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d胁迫下油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重金属Cd对油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d对油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随微生物区系或生理类群、培养时间和Cd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前期Cd对好氧细菌有刺激作用,后期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5和5.0mg.kg-1的Cd对放线菌没有影响,浓度为1.0和3.0mg.kg-1的Cd对放线菌有刺激作用,浓度为10mg.kg-1的Cd对放线菌有抑制作用;Cd对真菌的影响比对好氧细菌和放线菌的影响要小得多;Cd对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Cd对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的作用随培养时间、Cd浓度的不同分别表现出不影响、刺激和抑制。总体来讲,Cd对各微生物指标表现出随浓度的变化没有连续性。油菜土壤的硝化细菌可以有效地表征油菜土壤Cd污染的程度和Cd污染时间的长短;油菜土壤反硝化细菌可以反映Cd浓度在3~10mg.kg-1之间污染的程度。本研究反映了油菜土壤的重金属Cd污染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Cd胁迫下稻田土壤生物活性与酶活性综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试验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的外源重金属Cd胁迫对淹水稻田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Cd胁迫对不同的土壤生化过程具有不同效应,低浓度Cd的添加对水稻田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对上与厌氧微生物相关的生物活性的影响中,以产甲烷活性所受影响最大,硫酸盐还原活性次之,反硝化活性最小,而且在整个处理期间对Cd的反应较为稳定,是表征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良好生物指标。Cd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对土壤的脲酶活性有很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达刘57.4%,而对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活性影响较小,最大抑制率均未达到25%,转化酶对Cd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基地的短期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氮素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施用控释氮肥稻田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尿素处理低;周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处理,真菌数量略低于尿素处理.50%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和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控释氮肥和70%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处理土壤的好氧和厌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制定加工番茄合理轮作模式,克服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开花期钻取不同连作年限加工番茄根际土壤,用平板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法对各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结果]在加工番茄根际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重最大,为97.6;,放线菌次之为2.3;,真菌最少,仅占0.4;;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但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有所增加.连作对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为:随连作年限的延长,硝化细菌、好氧性自身固氮菌、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递减趋势,而反硫化细菌在连作3年时有所增加,且在数量上表现为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固氮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结论]连作后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导致地力衰竭;各有益细菌生理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有害细菌生理群数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中养分转化;在加工番茄土壤中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为优势菌,纤维素分解菌在土壤中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不同轮作方式下牡丹江地区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9%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烟田土壤微生物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多,氨化细菌次之,好气性固氮菌最少。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类群间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轮作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产生很大影响,微生物总数量上,轮作样地(I1、I2、I3)及迎茬样地(I5)显著高于连作样地(I4、I6),连作4a地块(I4)微生物数量少于连作1a地块(I6),说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会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棋盘法取样,测定农耕用地、5年生柳林地、20年以上柳林地、裸露地表及建筑用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细菌和放线菌是各类土壤中最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占98%以上,真菌数量在2%以下,5种土样中微生物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农耕用地>5年柳林地>20年柳林地>建筑用地>裸露地表。土壤各生理类群微生物在5种类型土壤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好氧固氮菌在5种类型土壤中占有的比例相对较大,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相对较少。[结论]植被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产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天台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结果表明,尾矿污染区土壤几种重金属含量比非矿区土壤有明显的增加。尾矿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各生理类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各生理类群数量均显著降低,且三大微生物以及各生理类群对尾矿污染的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可见,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参与物质转化的生理类群种类、数量及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尾矿污染区生境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期使用大棚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取使用10、15、25a的蔬菜大棚,对其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和部分功能微生物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使用大棚进行蔬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逐渐降低,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显著;土壤中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加,细菌/真菌(B/F)值逐渐降低;好氧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和氨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硬脂酸降解菌与嗜氢产甲烷杆菌共培养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基本纯化的产氢乙酸的硬脂酸降解菌与嗜氢产甲烷杆菌的共培养物(LDB2-M2)在等当量的CaCl_2存在下,能降解C_1~C_18饱和脂肪酸;游离的硬脂酸能抑制M2的产甲烷活性;LDB 2短时间接触H_2,导致其活性暂时性抑制;当氢营养细菌数明显高于产氢产乙酸细菌数时,在分离过程中不必加其他氢营养菌作为伴生菌。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年限有机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不同种植年限的4年生、10年生、16年生有机茶园,分别进行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6年生有机茶园土壤在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等各项指标上均高于10年生和4年生有机茶园土壤.霉菌、细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嫌气性纤维分解菌均以16年生茶园最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硝化作用也以16年生茶园最强.说明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规程管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能够促进有机茶园土壤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活性土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土壤肥力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同时也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而微生物的活动又受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稻土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这必然导致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的类群及数量与旱地土壤有明显的差异。前人对水稻土中养分的状况和微生物区系作了许多研究,但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探索水稻不同生育期中的土壤养分状况与几种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水稻土不同肥力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认识水稻土的特性和合量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以新大坪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年龄清水苜蓿根际土壤浸提液与水5种不同配比(1:1、2:1、3:1、4:1、5:1)混合液作为处理,以浇灌等量水作为对照组(CK),探究不同浓度清水苜蓿土壤浸提液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环境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1混合液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秸秆添加对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稻田土壤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通过微宇宙试验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了土壤溶液化学性质、溶解性有机质(DOM)、金属释放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增加了厌氧期Fe、Mn、As、Cd等金属的释放,同时影响了DOM组成。土壤DOM中类蛋白(C3)含量在培养期总体降低(P<0.05);类腐殖质含量呈现厌氧期上升、好氧期下降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Eh的变化与Mn和As的溶出显著负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662和-0.528,P<0.01),同时,Eh还通过影响土壤类腐植酸C2(路径系数-0.816,P<0.01)控制As的释放(路径系数0.244,P<0.05)。因此,稻田土壤干湿交替造成的Eh变化和秸秆还田措施不仅可直接影响重金属的溶出,也可通过DOM含量和组成进一步控制其释放。  相似文献   

15.
对青枯病抗性不同的番茄品种根际细菌生理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根际细菌种群和数量的变化随品种抗性、生育期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氨化细菌的数量与番茄青枯病抗性呈正相关;根际细菌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细菌、固氮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等数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而厌气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硫化细菌的数量则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培育冬小麦幼苗,待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收集根系土,进行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亚硝化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冬小麦幼苗生长3周时,Pb2+/Cd2+对根际细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表现为显著(p<0.05)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0.41%~49.79%、26.62%~76.99%和87.15%~95.88%,而真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平均增加率分别为0.31%~38.88%和19.58%~113.64%,但微生物总数减少,而多样性指数增加,真菌/细菌比值升高;幼苗生长7周时,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现象,平均增加率分别为18.16%~19.72%、13.71%~24.59%、2.09%~519.29%,真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为9.59%~39.46%,细菌数量在低浓度时增加,高浓度时减少,微生物总数增加,多样性指数主要表现为降低,真菌/细菌比值降低;幼苗生长12周时,Pb2+/Cd2+处理下细菌数量极显著(p<0.01)增加,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2.05%~44.66%、1.94%~15.51%、12.44%~55.72%和97.88%~99.00%,微生物总数主要表现为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真菌/细菌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Pb2+/Cd2+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各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和多样性指数及真菌/细菌比值影响显著(p<0.05),且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放线菌数量的变化;Pb2+/Cd2+对冬小麦根际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的影响规律不稳定,预示着Pb2+/Cd2+污染将影响其根际土壤N的固定和转化能力,且N源的可利用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稻草还田量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稻草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还田量比例为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4类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和微生物活度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好气性细菌数量最多,33%秸秆量还田土壤的次之,67%和100%秸秆还田土壤的较少,在晚稻收割期,无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最少。33%秸秆量还田的土壤厌气性细菌的数量最多,而67%和100%还田秸秆量土壤较少,无秸秆还田的最少。在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真菌数量最多,在晚稻收割期,有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真菌数量较无秸秆还田土壤的要多。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晚稻分蘖盛期最多,在晚稻齐穗期,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比无稻草还田土壤要多。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高于无稻草还田的土壤。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齐穗期有所降低,而在晚稻收割时又有所增加,但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比无稻草还田土壤的高,且67%稻草还田土壤比33%和100%稻草还田土壤的要低。通过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翻耕栽培晚稻时,33%的早稻秸秆还田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水田改作经济林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普遍,为深入了解这一土地利用的转变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择浙江省杭州市由水田改果园时间系列的代表性土壤剖面,采集分层土壤样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形态及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果园20年的土壤与长期植稻的水田土壤相比,地下水位下降了20 cm,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了28.0%,坚实度增加了2.65倍;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颜色亮度和彩度增加,铁锈斑纹等新生体减少;耕作层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下降了42.1%、40.3%和37.4%,土壤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35、15.62倍和3.07倍;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分别减少了76.5%和52.1%;好氧细菌与厌氧细菌比值增加了97.0%,革兰氏阴性细菌与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值降低了24.6%。研究表明,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形态和性状发生显著变化,并对土壤生态环境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