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析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项目的后期管护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长期发挥的保障。从管理主体的确定、管护制度的建立和建立多渠道管护资金筹集体制三方面探讨了建立项目后期管护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基本原理,编制科学、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当前农地整理实施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等4方面的规划设计原理,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并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农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使得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王会 《北京农业》2011,(15):234-236
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问题是摆在各级土地开发整理机构面前的新问题,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对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工程设施正常运转并长期发挥作用,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顺利推进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发挥农地整理项目长效机制,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安徽怀宁县475个样本开展定量分析,探究农户参与的意愿与行为转化路径。结果发现:农户认可后期管护可能带来的积极效益,灌排保证率与田间道路通达度是其关注重点。外界影响力中的政府部门与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张作用相对较大。农户对后期管护目标信心不足与资金成本是相对突出的障碍因素。政府帮助解决资金投入瓶颈、成立基层组织结构与完善后期管护制度体系是农户关注重点。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潜变量效应排序是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政府支持。后期管护的农户行动遵循“行为态度→意愿→行为”“主观规范→意愿→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意愿→行为”“政府支持→意愿→行为”“政府支持→行为”共5条路径。同时,意愿传递的中介效应显著。意愿是农户行动逻辑的重要条件,尊重农户意愿,是高效推进后期管护的重要保障。后期管护供给准公共物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与竞争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户行动响应的内在“自发性”驱动力效应,政府支持的外在“诱发性” 驱动力对农户行为响应发挥着主导作用效应。据此,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障充足的管护经费,搭建农户参与管护的平台,建立后期管护制度体系等,助推农户意愿与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5.
钱圣  周春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7):1488-1493
目前农地整理项目普遍前期重建设后期轻管理,融资模式单一,政府资金有限,缺乏激励机制,项目管理不全面,项目评价不完善,导致项目效率都比较低下.如何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资金短缺和项目效率低下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的模式应运而生.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资金、政策、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知识价值链,通过对比传统模式下的农地整理项目分析了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过程,并得出保证项目价值增值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盲目进行农地整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沐川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影响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然后构建成本和效益两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价,期望能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PPP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运作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PPP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不同运作方式,为我国农地整理项目的融资和建设模式创新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分类研究等方法,对PPP农地整理项目的基本结构、内在特征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作方式的选择依赖于项目区是否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参与投资意愿;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户来实施项目、监督项目,可减少业主管理、项目监理、中介服务和施工利润等费用支出,能提升农地整理项目的投资效率;对不具有农业规模经营可能的项目,可委托土地整理公司进行项目设计和建设,同时赋予农户监管项目的法律权利,也能达到改进项目投资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6):217-218
以枞阳县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实践为例,列举了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出现一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套符合枞阳县情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投资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有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以及土地复垦三种类型,并以土地整理类型为主。通过分析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它工程等主要分项工程的投资结构,得出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是项目工程投资的主体部分,且近年来土地平整费用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和道路投资比例逐年增加趋势,并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完成后土地质量变化与评价以及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应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山区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后续管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护意识差,参与力度弱;受益区域广,经费落实难;地形落差大,损毁频率高。从理顺产权归属、健全管护制度、筹集管护资金、引导设施使用、示范引领带动、履行监督职责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山区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后续管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统一衡量标准的区域性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是目前土地整理相关研究正试图解决的问题。将传统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及土地生态功能价值计算法分别运用于土地整理的三大效益评价中,建立一套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中观尺度上的三大效益评价方法,并以南京市域范围内1999至2005年已实施的684个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计算项目实施后的经济产出价值、土地保障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取得的全部收益为55.66亿元,接近项目总投资的11倍,其中,整理项目对提高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贡献最大,“安置”农业人口10.3万人,折算成货币价值为39.13亿元;同时经济效益较为显著,为项目区农民增加纯收入12.46亿元;生态环境效益为正值,项目实施对耕地生产能力和防治自然灾害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导致一定的生态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探索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二者被混淆使用。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在于:目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不同;二者的联系在于:土地整治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统率着土地整理的发展,二者的作用都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衡土地利用中数量、质量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监管、后期监测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低空无人机航摄和PhotoScan软件后期处理,对比生成的正射影像图和Google earth卫星图的分辨率和位置,发现该影像图能精准、高效的表征项目区影像数据变化,从而得到一种可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各阶段动态观测的简单、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各项能值指标在项目建设期出现陡增和陡降现象,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竣工以及效益发挥,各项能值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全周期末各项指标优于土地整治前各项指标,全生命周期内预计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2.23E+19sej能值产出和60.15万美元能值-货币价值。综合而言,土地整治在项目建成后的10年内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影响,但此后,可能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红安县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十分合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时,全区未来各个年份普遍缺水;而按照采用的灌溉保证率为75%~95%的标准推算,项目区今后几年供需水处于盈水状态。表7参11  相似文献   

17.
受耕地细碎化、宅基地空置化、土地利用粗放化、耕地保护严峻化和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多维驱动影 响,乡村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城乡资源高效整合成为我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互动机制创新的难点。为此,从土地 产权流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三个层面,论述了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表明院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 转移和收益再分配,农用地整治是土地自然属性与利用方式的重构和调整,而居民点复垦、新村建设和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是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和整体效用的提升。尽管从土地产权和工程改造层面,构建了特定区域或特定目 标的土地产权流转模式和田-水-路-林-村工程建设模式,但尚未形成“协调、互动、统筹”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模式 体系。因此,如何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工程改造双向加力,搭建城乡资源高效整合和双 向流动的统筹链,成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耦合模式创新的关键点。而该模式的创新发展,既应突破土地流转体制 障碍,又应突破新增耕地受路、沟、渠、林等占用多且乱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受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薄弱化的限制, 城乡建设用地受置换不对接的限制,还应吻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现实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工程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土地整理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同时注重整理区生态环境改善,构建一种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结果表明,融人生态理念的土地整理,提高了整理区粮食生产能力及抗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主题为"土地整治"的1 461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研究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研究热点演进时区和主要突变词的知识图谱,开展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以及从土地整治到全域整治的阶段分析,探讨两者的理论脉络、重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国内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始终围绕耕地保护目标,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以耕地保护为轴线,2010年以来土地整治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传统整治、生态转型和全域整治3个阶段。在继续坚持耕地保护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了调整整治理念、提高整治效率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