 血液生化分析仪,研究了鸡在人工感染 E.brunetti(41 500个卵囊/只)、E.maxima(42000个卵囊/只)和 E.acervulina(42500个卵囊/只)后3,5,7,9和11d 时其血清中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尿酸、总蛋白、白蛋白、钙和镁的变化.结果表明:E.brunetti,E.maxima 和 E.acervulina 感染鸡后均可使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E.  相似文献   

5.
胃底腺粘膜的总重量和总面积,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在单位距离内,胃底腺的密度,初生和15公斤民猪都非常显著地大于哈白猪。其余各项差异都不显著。民猪的空肠肠腺密度和肠绒毛密度与哈白猪比较,差异都不显著。但在单位距离内,肠腺的高度和肠绒毛的高度,民猪各有一个阶段大于哈白猪。各猪种肠绒毛高度的年令变化,初生阶段两者都显著地大于15公斤和30公斤阶段。初生及30公斤的结肠肠腺的密度及高度,两猪种间的差异都不显著。但十五公斤阶段,在单位距离内,结肠肠腺的密度及高度,哈白猪优于民猪。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星杂“579”产蛋鸡的小肠和大肠的组织构造做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其小肠肠绒毛尖细,有分枝,粘膜上皮或肠腺上皮,含少量的杯状细胞。大肠肠绒毛在盲肠颈部发达,体尾部不发达。直肠绒毛短而宽,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内含有大量的杯状C.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外分泌蛋白是否具有外毒素和致细胞损伤作用.[方法]将牛肾传代细胞与E.acervulina子孢子共培养2.5h,更换无血清培养液,每间隔12 h收集入侵后0~60 h的该时间点前12 h所有培养液并透析浓缩,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E.acervulina的外分泌蛋白,将此蛋白加培养液培养牛肾传代细胞,利用吖啶橙和碘化丙啶染色,判断细胞损伤. [结果]E.acervulina分泌约70 kD的蛋白,12~24 h分泌蛋白最多,24~36 h蛋白分泌量明显下降,36~48 h以后几乎看不到蛋白带,0~12 h和48~60 h看不到外分泌蛋白,用含该蛋白的培养液培养牛肾传代细胞,细胞膜和核膜的通透性增加,[结论]E.acervulina第一代裂殖生殖时分泌约70 kD的蛋白,该蛋白损伤细胞膜和核膜,证明该蛋白具有球虫毒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寄生于北京鸭小肠上皮杯状细胞中的菲莱氏温扬球虫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大配子体的超微结构,并与寄生干吸收上皮细胞的同种虫体以及鸡十二指肠杯状细胞中的Eimeria acervulina 作了比较。整个裂殖生殖(包括成熟裂殖子的形成)可在杯状细胞中进行。发育中的大配子体(早、中期大配子体),可在杯状细胞内生长,但未见小配子体在其中发育。裂殖生殖时期虫体常寄生于杯状细胞的胞质内,而大配子体多见于杯状细胞的粘液颗粒之中,此与 E.acervulina 不同。所见各期虫体在杯状细胞内发育正常,其结构与在吸收上皮寄生者相同。  相似文献   

9.
屠宰健康荷斯坦奶牛,制备乳腺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比较单克隆和多克隆α5、β1亚基一抗的特异性(FITC标记二抗),用SMMHC多克隆一抗,TRITC标记二抗特异标识肌上皮细胞来辅助定位靶信号,Hoechst33258复染细胞核,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连续断层扫描并拍照。结果表明,借助对肌上皮细胞和细胞核染色定位清晰可见乳腺结构,α5、β1亚基主要分布在导管和腺泡腔上皮细胞膜、外围肌上皮细胞膜和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膜上,前者在面向腔和靠近基膜的细胞顶侧和基底侧表达均较强,后者仅在基底侧细胞膜上。对于具有极性分布的细胞膜抗原单克隆一抗定位更准确。α5、β1亚基定位在相同区域表明,α5β1异二聚体具有在导管和腺泡基底侧极性分布的表达特点,α5亚基在面向导管和腺泡腔的上皮细胞顶膜上表达,而β1亚基不表达或弱表达,显示该区域存在非α5β1异二聚体形式的α5亚基。  相似文献   

10.
对山羊感染尼柯雅氏艾美尔球虫后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35只无球虫感染山羊在20日龄时,分别经口接种1×106~6×107个孢子化卵囊,在感染后1/4~38d内,定期扑杀,对其所致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尼柯雅艾美尔球虫主要侵害小肠后部、盲肠及结肠中前部的肠腺及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坏死、上皮坏死脱落及小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淋巴管中有大裂殖体寄生。在感染16d后的山羊胆汁中发现了该球虫的卵囊、肝脏和胆囊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并在胆囊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小配子体。尼柯雅氏艾美尔球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鸡肠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1月龄三黄鸡十二指肠的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经分离纯化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胰蛋白酶-EDTA配合使用、短时间消化收获细胞法可获得大量的健全肠绒毛隐窝单位,进一步培养获得的IEC完全可供相关实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2.
In vivo measurements have revealed a high degree of stability of synthesized protein in rapidly proliferat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 slow loss of protein has been found during migration of mature cells to the villus tip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鸡球虫保护性抗原基因,为研究基因功能和研制抗鸡球虫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将纯化的堆型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于兔皮内多点注射,制备堆型艾美耳球虫抗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效价,进行免疫学筛选.利用PCR对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初步鉴定.[结果]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堆型艾美耳球虫抗血清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步筛选到的疑似阳性斑经3次复筛后获得6个阳性克隆,1~3号克隆约为1 000bp,4~6号克隆约为1 500 bp.[结论]对堆型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cD-NA文库获得的阳性克隆成功进行了免疫学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罗伊氏乳酸杆菌是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有益乳酸杆菌,研究表明,口服罗伊氏乳酸杆菌能显著降低腹泻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研究罗伊氏乳酸杆菌I5007(Lactobacillus reuteri I5007)对新生仔猪肠绒毛发育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9窝1日龄的杜×长×大初生仔猪,每窝挑选8头体重相近、出生状况良好的仔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3窝仔猪。即:对照组(灌服0.1%无菌蛋白胨溶液),前4日龄灌服组(1-4 d,每日每头灌服活菌总数为1.2×1010 CFU 的L. reuteri I5007)和隔4日龄灌服组(1、5、9、13、17和21 d灌服,灌服剂量同前4日龄灌服组)。试验期21 d,试验期间仔猪由各自母猪哺乳饲喂。于试验第7、14和21 天,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4头仔猪,空腹称重、麻醉和屠宰,截取相同位置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其肠绒毛形态,并测定试验结束时(21 d)空肠和回肠二糖酶活性和紧密连接(TJ)蛋白的表达。【结果】灌服L. reuteri I5007对仔猪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不同阶段仔猪的肠道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 d时,隔4日龄灌服组与对照组相比,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杯状细胞数和回肠杯状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杯状细胞数和回肠杯状细胞数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P<0.05),但对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14 d时,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的回肠杯状细胞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却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21 d时,隔4日龄灌服组显著提高了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杯状细胞数(P<0.05),前4日龄灌服组与对照组相比,仅提高了回肠杯状细胞数(P<0.05),反而降低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另外,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P<0.05),但其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P<0.05)。在二糖酶活性上,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仅提高了仔猪空肠麦芽糖酶活性(P<0.05),且该组空肠蔗糖酶活性和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隔4日龄灌服组对仔猪空肠和回肠的3种TJ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均有显著的促表达作用(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Claudin-1、ZO-1和回肠Claudin-1的表达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其空肠Occludin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且其回肠Claudin-1(P = 0.1)和ZO-1(P = 0.1)相比于隔4日龄灌服组也有降低的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新生仔猪隔4日龄灌服L. reuteri I5007(1.2×1010 CFU/头/日),能有效促进仔猪肠绒毛发育,提高空肠二糖酶活性,促进仔猪肠上皮细胞TJ蛋白的表达,在改善新生仔猪的肠黏膜屏障功能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仔猪肠道发育和氨基酸营养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生长是仔猪生长发育的核心和快速生长的基础。新生仔猪肠道发育不健全,断奶引起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绒毛萎缩、通透性增加、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受损。氨基酸是小肠优先利用的重要营养物质,通过转运载体进入肠上皮细胞内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启动细胞信号,调控细胞内生理过程。氨基酸作为肠黏膜主要能量来源以及合成蛋白质和多种信号分子的前体物,对促进肠道生长发育、维持肠道结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仔猪肠道发育和氨基酸利用,揭示猪肠黏膜形态结构发育和断奶适应性变化规律,阐明猪肠道氨基酸感应利用机制以及氨基酸促进仔猪肠道结构功能发育的作用机制,为调控肠道氨基酸代谢、提高饲料氨基酸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促进仔猪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8后小肠结构和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用试验观察小鼠感染后的患病症状,采集小鼠小肠组织样品,HE和PAS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切片,测定小肠结构中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及免疫相关细胞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8~12h出现患病症状;24h出现明显患病症状,个别小鼠死亡;36~48h小鼠患病症状更加严重,死亡小鼠增多;72h不再出现死亡小鼠,未死亡小鼠精神状态和行动能力全面好转。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小肠肠绒毛长度、V/C值、肌层厚度、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先减少后增多,隐窝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0~72h小肠各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36h小鼠感染最严重,72h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7.
人工感染小鹅瘟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感染40只雏鹅小鹅瘟病毒,在不同感染阶段剖杀雏鹅,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发展规律及病理特征。接种后第1天,小肠绒毛顶部上皮首先发生坏死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同时,固有膜也相继发生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小肠的坏死和炎性渗出逐步加剧,最后发展成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在小肠的中下段形成特征性的凝固性栓子,堵满肠腔。实质器官普遍发生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肝、胰、脾、胸腺、腔上囊,发生灶性坏死。电镜观察,病毒首先损害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变空,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溶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营养吸收调控及其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原代细胞培养模型,采用组织块接种来获得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来克隆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以及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肌间线蛋白和细胞生长曲线来鉴定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接种能够分离纯化得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至大约10代;2)RT-PCR检测发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够表达波形蛋白和肌间线蛋白;3)在正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能够产生细胞角蛋白18绿色荧光。研究发现,培养至第8代的山羊小肠上皮细胞仍然保持着上皮细胞的特征,至10代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质变大,细胞几乎无法增殖,细胞开始凋亡。综上所述,采用组织块接种能够获得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并正常传至第10代,可为研究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营养物质吸收和调控机理提供细胞素材。  相似文献   

19.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intestinal stem cell populations in distinct nich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stinal epithelial stem cell identity and location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substantial research. Cells in the +4 niche are slow-cycling and label-retaining, whereas a different stem cell niche located at the crypt base is occupied by crypt base columnar (CBC) cells. CBCs are distinct from +4 cel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unknown, though both give rise to all intestinal epithelial lineages. We demonstrate that Hopx, an atypical homeobox protein,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4 cells. Hopx-expressing cells give rise to CBCs and all mature intestinal epithelial lineages. Conversely, CBCs can give rise to +4 Hopx-positive cell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a bidirectional line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e and quiescent stem cells in their niches.  相似文献   

20.
以5株堆型艾美耳球虫为研究对象,对其顶质体rpo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他顶复门寄生虫相关序列进行比较,研究顶质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从堆型艾美耳球虫不同来源虫株均获得了469bp的目的片段,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发现,5株堆型艾美耳球虫的顶质体rpoB序列完全一致,与柔嫩艾美耳球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92.75%,而与刚地弓形虫和疟原虫的相似性分别为67.23%和64.62%。首次报道了堆型艾美耳球虫rpoB序列,显示rpoB基因序列保守,不同来源堆型艾美耳球虫虫株的序列没有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艾美耳球虫的群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