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近5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和5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统计了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中高纬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蒙古国的中部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与前期的中高纬太平洋海温场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东亚气旋的移栖地阿拉斯加湾地区为很好的相关持续区,从上一年9月开始一直到当年2月始终维持显著的负相关;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的前期关键区的海温存在显著差异,两种特征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累积效应到春季突出表现出来,在当年春季5,00 hPa高度场表现出明显的反相分布形势,而这种形势导致了纬向环流的减弱和增强,进而使得中纬的气旋性活动增加与减少。  相似文献   

2.
暖池尤其是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对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驱动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主要热源以及引发ENSO等一系列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暖池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速度势月平均资料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海温资料,采用质量流函数法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52—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经120°160°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季气候态Hadley环流偏南,北支占主导地位,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代际特征不明显;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温异常有关,但其主要受ENSO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暖池尤其是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对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驱动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主要热源以及引发ENSO等一系列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暖池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速度势月平均资料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海温资料,采用质量流函数法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52—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经120°~160°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季气候态Hadley环流偏南,北支占主导地位,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代际特征不明显;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温异常有关,但其主要受ENSO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葫芦岛高频次暴雨的气候背景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850 hPa纬向风距平和副热带高压脊线的数据,使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葫芦岛地区高频次暴雨的气候背景及环流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1.5~2.5℃,快速进入拉尼娜状态;热带地区低层850 hPa赤道中太平洋出现纬向风的强的负趋势,Walker环流有明显增强的正趋势;副高明显偏强,利于西太平洋暖湿的气流沿副高边缘向我国东北地区输送;3次暴雨过程均具有完整的高低空配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充沛,具有对流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5.
运用NCEP/NCAR1958~2006年的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结合500 hPa北极极涡的特征等直线对北极极涡环流指数(面积、强度、中心位置)进行了计算。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500 hPa北极极涡环流指数的年际及季节变化,得到了一些北极极涡系统的变化规律:冬季500 hPa北极极涡面积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从长期趋势来看,1958~2006年极涡面积呈现出显著减小的趋势;500 hPa北极极涡的面积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建53年雨季(5~6月)66个常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及NOAA海温重建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雨季的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一致,即全省旱或全省涝;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第二类分布特征,即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通过分析南北不均匀分布异常年的同期、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特征,发现南旱北涝年近地面层温度场分布呈显著的北冷南暖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位置偏南,副高北侧低层较强的西南风将暖湿水汽输送到较北位置,此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异常冷水覆盖;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点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而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南涝北旱年则基本反之。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象基础,对农事安排与防旱抗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06年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汛期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各种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汛期降水存在3~6a的年际变化和17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年来每5~6年就有一次明显的变化过程.亚洲区域极涡面积和强度、亚洲各支夏季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重庆汛期降水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00~2011年的海表面温度(SST)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地区海表面温度及全球大气的年代际持续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ST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区存在较高的年代际持续性,这些区域SST持续性平均在10年左右,最高达18年以上,低值区主要在热带中太平洋,持续性在4年以下。北太平洋的高持续性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密切联系,而热带中太平洋的低持续性主要是受到ENSO的影响;大气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的持续性较高,在20°S和60°N附近持续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和伊朗高压两个模态,夏季平均状况下南亚高压的青藏高压模态出现频率高于伊朗高压模态;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越大,其主中心强度就越强,东伸越明显,反之亦然;南亚高压主中心偏东时往往同时偏北,偏西时则容易出现同时偏南的情况;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它的主中心纬度位置变化一致;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其平均脊线位置与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变化基本一致,它们同时偏北或同时偏南.当夏季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