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2.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症状、危害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严重危害我国北方枣树,并且逐年加重。本研究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经多年多地试验,查明此病的症状、危害及病原菌。结果显示: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在河北、山东、天津的产区普遍发生,以河北泊头市发病最重。该病在枣果进入白熟期(8月20日左右)开始发病,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近圆形软腐病斑。1998—2000年3年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6.7%和26.9。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菌有性阶段鉴定为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e,(Schw.)),无性世代鉴定为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经黑光灯诱导后,囊孢壳菌在室内PDA培养基上可形成子座与分生孢子器。有性世代的子囊壳与子囊孢子只发现于越冬后的病枣果中。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疆9种不同林果树木腐烂病菌无性形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疆不同林果树木寄主来源腐烂病菌无性形态比较,为病原菌的准确鉴定及摸清病原菌间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分生孢子器在寄主表皮着生状态;挑取病样子实体进行切片观察分生孢子器纵横切面、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将不同寄主来源腐烂病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观察记录菌落颜色、形态和产孢体形态特征。不同寄主来源分生孢子器表生、半埋生或者埋生于树皮之上;分生孢子器腔室数量不同,纵横切面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分生孢子有腊肠形和香蕉形两种;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依据无性形态鉴定,梨壳囊孢菌(C.carphosperma Fr.)、苹果壳囊孢菌(C.mandshurica Miura)、桃壳囊孢菌(C.leucostoma Sacc.)、胡桃壳囊孢菌(C.juglandis(DC)Sacc)和柳属壳蕉孢菌(C.salicis Rab.)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我国黑龙江省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人工林中发生了一种新传染性枯梢病,分布普遍,为害严重,该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Desm.)Kickx]引起的。通过调查和接种试验证明该菌还能侵染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cc.]、长白赤松[P.sylvestris var.sylvestrif?rmis(Takenouchi)Cheng et C.D.chu]、黑皮油松[P.tabulaeformis var.muk-densis Uyeki]、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8—14天,繁殖期24—27天。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病菌从前一年的病树上飞散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淋洗、飞溅和风传播。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马铃薯萄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散光和常温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控制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中危害不断加重的枣缩果病.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园址、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花生云纹斑病是我国花生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经鉴定,其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球亮孢目、壳二孢属(Ascochyta sp.)。接种试验表明,该菌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托叶,而茎和荚果不发病;该菌不为害大豆、赤小豆、豌豆、蚕豆和菜豆。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形态在病叶内越冬;翌年六月下旬~七月上旬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发病,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形成子实体,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害流行与八月份降雨量有关。花生品种间存在着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产孢条件和数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大小进行比较,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交互接种试验表明,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5%~100%;梨壳囊孢(C.carphhosperma)、山楂壳囊孢(C.oxyacanthae)、核果壳羹孢(C.leucostoma)—桃和杏树的分离物均能够侵染苹果枝条,接种发病率为60%~100%;金黄壳囊孢(C.chrysoperma)虽然不能侵染苹果枝条,但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100%。因此,6种树木上的腐烂病菌均可成为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和培养形状观察,结合分子生物技术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明确新疆南疆柳树腐烂病菌种类和遗传分化。【方法】采集柳树腐烂病并获得病菌纯培养,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器进行纵横切片并观察记录形态数据,将病原菌置于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观察记录其培养形状,采用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分子孢子器和分子孢子形态特征与金黄壳囊孢菌(C.chrysosperma Per.ex Fr.)一致;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30℃,最适pH值为5~6,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经β-tubulin序列分析,与壳囊孢属不同种类的序列相似度为96%以上;在室内离体接种条件下病原菌均能成功侵染其他5种树木。【结论】引起新疆南部塔河流域柳树腐烂病原菌为金黄壳囊孢菌(C.chrysosperma per.ex Fr),不同来源的病原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在室内可侵染杨树、胡杨、枣树、梨和苹果,并可在胡杨和杨树上产生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9.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均引起苹果烂果 ,本研究发现轮纹病是导致苹果烂果的主要原因。采收期病果中轮纹病占 82 .99%~ 91 .0 8% ,炭疽病占 6.87%~ 9.4 8%。贮藏期病果轮纹病占 78.50 %~ 80 .56%。两病均具有前期侵染、后期发病、潜伏期长的特点。苹果轮纹病菌的侵染初期在 5月 ,侵染盛期在 7~ 8月 ;苹果炭疽病菌的侵染盛期为 6~ 8月。果园内 4~ 9月均有孢子活动。孢子散发初盛期为 5~ 6月 ,盛期在 7~ 8月 ,田间孢子散发盛期与病菌侵染盛期相吻合。果实感病率幼果期至果实膨大期高于成熟期。采收前 3 0d和贮藏 3 5d内为果实发病高峰期。降雨是决定两病当年发病早晚和发生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病菌孢子释放、侵染及田间果实发病均与降雨密切相关。温度只影响孢子散发的初始期 ,而对病情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1枣浆烂果病为害症状 枣浆烂果病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浆烂型、黑疔型和褐皮型. 1.1浆烂型.果实病斑初为红色水浸状小点,迅速扩大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病斑.有的表面有明显轮纹,多数病斑表皮下散生黑色小点,病组织土黄色至浅褐色软腐,脓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果皱缩成深红色至黑色腐果,表面密生黑色瘤状小点.  相似文献   

11.
沧金1号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枣树新品种。该品种果实个大,圆形,单果重8.3 g,味甘甜、微酸,品质上等,可食率97%,肉厚核小,适于鲜食和制干,制干率60%,抗浆烂,裂果轻,9月中旬成熟。2010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几个枣树品种缩果病动态,对枣缩果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将缩果病进行了病害分级。结果表明:婆枣与大圆丰的发病症状及过程一致,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病斑,至白熟期达到为害盛期;而抗病优系99-1表现为高抗,发病症状较轻,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且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13.
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田间调查、摸清巴旦杏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进行田间不同药剂的药效试验,为科学有效防治巴旦杏果树腐烂病提供依据.[方法]在4月9、10、12日病菌活动及病斑扩展盛期开展不同药剂防治小区试验.[结果]发病规律:早春树液流动时开始传播危害,在4~9月分生孢子器成熟,空气湿度大时,陆续长出分生孢子角,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危害,直至越冬前停止侵染.尤以春季为重.植物源杀菌剂、疮流孔绝、长效康复灵防治效果分别为80;、90;、100;,不同药剂对巴旦杏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但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供试的几种药剂对果树巴旦杏腐烂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 m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口侵入,有2个侵染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凋萎病菌分生孢子周年均可捕捉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底至10月中旬为两个分生孢子捕捉高峰期。凋萎病周年都有新病枝出现,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月中旬至11月初,在果园内海拔低、流水冲刷严重的位置先发病。周年内发病杨梅树内拟盘多毛孢的分离菌株数及DNA拷贝数都是健康树的2~6倍。凋萎病菌可以周年寄生在杨梅的整个树体内,没有明显的菌量高峰期,嫩枝位置菌量最大。  相似文献   

15.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病斑处进行微生物培养、纯化、回接,发现从病班处分离的链格孢菌回接冬枣上不会主动侵染,刺孔培养后也不会形成青斑。所以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等微生物直接侵染引起的。通过观察病斑在树冠和果实上的位置,发现青斑在树冠内堂发病率最高,为22.2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1.73%;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1.38%,由此可初步断定冬枣青斑病可能是缺钙引起的;架设防虫网架并喷杀虫剂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杀菌、喷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对照,说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陈小飞  王兰  舒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10-11011,11023
[目的]明确新疆和田地区骏枣果实疮痂病的病原菌。[方法]从新疆和田地区枣园病果上分离患病组织,然后对其进行分离、提纯、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病果上共分离到2株细菌菌株,该2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均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菌落具光泽,略隆起。显微镜下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骏枣疮痂病的致病菌,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将致病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结论]为今后疮痂病病原菌的系统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