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农业探索》2006,(2):15-15
糯质玉米因营养丰富,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台湾目前栽培的糯玉米品种主要为地方品种,有产量偏低、色泽杂且不均,果穗外型大小参差不齐,果皮较厚,鲜食品质不佳等不足。台湾农业试验所针对市场要求,选育出黑糯玉米新品种“台农5号”。该品种为单交种,呈双穗型,中早熟,单果重约  相似文献   

2.
1 鲜食玉米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要求糯性好、果皮薄、口感细腻、商品性状好、果穗中等,适合蒸煮和速冻加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玉米有糯玉米、甜玉米、黑玉米、彩色玉米及普通玉米等,商品性状不一,造成鲜食玉米价格参差不齐,生产效益差别较大.而增加鲜食玉米的收益,选用对路的优良品种是关键.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首选品种,糯玉米品种中以白色的糯性品质最好,如四川农科院培育的鲜食玉米渝糯1号,而黑、紫、红、彩色的品种品质相对要差些.目前,适宜于我省中北部地区栽培的白色糯玉米有渝糯1号;黑色糯玉米有中糯1号,中华黑珍珠、意大利黑玉米等;高赖氨酸玉米中单9409等.  相似文献   

3.
鲜食糯玉米双膜早熟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播鲜食糯玉早熟栽培技术关键,一是选用优良早熟的糯玉米品种;二是适期早播,在本试验小拱棚栽培条件下,提早播种应在棚内气温>12℃,以2月10-20日为宜。其它栽培技术大体与常规春玉米栽培相同。  相似文献   

4.
鲜食玉米双膜覆盖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即甜玉米和糯玉米),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多为常规地膜栽培,一般6月下旬开始收获上市。近两年来我县试验双膜覆盖(地膜覆盖和塑料小拱棚相结合)提早栽培,使鲜食玉米比常规地膜栽培提早上市10—13天,每亩产值达3700元,纯收入达3300元以上,比常规地膜栽培每亩增加收入1700元以上,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现将鲜食玉米双覆膜早熟高效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农桂 《农村新技术》2006,(10):30-30
糯质玉米因营养丰富、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台湾目前栽培的糯玉米品种主要为地方品种。存在产量偏低、色泽杂且不均,果穗外型大小参差不齐。果皮较厚,鲜食品质不佳等缺点。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品种登海8883由昌吉州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育成。2014年首次在和静县种植,也是和静县玉米春播区首次引进中早熟品种春播进行产量及效益对比试种。该品种于2014年4月10日播种,9月12日成功召开收获现场会。通过试种,早熟和高产性兼备,在和静县玉米春播区尚属首例。这主要得益于该品种具有的很好的综合农艺性状及与其匹配的栽培模式。一、栽培优势1.玉米登海8883属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10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黑龙江省北部极早熟玉米品种生产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生产面临的机遇和难题,认为在稳定和尽量增加该区的极早熟玉米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应从改良品种、提高品种抗病、抗逆性、耐密性、机械化收获、科学施肥、深耕、合理栽培方式和改良贫瘠土壤等科学技术应用与投入,多渠道、多方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使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区充分的为提高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服务。最后对黑龙江省极早熟地区玉米品种及生产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早熟栽培与采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属甜质型和果蔬兼用型品种。其作为一种新型食品进人消费市场,对果蔬市场供需平衡的调节起到很大的作用。市场上要求果蔬玉米果皮软、甜度高、食味佳、吃后口中不留残渣。但甜玉米品质又受采收时间的影响,采收过早,不仅影响产量,且内容物含量少,水分多、糖分少;采收过迟,则籽粒皮厚渣多,食味淡,商品价值低。因此,既要提倡早熟栽培,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控制好采收期。为此,本文阐述了甜玉米早熟栽培及采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及育种技术的提高,玉米品种不断增多,糯玉米作为特种玉米的一种,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得到了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因此研究糯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农民增产增收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糯玉米的栽培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1早熟玉米的概念黑龙江省纬度高,无霜期一般在110~140d,年有效积温一般在1900~2800℃之间,秋霜早,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400~800mm,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所应用的品种其积温一般在1800~2700℃,品种熟期一般在80~130d之间,习惯上将适应黑龙江省栽培种植的玉米称为早熟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