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2008年采自黑龙江省4个地点8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3.4.7.11出现频率达33.73%,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8年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从小种的组成来看,复合型毒力基因生理小种占据了主导地位,小种3.4.5.6.7.8.9.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3号小种,同时也发现了不含毒力基因的0号小种。从小种的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3、vir4、vir7、vir11出现频率较高,均达50%以上,分布广泛,其次为毒力基因vir8和vir10,而vir5和vir9出现频率低,低于30%,没有发现vir1、vir2毒力基因。牡丹江和海伦的小种组成比较复杂,加格达奇和哈尔滨的小种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2.
对2007—201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小种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共鉴定出36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分别为31号、111号、31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27%、27.27%、26.19%,其次为11号、115号和401号小种。同时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低毒力小种锐减、中毒力和高毒力小种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1991~1994年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演变情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条中29号仍是山东省当前优势毒性小种,其对多数生产品种具有较强毒力,对鲁麦16、鲁麦19及多数新品系和抗源则无毒性或弱致病性;近年出现的条中30号新小种,其毒性基因谱更宽,应加强对其监测和流行预测。本文还介绍了1963~1990年山东省小麦条锈菌在不同时期优势小种的演变及其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毒力类型及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毒力类型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的优势毒力类型.从组成看,复合型毒力基因小种占据主导地位,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小种只有4号小种,从小种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1、vir 4、vir6、vir7 出现频率较高,均达鉴定菌株的50%以上,分布广泛,其次为毒力基因vir5、vir11,而vir3、vir8 和vir10 出现频率低,没有出现vir2、vir9 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的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的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优势小种.而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4号.从生理小种的毒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山西玉米种植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情况,为玉米大斑病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t单抗性基因鉴别寄主法,对从山西省14个市县玉米罹病叶片上分离的32个玉米大斑病菌株的生理小种种类、分布和毒力频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供试的32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2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N、12、2N、3N、12N、13N、23N和123N号。其中,2、12N、13N、23N和123N号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之和为65.64%,123N的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25.00%。山西各玉米种植区的生理小种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有8种(1、2、N、2N、3N、12N、13N和123N),南部有7种(3、N、12、12N、13N、23N和123N),中部仅5种(0、12、3N、12N和23N)。32个菌株对Ht单基因的毒力频率在56.25%~78.13%之间,对HtN的毒力频率最高,为78.13%;而对含Ht双基因、三基因和四基因组合的毒力频率分别为81.25%、56.25%和25.00%。[结论]山西玉米种植区小种种类和出现频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北部>南部>中部。在鉴定出的12个生理小种中,12、12N、3N、23N和123N号是山西主要致病小种群体,其中123N为山西的优势小种。单一的Ht抗性基因品种的抗病作用已明显降低,仅依靠这4种Ht单抗性基因的抗病品种已不能有效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条中31号居各小种及类型首位,出现频率为22.36%,出现频率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2003年条中32号出现频率均居第一位,出现频率分别为46.78%,66.23%,46.34%,分布范围广,致病性强,是造成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主要优势小种;其次为水源11 14,水源11-4.分别居第二、三位。条中18,19,22,23,25,26,27,28号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而且有逐年下降趋势。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9,Yr3b+4b,Yrsu等抗性基因已经失效。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对条中31号,32号,水源11 14,太白4的感病品种百分率分别为62.6%,60.9%,56.3%和35.9%。  相似文献   

9.
贵州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7%,13.9%和60.4%。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优势小种为15号,以后呈波浪形下降;1994年14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7.8%,其次是15号和16号小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基因,以V1、V5、V6、V7的毒力频率最高(100%)。而V2、V4b、V2+V6表现无毒力,V5+V6、V4b+Mli(5)、V17毒力频率较低(5.1~25.9%),与其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pm6、pm5+pm6、pm4b+Mli(5)等是有效抗病基因。山东省小麦白粉菌含有9个以上毒性基因的菌株,出现频率为96.3%,毒性基因谱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