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7086是衍生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八倍体"小偃7430"的小麦新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为免疫。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绵阳11,晋太170,CH5241与CH7086杂交,将其F1,F2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为0级。F2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符合3R:1S,说明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优质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从其BC1F4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偃麦种质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CHadd7001,CHadd7002及其供体亲本TAI7047对白粉病均免疫,而受体亲本晋太170则高感白粉病,说明其抗性可能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种质CH09W80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069-1072
CH09W80是由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高抗小麦白粉病品种晋太170杂交/回交选育出的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苗期对我国广泛流行的白粉菌株E09,E20,E21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抗性表现与其亲本TAI7047相似。CH09W80与感病亲本绵阳11杂交F1及F2遗传群体接种E09成株鉴定结果表明,CH09W80的抗白粉病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432对SSR标记对抗感亲本CH09W80和绵阳11及其F2抗感池进行筛选,获得3对具有多态性SSR标记。根据这3对标记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测CH09W80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2AL染色体上,其抗性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相似文献   

4.
八倍体小偃麦是由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新物种,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性状,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的基础材料.综合运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分析和GISH技术对八倍体小偃麦山农19,山农20和山农122进行了分析.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山农20和山农122表现免疫,而山农19表现高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析表明,山农20和山农122附加了相同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基组,且与小偃68为同一类型;山农19附加的染色体基组不同于前二者,也不同于小偃693和68.因此,将山农19地染色体基组表示为ABDX,山农20和山农122的染色体基组记为ABDE2.它们的外源染色体基组归属将进一步利用GISH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2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黄淮南部试验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没有对赤霉病抗性在高抗及以上的品种,中抗及中感的品种也较为匮乏。将27个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及中感的参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其抗源主要来自阿夫及其衍生系、意大利"St"、辉县红及其衍生系、八倍体小偃麦及其衍生系。因此,黄淮南部麦区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且抗源较为单一,建议通过筛选赤霉病抗病新种质,挖掘抗赤霉病新基因,加快黄淮南部麦区抗赤霉病品种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对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CH-9916进行细胞学鉴定,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为六倍体普通小麦,在苗期和成株期CH-9916对条锈病均表现免疫,中抗白粉病。通过SSR标记鉴定分析,其可能是由偃麦草的染色体代换了小麦的2D染色体。以上结果表明,种质系CH-9916可能是一个异代换系。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和评价小麦耐盐种质,本研究以250 mmol/L NaCl对136份自育小偃麦渗入系(晋麦33/TAI7047//~*2京411的F_9~F_(10)家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亲本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的盐害指数为29.26%,表现出很好的耐盐性;而小麦亲本晋麦33和京411则表现为盐敏感,盐害指数分别为63.17%和70.83%。小偃麦渗入系中,耐盐、中耐、敏感、高感材料的数量依次为9、62、62、3份,其中,有6份渗入系的耐盐性(盐害指数31.25%~35.94%)略高于对照品种山融3号(盐害指数38.45%)。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小偃麦渗入系的耐盐表型与山融3号耐盐基因的连锁标记Xbarc144不相关,鉴定出的耐盐渗入系可能具有新的耐盐位点。  相似文献   

8.
CH223是一个衍生于中间偃麦草的多抗性小偃麦种质系,通过感病的小麦品种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杂交、回交选育而成。抗性鉴定表明,CH223对我国当前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小种CYR32,CYR33均有良好抗性。利用CH223与感病品种(系)的F2,F2∶3和BC1抗性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条锈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且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YrCH223。用CYR32对来自台长29×CH223的221个F2植株进行接种鉴定,并构建抗、感DNA池。共筛选738对SSR引物,发现5对共显性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gwm540-Xbarc1096-YrCH223-Xwmc47-Xwmc310-Xgpw7272,遗传距离分别为21.9,8.0,7.2,12.5,11.3 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扩增鉴定,将YrCH223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长臂上(4BL)。经F2∶3群体验证,5个标记与YrCH223连锁。迄今为止,在4BL上未发现有公开报道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因此,基于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与来源,推断YrCH223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占53.74%、25.11%、9.25%、9.91%和1.98%,无中抗、抗及高抗等级的材料。19份骨干亲本均不抗禾谷缢管蚜,其中江东门、矮孟牛和燕大1817表现为低感,其他中感至高感。435份衍生后代中,小偃22等9份材料表现为低抗可用于抗蚜育种,分别为阿夫、南大2419等5份骨干亲本的衍生后代。小麦育种中,需提高品种抗蚜性,减少蚜虫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亲本,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将其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转移到普通小麦中,从其BC1F6选系中选育出一个高抗小麦秆锈病、白粉病的优良品系CH08-141,并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结果表明,CH08-141中包含1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属于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以平均分布于小麦基因组染色体上的48对SSR引物对CH08-141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CH08-141中的6B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的1对J组染色体所代换。新鉴定的异代换系含有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秆锈病和白粉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中不可多得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