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顶菊半年扩散20万亩 2001年,河北省在衡水湖首次发现几株黄顶菊,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2005年底,已经扩散到衡水湖周边,从冀州通往衡水的公路两旁近20公里沿线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2.
吴鸿斌 《河北农业》2006,(11):23-23
我省2001年在衡水湖首次发现黄顶菊,目前在沧州、衡水、邢台等7市的47个县形成分布。面积达30余万亩,构成了定植入侵之势,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生物。为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开展黄顶菊的灭害除治,以控制黄顶菊的蔓延与扩散十分必要。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一些识别和灭除方法。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原产于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现已传播到澳大利亚、南非、埃及、日本、英国等国家,素有"生态杀手"、"霸王草"之称.我国于2001年首次在河北衡水湖畔发现,当时只有几株,但由于其繁殖速度快,到2006年,在河北省邯郸、邢台、保定、廊坊、沧州和衡水7个地区的47个县(市)发现的黄顶菊,面积就达30万亩,其中有5万亩农田受到威胁.有专家预测,如果不尽快铲除黄顶菊,很有可能在短期内泛滥成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我们选登此篇文章,希望引起广大农民朋友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群策群力做好黄顶菊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黄顶菊属菊科堆心菊族黄项菊属。起源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美国的南部,后来传播到埃及、南非、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在其分布及扩散的地区,黄项菊通常被称之为农业或环境杂草。2001年后相继出现在我国天津和河北衡水、邢台、廊坊等地。黄顶菊是近年来新传入河北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全省目前已有47个县发生黄顶菊疫情,面积约2万hm^2.由于黄顶菊有“生态杀手”和“霸王花”之称,一旦扩散蔓延,将对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5.
<正>黄顶菊,菊科,黄顶菊属,为一年生杂草,原产热带地区的南美洲,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后来传播到非洲的埃及、南非,欧洲的英国、法国,澳洲的澳大利亚和亚洲的日本、朝鲜等地。2001年在衡水市衡水湖周边发现,此后天津等地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6.
2001年,外来有害生物黄顶菊在衡水湖附近被首次发现时只有几株。截至目前,黄顶菊已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石家庄、保定7个市的4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面积达30余万亩。据专家预测,黄顶菊已完成在河北省的入侵定殖,并且有短时期内爆发的趋势,对河北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快速蔓延不仅引起了各地市和省农业厅的重视,也引起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为此,2006年8月14日上午,河北省农业厅组织开展集中灭除黄顶菊的专项行动。本刊为配合此次行动,特刊登《黄顶菊及其危害和防治》一文,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黄顶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外来植物,是入侵性很高的一年生杂草。2001年在衡水湖附近首次发现时只有几株,到2005年底,省植保总站调查,全省已有16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衡水市桃城区已扩展到7个乡镇办事处,主要集中在衡水湖附近的盐碱荒地及周边废弃厂矿、果园周围、沟渠边、106国道两侧。由于查治及时,黄顶菊未大面积入侵农田,对农民利益未造成影响,但是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已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角度对衡水湖周边地区的路边荒地、林缘、村落庭院、田缘、柽柳林下5种不同生境黄顶菊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壤土及一次性破坏的裸地是黄顶菊入侵的最佳领地;不同生境年龄结构也不同,多为稳定型,只有柽柳林下为高龄少,低龄多的增长型。  相似文献   

9.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原产南美洲,2001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发现,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并快速向周边省、市蔓延,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新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3年首次在山东省临清市发现,为掌握黄顶菊的生物学特性、查清其在山东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黄顶菊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黄顶菊在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聊城、德州两个地市,危害面积459.03 hm2,目前属于局部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入侵地区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黄顶菊入侵的四个典型地区——邯郸市永年县(HDY)、沧州市献县(CZX)、衡水市衡水湖(HSH)和天津市静海县(TJJ)采集植物叶片,利用甲基化MSAP技术研究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和多态性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环境因子与黄顶菊整体甲基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对引物共扩增出993条MSAP条带,引物多态性百分比为88.52%。四个地区黄顶菊种群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较高,在84.03%~92.31%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07,只有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不同地区黄顶菊种群间,93%的遗传变异则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_m)为3.321(1),表明四个不同入侵地区黄顶菊种群间存在广泛而频繁的基因交流。不同地区黄顶菊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显著,但甲基化模式差异显著,推测黄顶菊可能通过改变甲基化水平来维持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MSP与MISP聚类结果表明TJJ与HDY亲缘关系最近,认为可能与两地土壤理化因子和所处地理位置相近有关,但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黄顶菊甲基化水平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1),推测地区环境对黄顶菊表观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个单一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控制外来入侵生物往往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防止入侵是第一选择,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黄顶菊目前在天津、河北、山东、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潜在外来入侵植物,文中利用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黄顶菊在辽宁省的潜在适生区域,对早期监测、有效阻截黄顶菊入侵辽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辽中和辽西地区为黄顶菊适生区域,特别是盘锦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葫芦岛南部和东南部条状地区,气候因子对黄顶菊的生存贡献率要高于土壤和高程因子,黄顶菊不太适合在高温高湿的地方生长且有嗜盐习性,海拔对黄顶菊的生存呈负影响,海拔越高黄顶菊存在的可能性越低。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播种,研究了黄顶菊的开花和成熟特性。结果表明:出苗期早的黄顶菊开花期较早,从出苗到开花需120~50 d,7月下旬开始开花,花期持续到10月下旬;8月之前出苗的黄顶菊均能产生种子,出苗越早,黄顶菊的单株生物量越高,单株生物量与单株种子数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 7。  相似文献   

14.
对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定点连续的系统调查,初步系统掌握了黄顶菊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为黄顶菊防除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黄顶菊从4月中旬开始出苗,6月下旬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趋势呈逻辑斯蒂曲线,植株高度主要分布在80~ 160 cm,主干叶对数主要分布在10 ~20对.密度是影响黄顶菊种群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黄顶菊1个生长周期中,种群密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最终趋于平衡,最高密度达到55万株/m2,黄顶菊的株高和主干叶对数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株高分布和主干对数分布也有较大差异;但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从5%现蕾到95%现蕾所用时间均为20 d;从5%开花到95%开花所用的时间均为25d.黄顶菊的现蕾和开花均不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是近年来恶性入侵我国的一种菊科植物。本研究通过探讨黄顶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为科学预防和治理黄顶菊的入侵扩散提供理论基础。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对在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栽培的黄顶菊种群进行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包括综合形态学、花序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和交配系统类型等,并对河南省郑州市东风渠附近的黄顶菊自然种群的访花昆虫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顶菊具有灵活的交配系统,有性繁殖方式为兼性异交型,即自交和异交授粉均能产生可育瘦果,也可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产生瘦果。瘦果体积小[千粒质量仅为(0.17±0.01)g]且数量庞大,发育成熟时间短,开花5 d后便可观察到成熟的瘦果。在开花盛期,观察到访花昆虫有蝶类、蝇类、蛾类和蜂类等。本研究从繁殖生物学的角度揭示黄顶菊的快速入侵机制,为控制和治理黄顶菊由河南省向南扩散蔓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实地调查了毗邻黄顶菊初发地河北省的山东省西北部。结果表明,与河北省毗邻的聊城、德州、济南均见黄顶菊疫情,其中聊城灾情最重,在夏津已发现黄顶菊侵入农田。调查还发现,黄顶菊主要沿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主要干道传播,且动物和交通工具都是其传播媒介。黄顶菊在山东的分布调查,为山东黄顶菊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顶菊已入侵河北省部分农田,一旦泛滥将对农作物形成严重威胁。总结了黄顶菊的特征特性,针对黄顶菊的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顶菊俗称。霸王花”,它原产于南美洲,具有适应性极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强、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有“生态杀手”之称。黄顶菊一般株高25~170cm,叶子交互对生,椭圆形,叶片边缘有稀疏而整齐的锯齿,花冠为鲜黄色,非常醒目。它是一年生杂草,1株黄顶菊大概能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可产生上百粒种子,1株能产几十万粒种,扩散蔓延非常迅速。  相似文献   

19.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是黄顶菊潜在的入侵区域,在该地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的时间为5~6个月。黄顶菊在土壤含水量15%~60%的条件下均能出苗、生长,其中25%~35%的土壤含水量最适合黄顶菊的出苗及生长。经淹水70d后黄顶菊仍能出苗,表明黄顶菊有可能入侵水田,但在该条件下黄顶菊的长势较弱,生物量及繁殖量明显降低。黄顶菊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单株种子量最高可达5万粒以上。种子量大、出苗率高及其对各种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黄顶菊成功入侵并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