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将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复壮,在28℃条件下加福尔马林灭活48 h,制备成灭活苗.用该疫苗免疫团头鲂,取免疫后第10 d,20 d,30 d的血清做凝集抗体试验,最高凝集抗体效价达1∶32~128,对照组为1∶4~8;免疫鱼的抗感染保护力达70%.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由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drophila)感染团头鲂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对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发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鱼体多处出血,特别是体表的出血最为明显;有淡红色浑浊黏液状腹水,肛门红肿外突;心、肝、肾、肠等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以及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学生理指标上表现出红细胞大量减少,白细胞大量增加等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特征,并在病理变化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病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drophila)感染团头鲂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对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发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鱼体多处出血,特别是体表的出血最为明显;有淡红色浑浊黏液状腹水,肛门红肿外突;心、肝、肾、肠等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以及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学生理指标上表现出红细胞大量减少,白细胞大量增加等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特征,并在病理变化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病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江西省南昌县某水产养殖场出现的以\"体表局部出血、溃疡,肠系膜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积水\"为主要症状的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从病死及濒死团头鲂的病灶中分离到大量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2种致病菌均能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4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9种药物敏感;TTF-15菌株对先锋噻肟,TTF-004、TTF-013和TTF-015等3个菌株对头孢呋肟,TTF-013菌株对四环素处于中介敏感;而4个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氨噻三嗪、复达欣和复方新诺明等4种药物显示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分离于鲤细菌性败血症病例的嗜水气单胞菌强毒力菌株进行复壮,于菌悬液中加入0.2%甲醛于28℃灭活12h制成灭活疫苗,对鲤进行免疫接种后,通过检测抗体,以确定鱼体对疫苗的应答强度。分别取注射免疫后第21,28,35,42天的血清做凝集试验,并于首免6周后做人工感染保护试验。结果抗体最高效价达到212,而对照组为0。受免组攻毒免疫保护率达90%,表明鱼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对鲤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鲢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7.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8.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由于食性杂、易饲养,养殖成本低、病害少,市价较高等特点,在北方地区养殖面积逐渐增加,成为沈阳、辽阳、盘锦等地区一个主要的养殖品种。但由于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的暴发阻碍了团头鲂养殖的发展,为保障团头鲂养殖的顺利发展,减少病害给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总结出北方地区团头鲂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感染鲤鱼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对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鱼体多处出血,特别是体表的出血最为明显,上下颌、眼睛、鳃盖、鳍基充血发红,皮肤有瘀斑瘀点,并发生糜烂、溃疡;腹水,肛门红肿外突;心、肝、肾、肠等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发炎以及红细胞发生溶血等,表现出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特征,并在病理变化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病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离和鉴定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方法]首先,采集患病草鱼的肝、脾、肾等器官,分别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然后,将各自分离菌种进行镜检、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以及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最后进行人工再感染试验。[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经菌体形态、致病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和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种菌种,即嗜水气单胞菌。人工再感染的草鱼出现了与自然感染草鱼相同的症状。[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温应激条件下果寡糖(FOS)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血液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将360尾体质量(13.5±0.5)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3组分别投喂含有果寡糖0(对照)、0.4%和0.8%的日粮,饲养8周后,用34℃的高温对鱼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并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团头鲂血液免疫和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温应激前,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FOS添加组的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4%FOS组的GPT活力在应激后2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0.8%FOS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0.4%FOS组AKP活力在应激后12 h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0.4%FOS组补体3(C3)和补体4(C4)活力在应激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FOS组补体C4含量在应激后3 h和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FOS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升高趋势,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酶(T-AOC)活力在高温应激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 h时达到最大值;0.4%FOS组CAT活力在应激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该组T-AOC活力在应激后3、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应激后呈现上升的趋势,且0.4%FOS组在应激前和应激后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果寡糖添加水平和采样时间两者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4%的FOS能够提高团头鲂血液的免疫指标水平和抗氧化能力,增强团头鲂抗高温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团头鲂肌肉的四种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 P A G E 方法, 分析了鄱阳湖团头鲂肌肉中酯酶( E S T) 、过氧化物酶( P O D) 、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和过氧化氢酶( C A T) 共4 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团头鲂肌肉中 E S T、 S O D、 C A T 均有4 条酶带, P O D 未出现酶带  相似文献   

13.
三角鲂与团头鲂正反杂交F1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类分析、主在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团头舫、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比例性状和框架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了亲本形态性状在子代中的遗传传递情况。结果表明:(1)正反交F1形态都表现出较多的母性遗传特征,但三角鲂母本对杂交F1遗传特征的影响强于团头鲂母本。(2)躯干部特征、头尾轴特征及背棘等为区分团头鲂、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广东鲂、团头鲂及其杂交子一代肌肝眼 3种组织的 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进行电泳 ,分析其酶谱组成和活性差异。结果显示父母本同种组织中大部分同工酶的表达酶谱较相似 ,尤其以眼组织的LDH、肝组织的MDH以及 3种组织的SOD同工酶的表型最为相似 ,表明两种鱼的亲缘关系较近 ,是本远缘杂交成功的遗传物质基础。同时父母本的某些同工酶谱又存在有稳定的种间差异 ,如肝组织的LDH。杂交子一代同工酶表型有些具有来自双亲的区带总和 ,有些则单独表达父本或母本的基因 ,更有些出现父母本没有的表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活体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及其杂交子一代的染色体。广东鲂、团头鲂和其杂交子一代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8,最大的染色体对均在 SM组。广东鲂的染色体组型为26m+18sm+4st,总臂数NF=92;团头鲂的染色体组型为26m+22sm,总臂数NF=96;杂交子一代的染色体组型及总臂数与母本广东鲂的相同。广东鲂和团头鲂的染色体组型较相似,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解释了广东鲂与团头鲂杂交成功、杂种后代可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团头鲂排卵前的卵母细胞由外向内被鞘膜层基膜和颗粒层包围着。鞘膜层由鞘膜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鞘膜细胞的细胞质中充满了微丝。颗粒层由特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特殊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表现出与类固醇激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特征,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则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具板层状内嵴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团头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鄱阳湖团头鲂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主要性状、食性、繁殖习性与繁殖力、年龄与生长、耗氧量和窒息点、肌肉成分、染色体组型和同工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三角鲂与团头鲂正反杂交F1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类分析、主在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团头舫、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比例性状和框架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了亲本形态性状在子代中的遗传传递情况。结果表明:(1)正反交F1形态都表现出较多的母性遗传特征,但三角鲂母本对杂交F1遗传特征的影响强于团头鲂母本。(2)躯干部特征、头尾轴特征及背棘等为区分团头鲂、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