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潍麦8号的生育特点与超级小麦育种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潍麦8号的选育是“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第一阶段目标任务,200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通过分析潍麦8号的主要特点对超级麦育种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访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收获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小麦单产要大幅度提高,品质状况有相应的改善,“超级小麦”成为新世纪小麦育种的标志性目标。2001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申请立项承担了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超级小麦育种”课题。2003年本所承担了农业部“948”项目“小麦优质专用和抗性品种资源及相关技术”项目的任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2010,(7):1-5
最近一段时间,“超级”一词在我国种业界已成为热议的话题.从“超级稻”“超级小麦”“超级玉米”,到国家科技部、农业部重大育种科研课题的立项,可以说,“超级作物”育种俨然已成为体现我国目前较高科研水平和育种目标的代名词。但业内同时也有一种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超级”一词纯属炒作,对我国育种业没有真正的积极意义。真可谓: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4.
聊麦18、聊麦19的选育与超级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超级小麦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其技术路线的实施,选育出了大穗型品种聊麦18、中穗型品种聊麦19。育种经验证明,正确选用创新亲本及骨干亲本对杂种世代突出重点、定向选择是育种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通过株型育种实现株型改良、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强力技术保证。水稻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明显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一阶段都应具有最佳的群体形态结构与相应的生理机能,这 种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改变的株型结构配置,称之为“动态株型结构”。根据华南稻区实际情况,比较在早、 晚季不同生态环境下华南双季超级籼稻不同品种(组合)“动态株型结构”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华南双季超级 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华南双季超级籼稻育种实践,使以往定性模糊的“株型结构”概念上升为 动态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从而能更明确地、更综合地、更系统地反映本稻区双季超级籼稻品种(组合)的重 要形态生理特点,进一步揭示高产形成规律,从而促使超级籼稻株型育种概念日臻完善。应用该理论指导华南 双季稻超高产育种实践,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且已有一批超级籼稻和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 合)育成并应用推广,显示其对华南超级籼稻及优质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利用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经多年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高产超级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2004年8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育种理论,综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概况,以及在亲本选育,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改善水稻生理机能等技术策略,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马1、2号的剖析,探讨了小麦育种的前期思路与现代超级麦育种理念。前期育种应把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放在首位,把提高经济系数作为重要手段,把品种综合抗性放在重要位置;实现超级麦育种应更加关注成本与效益,注重与省肥节水相关性状的选择;更加关注资源利用,重视小麦自身生理潜能的挖掘;更加关注非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与地位,注重株型与群体穗容量的选择;更加关注群体内部自身调节能力,注重穗数与穗重调节能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河南小麦育种界,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赵宗武同志堪称一代奇才。他从一个大专毕业生起步,经过20多年的田间默默耕耘,把满腔的热情都撒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提出了河南省超级小麦育种理论与方法,并先后培育出新麦9号等6个省级以上小麦新品种,其巾有4个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超高产小麦品种聊麦16号的选育,主要阐述了超高产小麦育种目标的制订及技术路线的实施。为2010年实现山东“小麦千斤省”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超高产育种的模式及性状指标:超高产品种在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上要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和互补能力,生长发育要协调,植株的冠层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灌浆速度快,抗逆性强等。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超级小麦育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山西省超级冬小麦类型有3种,即:高产生理型、高效生态型、高值专用型,产量指标为10 000kg/hm2。产量性状和光合生理性状是决定品种产量潜力的关键性状,超级小麦育种重点应进行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花后21~31 d平均光合速率、花后30 d绿叶面积、灌浆高峰期单穗平均日增重、灌浆高峰持续时间、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9个性状的遗传改良。集优交配法是选育超级小麦新品种的有效育种技术。为了适应超级育种的纵深发展要求,要加强光合生理特性、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和超级小麦大穗材料创新工作,同时要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指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突破口应是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主攻穗重。对如何选育超高产优质品种的途径和方法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中地区当前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产量指标为 10 0 0 0 kg/ hm2 。产量性状和光合生理性状是决定品种产量潜力的关键性状 ,超高产育种重点应进行单位面积穗数、穗粒重、穗粒数、花后 2 1~ 30 d平均光合速率、花后30 d绿叶面积、灌浆高峰期单穗平均日增重、灌浆高峰持续时间、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 9个性状的遗传改良。集优交配法是选育超高产品种的有效育种技术。为了适应超高产育种的纵深发展要求 ,要加强光合生理特性、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和超高产大穗材料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主攻单产,抓点带动;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成果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落实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三个生态试验点25个不同类型品种及两年的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春小麦品种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积温不同所造成。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则表明不同生态型品种有它特定的适应地区,但适应性广的品种确实存在。并根据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提出了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品种选育的目标性状,为正确制定育种目标进行生态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用黑龙江省春小麦育种史上有典型代表性的8个春小麦品种,结合高产、超高产小麦育种目标,分析了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特点及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春小麦克丰4号、克旱16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达到超高产的水平。8个春小麦品种的主穗籽粒干重变化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均呈“S”曲线,其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但峰值的大小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不同。克旱16的灌浆速率为最高,可达0.1195 mg·d^-1;而克丰4号是早熟、小粒、密植型品种,其特点是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早,开花后12.6 d时达到最大灌浆速率,保证有效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超级稻发展的历程,由于育种技术和栽培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中国水稻最高单产屡屡突破世界纪录,超级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综观国内外超级稻育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产量的理论极限及超级稻育种技术,并提出了对今后超级稻育种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节水优质高产类型小麦系谱特点及超值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节水高产型小麦品种石4185、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高优503、高产品种邯4564等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上述节水、优质、高产3种类型的代表品种,分析了其系谱及品种特点和育种方法等,并对超值小麦品种选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