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库尔勒地区出口果园中香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分生孢子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明确该病害在香梨生长期间的发病规律.[方法]香梨生长季节,在出口果园放置真菌孢子捕捉器,捕捉A.alternate的分生孢子,同时采集花和果实,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和PCR检测鉴定.结合当地气象因子及香梨黑斑病菌监测和病原菌鉴定结果,探索该病害的发生规律.[结果]果园中A.alternate分生孢子的数量变化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花期病菌孢子数量较少,从果实膨大期至果实成熟期,病菌孢子数量增速较快,果实采摘期病菌孢子量达到最大.果园病菌孢子量的多少与温湿度有关,气温在28℃左右以及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病菌孢子数量达到最大.A.alternate从花期开始侵染香梨,在果实生长期至成熟期繁殖扩散.从结果期开始发病,并逐渐严重,果实采摘期发病最重.[结论]通过在出口果园不同时期捕捉A.alternate孢子,并对花和果实中的该病菌进行检测,查明了该病菌分生孢子在果园中的消长过程,明确了病害发生期和发病严重度与果园孢子量和气象因素等之间的关系,掌握了香梨黑斑病在当地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南汇新城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绿色防控,2015年应用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通过掌握小麦扬花期赤霉病病菌孢子消长情况,同时结合天气预报,指导了适期防治,此外,还监测了小麦生长后期其它病害的病原,并进行了适当兼治,最终取得了增产、节本、减少农药残留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孢子传播的影响因素与田间捕捉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Cavara)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菌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导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影响孢子传播的因素和孢子捕捉的方法,并就玻片法捕捉孢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及时掌握稻瘟病菌发生的时空动态,有效控制病害发生,采用固定式孢子捕捉器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空中稻瘟病菌孢子量与田间稻瘟病发病关系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中孢子的捕捉数量与叶瘟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8 4。每个检测单位(检测面积为18 mm×18 mm视野内的孢子数量)稻瘟菌孢子数量达...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浦东新区盐碱地生产优质水稻及绿色防控项目中,引进应用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通过掌握水稻稻瘟病菌、恶苗病菌孢子消长,指导适期防治,为项目顺利卖施、减少农药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取得了较好的增产、节本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著减少。分生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自捕捉到孢子后7 d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发病。孢子飞散量与气象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及病情(平均病斑数)相关性较低,但与调查当日病情(平均病斑数)和前7 d内的降雨量之积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结果观察,本次试验对整个农场稻瘟病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孢子捕捉仪旁边建立诱发圃,诱发圃品种采用空育131,采用高密度插秧,多施用N肥,诱发稻瘟病发生,利用孢子捕捉仪捕捉稻瘟病孢子,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由于前期水分较少,今年的水稻前期分蘖较少,水稻孕穗末期与抽穗前期之间是施药最佳时期,在7月10日左右,这样对全场的病害发生起了预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结果观察,本次试验对整个农场稻瘟病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孢子捕捉仪旁边建立诱发圃,诱发圃品种采用空育131,采用高密度插秧,多施用N肥,诱发稻瘟病发生,利用孢子捕捉仪捕捉稻瘟病孢子,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由于前期水分较少,今年的水稻前期分蘖较少,水稻孕穗末期与抽穗前期之间是施药最佳时期,在7月10日左右,这样对全场的病害发生起了预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病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病毒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青枯病等。1.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危害相当严重,俗称"乌米"或"灰包"。1.1发病规律: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土壤温度较低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本病菌在土壤中可  相似文献   

11.
苹果轮纹病菌孢子田间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09年采用雨水收集法监测了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孢子田间释放动态,结果表明从5月中旬至9月均能成功收集到苹果轮纹病菌孢子.5月中下旬出现孢子释放小高峰,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孢子释放高峰期.摸清苹果轮纹病菌孢子释放动态可为深入开展针对性防治轮纹病、抗病育苗等方面的工...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茵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旱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孢子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 1;与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8 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9 2;与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7 5.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的机理—稀释了亲和小种的菌源量,采用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观测玉米大、小斑病菌孢子和玉米锈病夏孢子的田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混合间作与单作玉米相比,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玉米大、小斑病菌和玉米锈病夏孢子的空间密度,大小斑病最高降幅为64.3%、锈病夏孢子数量最高降幅为50.7%。  相似文献   

14.
2007-2010年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和取样,结合实验室病原鉴定,病菌种群抗抑霉唑评价及新药剂的筛选,基本摸清衢州市椪柑贮藏期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发病动态,明确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以及病菌种群抗抑霉唑的现状,并提出控制椪柑贮藏期烂果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近几年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是确保小麦安全生产的前提。2020年利用祥辰牌第三代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在山东东明对小麦条锈病病原菌夏孢子进行捕捉试验,初步实现了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自动识别与分析,对指导田间小麦条锈病的精准监测与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建三江地区主栽品种中感病品种较多,有必要研究水稻稻瘟病成灾的气象条件和对田间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预测稻瘟病尤其是穗瘟发生的趋势。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1试验资料1.1试验用具佳多牌孢子捕捉器(固定式)、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相似文献   

17.
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此病菌在导管中产生大量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在茎中部及子叶节产生较多,其次主根及下胚轴,病子叶柄与生长点较少。棉株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导管中孢子数量随之减少。病棉株体表可产生很大数量大分生孢子,并由大分生孢子某些细胞形成厚垣孢子。用 PDA 或选择性培养基培养能产生小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数量有限的大分生孢子。体内外部较易产生小分生孢子,而且数量也大。而大分生孢子则需求特定的营养及生态条件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9.
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相似文献   

20.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快速、便捷检测出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应用所建立的根肿病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测定了湖南湘潭县响水乡、长沙县路口镇、桃江县桃花江镇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地的42份土样的休眠孢子数量。检测结果表明,40份土样的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为(2.76×104~4.37×106)个/g;休眠孢子量≥104个/g的土壤均有根肿病发生,而休眠孢子量为8.42×102、9.78×102个/g的2份土样未发生根肿病,说明当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104个/g时,根肿病害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