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石家庄是河北省粮、棉、油主产区。夏粮以小麦为主,常年播种400多万亩,秋粮以夏玉米为主,常年播种300万亩以上。夏玉米占秋粮面积70%左右,产量约占秋粮总产的80%左右。近年来四代棉铃虫在夏玉米上的发生和危害,不仅使夏玉米安全生产受到威胁,而且还为下年度棉铃虫的发生提供足量的虫源。调查和研究第四代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对减轻夏玉米的损失和减少棉铃虫  相似文献   

2.
周亚青 《河南农业》2018,(34):56-56
玉米是三门峡市湖滨区主要的秋粮作物,占全区秋粮总播种面积的60%,单产稍高于小麦,居秋粮作物之首.按播种季节,玉米分为春玉米、夏玉米.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玉米价格的走高,再加上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种子包衣、麦垄套种、分次施肥等技术的推广普及,湖滨区玉米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陕西省宝鸡市面积最大的秋粮作物,在宝鸡市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通过对宝鸡市夏玉米生产现状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合理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配套相应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将对实现我市夏玉米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河北农业》2010,(8):1-1
<正> 日前,我省各地正依靠科技加强夏播玉米大喇叭口期的肥水管理,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多措并举,力争秋粮总产达到176.5亿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10亿公斤,全年粮食总产力争接近300亿公斤。粮食增产的30%来自于良种。针对今年我省夏玉米播期推迟的实际,各地指导农民因地制宜、科学选用紧凑、耐密的中早熟高产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等品种。谷子生产上,大力推广张杂谷和冀谷9号、懒谷1号等品种。马铃薯生  相似文献   

5.
旱塬区集雨旱井补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 ,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 ,利用地头旱井收集径流雨水 ,在小麦和玉米生育期使用现代化软管滴灌技术补灌 ,在原来只种一茬小麦的雨养田 ,回茬夏玉米 ,不仅可以增加小麦产量 ,而且可以提高复种指数 ,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据 1998年试验 ,小麦、玉米总产达11149.5kg/hm2 ,比对照增产 38.0 % ;1999年试验 ,小麦、玉米总产达 6 6 10 .5kg/hm2 ,比对照增产76 .8%。  相似文献   

6.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农家科技》2006,(6):11-11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有三种形式:一是麦林点套夏玉米,二是麦林点套夏大豆,三是麦林点套玉米和大豆。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原因主要是,第一,能提早生育,趋利避害,麦后直播玉米、大豆,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正遇上伏旱,产量不高、不稳;采取麦林点套,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7.
<正>眼下,河南省夏收夏种工作基本结束,秋粮生产进入田间管理关键时期。6月24日,河南省农业厅出台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意见,要求把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夺取秋粮丰收。河南省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0%以上,夺取秋粮丰收,对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技术意见分析认为:2015年玉米、水稻播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农资  相似文献   

8.
某县耕地面积6.3万hm~2,玉米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以上,是本县主要的秋粮作物,迅速提高夏玉米产量,对促进全县粮食总产的增加、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两旱一水”耕作制是一种高产稳产的优良耕作制度,是“八五”期间江苏沿江农区的推广项目.耕作制度的改变势必引起病虫的演变.为探讨“两旱一水”耕作制度下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制定综防配套技术,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耕作制下病虫发生演变规律.一、我市病虫发生演变过程回顾我市30多年病虫发生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65年前):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的特点是,以旱粮、杂谷为主体,水稻面积仅占秋粮的16.2%,玉米占43%,以迟熟夏玉米为主.棉花面积30万亩,以直播纯作麦套棉为主.粮棉病虫种类不多,水稻以三化螟、稻苞虫为主,棉田主要是红铃虫、棉蚜及部分地区的象鼻虫.第二时期(1966~1978年):耕作制度及作物布局的特点是:(1)旱改水,且早中晚稻并存,水稻面积占秋粮面积的27.06~71.85%;(2)玉米夏改春,品种以晚熟大金黄为主:(3)绿肥扩大到28~35万亩,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区的主要秋粮作物,今年我区夏玉米普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为确保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增加农民收入,对夏玉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出以下几条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