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中,传统分离培养和显微技术以其简便易行的特点仍然在被继续使用,但是由于特定生境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存活但不能培养"状态,所以对于好氧堆肥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时,就必须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回顾评述了醌类分析、磷脂脂肪酸分析和ATP分析这3类现代生物化学方法和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16S~23S 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DNA微阵列这4类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研究的现状。最后指出不同的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再辅以必要的传统方法,是将来堆肥微生物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瘤胃元基因组BAC文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元基因组文库(metagenomiclibraries)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探讨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以及复杂的微生物间关系创立了一个新的平台。将该技术应用于瘤胃微生物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元基因组文库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介绍了初步应用BAC文库研究瘤胃微生物工作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酶基因的筛选方法,对瘤胃、土壤及其他环境中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酶基因的筛选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宏基因组技术在未培养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研究东方粘虫[ Myth imna se parata (Walker)]肠道细菌的多样性.采用常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并以16S rDNA作为分子标记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肠道细菌进一步分离,DGGE分离样品是研磨提取粘虫中肠组织DNA、提取培养混合菌DNA及直接以培养混合菌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的产物.结果表明,共得到DGGE条带19条,其中肠组织研磨提取DNA的DGGE条带最多,为17条;直接以培养混合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次之,为13条;培养混合菌液提取DNA的条带最少,为12条.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时能获得更全面的微生物信息,可采用培养混合菌提取DNA再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确不同产地、不同类别的"金花"茶中微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为茶叶加工工艺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利用传统培养法结合DNA测序分析,对八种"金花"茶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金花"菌为冠突曲霉和冠突散囊菌;对"金花"菌以外的其他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所有茶样中均分离出了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和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8种"金花"茶中均分离得到了"金花"菌,但由于茶叶类别和产地的不同,8种茶样所含的微生物又各有不同,同一类别的茶样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更相似。  相似文献   

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一种非培养微生物研究方法,克服了实验室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分类方法的局限性,是研究动物肠道微生态群落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了DGGE的技术原理和系统优化及其在动物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纯培养微生物是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础,而提高环境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是筛选纯培养微生物的关键。本研究以常规微生物分离培养基营养浓度为基础,对贫营养、富营养培养基在低温条件下(8℃)获得的培养物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培养基营养浓度对低温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影响,以期为特殊培养基的设计及多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低温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提供思路和依据。结果表明在低温培养条件下,稀释培养基营养成分可以提高耐低温可培养性微生物种类,但会降低耐低温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通过比较低温条件下实验室分离培养方法和16 s RNA高通量测序法对常年低温环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通用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和培养出土壤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且通过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土壤环境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8.
煤矿废水处理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考察微生物絮凝剂在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常规微生物分离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高效絮凝活性的真菌(3716),同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最佳的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条件为25℃,初始值为6.0,摇床转速为150 r/min,培养时间为144 h,絮凝率最高可达91.71%。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延庆县四海镇黑汉岭油松林中的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菌塘土为材料,通过微生物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出细菌、真菌、放线菌,并对其中优势菌群的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于Suillus granulatus的菌塘中,共分离纯化出160株菌株,其中真菌菌株46株,优势菌株8种;细菌菌株72株,优势菌株9种;放线菌菌株42株,优势菌株3种。这些分离出的微生物为进一步展开Suillus granulatus人工驯化研究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难培养微生物培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酶、丙酮酸钠和适当的稀释培养基,以及采用土壤浸出液直接培养的方法,将从土壤中筛选出的处于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结果部分难培养微生物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菌落,这为进一步开发土壤中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实验室条件下自然界中约有99%的微生物不可培养,这使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限制。宏基因组技术通过不培养微生物而直接对环境中总DNA进行克隆筛选来突破这个瓶颈。宏基因组技术现在已经用于各种微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3):F0002-F0002
1.新疆典型盐环境放线菌物种多样性研究以不同典型盐环境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16SrDNA的克隆文库,揭示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以原核微生物耐盐和嗜盐生理机制为指导,结合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分析,通过均匀试验设计放线菌分离方案,获得可培养放线菌,进而揭示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通过可培养放线菌与免培养放线菌物种多样性分析,评价优化分离方案,为分离培养典型盐环境放线菌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12):36-38
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是为研究复杂、多样、未知的瘤胃微生物,以微生物培养技术、rDNA分析技术、MALDI-TOF-MS分析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培养组学的诞生,为Hungate项目的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Hungate1000计划项目促进了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技术的应用及创新。为了解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及Hungate1000计划项目,对两者近年来的研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沙棘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沙棘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为沙棘林分的衰败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不同林龄(8,13,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0~10cm)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沙棘人工林林龄的相关性。【结果】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在短期内(培养24~60h)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高于13和8年生沙棘林表层土,说明13和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中微生物生长的启动速度较慢,生长停滞期较长。随着林龄的延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和Mcintosh指数(U)的变化规律不同,13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微生物群落的D、H′值均最大,但U值最小;8和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微生物群落的D、H′、U值差异很小。13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微生物利用羧酸类化合物的能力,在培养72h后相对于8和18年生沙棘人工林均有明显提高;8和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微生物利用醣类化合物的能力,在培养24~144h时相对于13年生沙棘人工林有明显优势。在其他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上,8,13和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微生物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只有18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在主成分1上可以与13年生沙棘人工林表层土很好地分离,其他林龄沙棘林表层土在主成分1,2,3,4上均未实现分离。【结论】沙棘林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其林龄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猪生长激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猪生长激素的基因表达、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猪生长激素的生产路线主要为: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中进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分离纯化获得纯品。猪生长激素产量低制约着其进一步应用。菌种构建、高密度培养及分离纯化等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大多数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优势度不随时间变化且采样点之间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差异不明显,随时间的变化个别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受到了影响且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较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采样点土壤微生物在利用碳源方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分离培养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因此应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去除以上存在的一些限制性的约束。文章着重阐述了目前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从土壤中DNA的提取、PCR技术、DNA指纹技术、探针技术和基因芯片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温度效应,揭示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提取微生物群落或分离铁还原菌株;以人工合成氧化铁作为惟一电子受体,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接种土壤浸提液或具有铁还原功能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接种液的不同温度处理(40,50,60,70℃)、对培养温度的控制(30和50℃)以及向体系中添加AQDS,探讨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将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的浸提液在40~70℃处理1 h后作为接种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Fe(Ⅱ)产生量和反应速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0和50℃培养温度下,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的3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添加AQDS可使Fe(Ⅲ)还原的反应速率常数增加10%~288%,而温度变化的增加幅度仅为6%~17%;对分离自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的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发现,菌株JX-a08的Fe(Ⅱ)最大累积量、还原速率常数、最大反应速率及铁还原率均随培养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表明菌株JX-a08更适于在50℃下生长。【结论】于40~70℃升温处理后,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能力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添加AQDS可显著增加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水稻土的3种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反应速率;在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发现了1株更适于在50℃下生长的菌株。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絮凝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钶  信欣  羊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0-12622,12629
[目的]筛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并对其絮凝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从成都市土壤中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7。考察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其活性成分分布及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时间为72h,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在最佳条件下,该菌株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4.5%。该菌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多糖,含量高达85.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和能生物降解的水处理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