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乡村有效治理则是弥合城乡差距、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为了明确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并指出其实践进路,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在把握乡村有效治理和共同富裕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二者的理论和实践关联。结果表明:乡村有效治理分别从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文化繁荣、维持乡村稳定、促进乡民共治等四个方面驱动共同富裕,强化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强化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统筹协调乡村精神与物质文化建设等四方面是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2.
罗歆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209-209,211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瓦解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平衡问题。从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城市、乡村之间的有机体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发明显,但乡村地域系统范畴下的各项要素明显发展滞后,与城市地域系统不相匹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任务要求下,城乡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村振兴则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忽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实现城乡融合即为"妄谈"。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农村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现状,阐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形成机制,详细介绍了畜禽粪便污水和病死畜禽对环境的污染过程和机制,在对上述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数字经济在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中的促进作用,基于空间异质性,构建“生态资源-数字经济-乡村共富”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资源价值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其中,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通过生态经济化促进城乡财富转移,而政府保护治理投资和污水再利用则保障乡村分享生态资源价值化红利的可持续性。2)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生产、丰富产业发展模式、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和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促进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生态资源价值和数字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共富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这主要源于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过程,以及价值核算、开发建设、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等产权实施过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其真正变成生态产业,进而促进乡村共富。因此,从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构建生态资源监管、开发、交易平台以及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山西省作为评价单元,以主要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结构变化和污染与治理入手,分析了2005—2016年山西省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趋势,构建了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因素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山西省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6年山西省生态环境经历先恶化后改善的演变过程,并呈现逐步好转趋势;第一主成分为主驱动因素,反映出经济系统对山西省生态环境演变起主要驱动作用;产业结构与环境治理分别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污染物排放与农业生产为次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乡村治理建设模式的探索经历了多个阶段,虽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政策侧重点存在差异,但从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来看,存在“多方参与共治”的发展趋势。S村在历史契机和各方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乡村精英、农村合作社、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治理逻辑是乡村精英通过合作社来激发和凝聚乡村的内生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些社会资本一经产生便直接再投入到整个治理过程中去,促进村庄治理,形成循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合作社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制约乡村振兴的问题并构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包含驱动、运行、保障、环境为一体的动力模型,研究了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政策金融发挥作用有限、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基础金融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分析认为该动力模型能发挥不同要素的协同作用和整体效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建议政府部门要强化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夯实保障机制;金融机构应明确重点、持续加强产品创新,优化驱动机制,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完善运行机制;加强乡村治理,夯实基础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建的互助性组织嵌入到乡村治理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内在条件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是必然趋势。分析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方式,从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着手,提出通过强化农村合作社自身建设、构建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等方式完善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社有效嵌入乡村治理的良性乡村“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甘肃省渭源县8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在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资金短缺、治理主体单一、地方立法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进而从树立环保理念、增加投资力度、健全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和完善治理规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该文综合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4.
广西农村污染表现在生活垃圾、水体污染严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生态污染,农用地膜处理不当导致土壤、大气污染,畜禽粪便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污染等。主要原因是环保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治污设施不足和对污染治理不力等。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完善治污设施及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进而解决广西农村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千岛湖水环境目标和污染防治措施的AH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千岛湖水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水环境目标、水体质量、污染来源和污染治理措施4个层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主要水质指标符合Ⅱ类《国家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物污染、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沿岸城镇水污染、水土流失和旅游业等是千岛湖最主要污染来源;应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搞好水资源规划管理、建设生态示范区、保护上游水源和沿岸植被、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等。  相似文献   

16.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当前乡村突破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超大城市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使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的小石村,以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的“四维融合”模式,走出了远郊凋敝村落“重生”之路。新时代,城乡融合亟需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化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为核心任务,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也是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的关键和较棘手的环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主要依据河南省统计数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河南省2004—2016年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是排放总量依然居高不下,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生活废弃物、农村养殖业粪便及农业生产化学品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加治理污染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加强农村环保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18.
土壤渗滤系统是一种深度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技术,由于其运行简单、建设成本低以及对污染物去除率高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土壤渗滤系统进行研究使用,目前土壤渗滤系统在我国农村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述了土壤渗滤系统的概念、污染物(氮、磷、化学需氧量、固体悬浮物和致病微生物)去除机理及其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并概括分析了土壤渗滤系统存在的氮去除率低、对环境产生影响(污水渗出、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淋滤)和系统堵塞等问题。最后结合国外农村污水治理的成功经验对土壤渗滤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与其他国家的农村土地制度相比,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更具独特性,因此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而不能照抄他国的土地制度。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区发展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撑,乡村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日益紧缺,固体废弃物剧增,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加剧等现象突显,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围绕乡村社区发展的资源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对目前我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重点探讨了污水和空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修复的前沿技术发展,并对我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