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不培土、培土5 cm、培土10 cm、培土15 cm和培土20 cm 5个处理,测定了各处理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气生根层数以及地下根干重4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培土10 cm单株气生根数最多、气生根干重最重。培土厚度与气生根数和气生根干重呈负相关,与气生根层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气生根层数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栽培技术对玉米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根系的数量、干重和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和产量均有一定影响,过于不均衡的种植方式会使田间根系分布过于不均,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的提高。在肥沃而结构良好的土壤上,可以适当减少中耕次数,降低成本而并不影响产量;中耕培土过多,不利于气生根的发育,因而不抗倒伏。  相似文献   

3.
正一、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苗期管理1.1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  相似文献   

4.
1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1苗期管理1.1.1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  相似文献   

5.
1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1苗期管理1.1.1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  相似文献   

6.
正1.大豆田间管理方法1.1苗期管理1.1.1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看苗追肥灌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减少中耕培土环节入手,设置大田试验,探讨减少中耕培土环节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效益分析进一步探讨免中耕培土栽培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中采用免中耕培土的栽培技术,也能够取得跟采用传统栽培技术相近的产量,并且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从栽培季节安排、地块选择与整地、良种选择及处理、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及时间定苗及中耕培土、科学施肥管水、收获等方面总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玉米的产量水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玉米中后期抗旱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玉米中后期抗旱管理技术,包括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科学施肥、应用新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及其他措施等内容,以期为玉米抗旱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瑞 《农家参谋》2011,(9):11-11
一、中耕培土 8月中旬后,雨季一过即应进行松土除草。中耕时,近根部可稍浅,远根部稍深,把板结土壤锄松翻晒。翻晒几日后可进行培土,以防植株被大风吹倒。培土的方法是:等行距栽植的单行培土;宽窄行栽植的,可把土培向窄行,每2行1垄。培土时要小心操作,防止损伤植株。  相似文献   

11.
通过翠碧1号、元烟85免中耕栽培与揭膜大培土在生产中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中耕栽培可节省用工成本,缩短生育期;揭膜大培土有助于提高烟叶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可在当地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魏忠辉 《吉林农业》2011,(6):179-179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地上部分茎、叶、籽实的营养丰富。适当增加饲用玉米的栽培面积,对我国饲料生产和畜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饲用玉米的栽培技术如冬耕冬灌、深耕整地、种子处理、中耕培土等一系列田间管理措施,与食用玉米栽培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1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1苗期管理1.1.1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  相似文献   

14.
1 重抓除草中耕 玉米除草可分为芽前和芽后两个阶段进行.芽前除草可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每亩用72%都尔乳油100~150毫升或50%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于土表.芽后除草,玉米3~5叶期,每亩用48%百草敌水剂25~30毫升对水30~50千克喷雾;也可在玉米5~9叶期,杂草4叶龄以上,每亩用克无踪100~150毫升,对水30~50千克,避开玉米均匀定向喷雾.同时要及时中耕培土,夏玉米一般要中耕2~3遍,先浅后深,中耕时要将化学除草未除尽的杂草彻底除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管水、化学除草、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去雄与授粉、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探讨了采用JB-2型精量点播耧播种配合培土铲中耕,对旱坪地保水固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其它作物利用机械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与传统耕作模式田间栽培对比试验的方法,以玉米根系长度和重量、秸秆长度和重量、玉米产量、生物干重为对比分析指标,分析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的旱坪地,与对照相比,采用这种农机组合种植玉米,可使单株平均气根长度增加342.94cm,增加一倍;单株根系干重增加13.21g,增幅33.50%;单株产量增加0.017kg,增幅7.62%;每公顷产量增加462.0kg,增幅7.62%;每公顷生物总干重增加631.7kg,增幅4.73%。[结论]JB-2型精量点播耧与培土铲配套播种、中耕可明显增高地垅,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增强植株固土能力,并提高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7.
1、大豆田间管理技术 1.1苗期管理 1.1.1查苗、补苗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1.1.2加强中耕培土 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8.
1.苗期管理 1.1查苗、补苗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1.2加强中耕培土 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应用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1HS-1.2型中耕深松机,在位于阜新县他本镇马蹄营子村的国家“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了玉米中耕深松试验,通过深松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及玉米长势的对比,研究了中耕深松对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后土壤的水分含量比未深松土壤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中耕深松后玉米根系的根长明显大于未深松根系的根长,中耕深松后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幅度为21%.  相似文献   

20.
中耕松土有利于使土壤疏松,破除板结,根系伸展发达,培土可大大增加烟株的不定根。正确认识中耕培土对烟草生长的作用,才能提高中耕培土的质量。本文对烟草栽培过程中耕培土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烟草的效益最大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