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分析了科技创新素质及其构成,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认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转变农业教育理念、深化农业教育教学与考试方法政策、重视农科学生学习能力与技能培养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师资建设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性人才成为主要的生力军。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技推广人员职业素质普遍低的原因,以及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对当代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合理地提出提高从事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对策。要求建立健全农业再教育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再教育的管理体制,明确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健全农技推广人才市场体系,保证人才合理畅通的流动。因此,实现农村科技化仍需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为加强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的通知》(鲁农科技字[2017]27号)精神,2018年4月,山东出台了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一、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自2018年起,依托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相关农技推广体系日渐完善。但其发展仍存在诸如农技推广资金不足、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当前,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推广人才等,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农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技高师教育承担着农村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任务,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严重滑坡,进而影响到农技高师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在认真分析农技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1981年开办以来,已走过25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创业历程,发展成为我市最大的一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奔小康服务、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为我市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中初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发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科教兴石、科教兴农的一种好形式,是培养农村"永久牌"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好场所,是培养各种人才、直接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关键在人,在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在教育,对于农技推广人员而言,就是再教育。即指对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农业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农技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农技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庆元县为例,就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基层农技人员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农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文章通过对清城区农业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基层农技推广实施情况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技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培训力度不够,该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在西昌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如何收集并及时有效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是农技推广人员的神圣职责,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作用的大小。加强农技推广科技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作用,使西昌市农业科技事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切实推进西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农业"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农业职业院校需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将传统教学方式转至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中,培养一批具有以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农技人才。本文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影响入手,提出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为农业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农业领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将从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转变,从相对单一的培养层次向相对较多的培养层次转变,从单科性向多科性、综合性转变,这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进行以办学体制、教学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高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农业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其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等农业创新人才的主体和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把全面培养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构成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本从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出发,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外部环境条件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我国农业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我国农业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是:改革教学方法,调整人才素质结构,培养面向世界的农业人才,抓好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农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衡量高等农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以服务“三农”为主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基于情商和逆境情商的创新精神培养,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中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江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数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内含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基层人才紧缺问题的有效模式。根据新时期基层农技岗位的要求和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实施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基层人员能较好地解决当前江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魏绯丽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48-50,87
开展农村技术承包工作,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要模式。结合长期的基层农村科技工作实践经验,对长治市开展农村技术集团承包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强调农技承包工作在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技人才的培养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好途径。特别是在认真分析长治乃至山西省农技承包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敏锐地找出了这项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具体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和要求。农技人员的能力是决定农技推广效果的关键,为了实现农技推广的效果,必须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批知识面广、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技推广人才是农技推广的关键。本文就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培养农业推广人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谈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工作的任务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的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农技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赋予了农技推广教育性、综合性、时代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征,农技推广向机构多元化、功能社会化、内容高效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作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应建立起高效的推广运行机制、相应的政府保障机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及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的主要载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技推广体系的生力军,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好与差,不仅影响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标志是现代高新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面向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发展对策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技推广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技推广人才的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农技推广人才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