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状况,采用LC-MS/MS检测方法,对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55%~99.5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1.75%,土壤中含水率越多,微生物越多,有机质越多,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越快.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受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烯酰吗啉的正确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称取2kg供试土壤,在土壤中施用不同含量的烯酰吗啉水溶液,使土壤中烯酰吗啉的初始含量分别为5,10和25mg/kg,以不施用烯酰吗啉处理为空白组(CK),采用CO_2直接吸收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采用BIOLOG ECO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率(AWCD);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含量烯酰吗啉对31种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与CK相比,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总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烯酰吗啉含量和施用次数的增加,土壤呼吸强度受抑制程度越大。前两次施用5,10mg/kg烯酰吗啉后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影响不显著;第3次施用5,10mg/kg烯酰吗啉后,随着土壤中烯酰吗啉的积累,Shannon物种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与CK相比总体显著降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施用1~3次,与CK相比,25mg/kg的烯酰吗啉处理土壤Shannon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cIntosh指数总体显著降低。在第1次施用后,低含量(5,10mg/kg)烯酰吗啉污染对土壤AWCD值影响较小,高含量(25mg/kg)烯酰吗啉对土壤AWCD值影响明显,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在第2次和第3次施用后,与CK相比,无论是低含量还是高含量,烯酰吗啉处理土壤AWCD值总体显著减小,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施用烯酰吗啉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方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与低含量烯酰吗啉相比,高含量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增大,明显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
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烯酰吗啉明显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根据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属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为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建立一种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烯酰吗啉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然后于2012和2013年在山东、吉林进行田间试验,对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施药后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12年和2013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7d(吉林)、0.6d(山东)和2.5d(吉林)、1.2d(山东),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7d(吉林)、0.5d(山东)和4.3d(吉林)、9.6d(山东)。烯酰吗啉施用剂量、施药次数不同,则其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也不同,烯酰吗啉最终残留量在马铃薯植株中均低于1.240mg/kg,在土壤中均低于3.405mg/kg,在马铃薯块茎中均低于或等于检测方法的最低定量限0.02mg/kg,也低于我国制定的烯酰吗啉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采收后马铃薯块茎中烯酰吗啉的估计暴露量为1.64×10-5 mg/kg,风险商值为8.18×10-5(远小于1),膳食风险较低。【结论】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推荐施药剂量为450g/hm2,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施药间隔期7d,采收安全间隔期14d,此条件下食用收获期的马铃薯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及土壤中烯酰吗啉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DMM)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广泛用于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为合理将烯酰吗啉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方法研究不同年份(2015、2016年)不同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6 d(宁夏)、12.38 d(黑龙江)和3.69 d(宁夏)、28.88 d(黑龙江);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05 d(宁夏)、6.48 d(黑龙江)和69.31 d(宁夏)、13.33 d(黑龙江)。烯酰吗啉施药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不同,则其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也不同。施药量为1 345.5~2 018.2 g(a.i)/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后14 d采收,收获马铃薯块茎中烯酰吗啉的残留量即均小于0.0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马铃薯中烯酰吗啉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6.
烯酰吗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烯酰吗啉对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激活作用,而且随着烯酰吗啉添加量的升高,激活作用增强;烯酰吗啉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前期为抑制作用,处理10 d后表现为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烯酰吗啉对土壤供氮作用及供氮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烯酰吗啉对土壤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土壤硝化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烯酰吗啉对土壤氨化作用的影响表现出低浓度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8.
50%烯酰吗啉WG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浓度50%烯酰吗啉WG进行黄瓜霜霉病防治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1hm2用50%烯酰吗啉WG的262~300g,对水750kg,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3次。第三次药后7d各处理防效分别84.14%~85.19%,且对黄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烯酰吗啉在土壤及番茄中的残留状况,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土壤和番茄中烯酰吗啉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再用乙酸乙酯萃取,经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后,通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5~15mg/L范围内,烯酰吗啉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在添加水平为0.5~5.0mg/kg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烯酰吗啉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4%~92.7%、89.8%-9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1%~6.59%和1.62%~2.32%。经检测,烯酰吗啉在番茄上的残留量未超过韩国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丝瓜霜霉病的药剂,进行了5种不同药剂不同倍数的药液对丝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WG、40%烯酰吗啉·氰霜唑SC、70%霜脲氰·烯酰吗啉WG、80%烯酰吗啉WG、23.4%双炔酰菌胺SC均对防治丝瓜霜霉病表现良好,建议在丝瓜霜霉病发病初期施用,每隔7d交替喷药1~2次。  相似文献   

11.
牛艳  吴燕  杨静  姜瑞  王晓菁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5):1022-1024
为了研究烯酰吗啉农药在葡萄上的残留量,并进行风险状况分析。本研究开展了烯酰吗啉在葡萄上残留消解规律及最终残留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烯酰吗啉在葡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对葡萄中残留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烯酰吗啉在葡萄中的半衰期为10.8~18.2 d;制剂2 133~3 200倍液,施药2~3次,最终残留量为0.01~4.5 mg·kg-1,安全间隔期14 d,慢性膳食摄入风险为29%。综上所述,烯酰吗啉在葡萄上的残留量是可控的,属于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甲霜灵、多菌灵和烯酰吗啉是烟草中常用的农药,施药后残留在烟叶中的甲霜灵、多菌灵、烯酰吗啉会影响烟草制品的质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定不同施药量情况下3种农药在鲜烟叶和烤后烟叶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甲霜灵、多菌灵和烯酰吗啉在鲜烟叶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甲霜灵、多菌灵和烯酰吗啉半衰期分别为2.9~4.3、5.3~6.4和3.3~4.1 d;在烘烤过程中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42~0.65、0.41~0.64、0.50~0.69。3种农药在恒温条件下储存于烟叶中降解速度较慢,半衰期在102~211 d。综合考虑烤后烟叶农药残留量和加工因子,建议3种农药的施药量不超过2倍推荐用药量,按2倍量施药动态消解方程计算,甲霜灵、多菌灵、烯酰吗啉的采摘间隔期t值分别为8.7、15.6、11.5 d。  相似文献   

13.
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15~420 g/hm2(有效成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后7 d时防效可达74.3%~81.7%,可有效防止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等可作为复配组成或轮换药剂搭配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哒螨灵在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模拟降解哒螨灵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土壤中哒螨灵含量,研究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土壤灭菌与否及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对哒螨灵残留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哒螨灵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1.34%~102.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0%~8.63%;在土壤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未灭菌土壤及黑壤条件下,哒螨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快。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在辣椒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以评价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混配型杀菌剂施用于辣椒时的安全性。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此类杀菌剂在辣椒和种植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情况。目标物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烯酰吗啉在辣椒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6 d,6.6~12.8 d,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0.58 mg·kg~(-1),0.01~0.98 mg·kg~(-1);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4~23.3 d、3.6~7.0 d,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6~0.27 mg·kg~(-1)和0.01~0.18 mg·kg~(-1)。结果显示,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在辣椒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T 2763-2016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正确规范使用时不会在辣椒及其土壤中造成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使用叶圆盘生测法测定80%烯酰吗啉WDG和80%烯酰吗啉WDG+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分别对哈密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探索含腐植酸水溶肥对防治哈密瓜霜霉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显著提高80%烯酰吗啉WDG对哈密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80%烯酰吗啉WDG提高13.51%。  相似文献   

17.
生物农药与化学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田间测定了几种生物农药与烯酰吗啉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阿泰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与40%烯酰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82.5%;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与40%烯酰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联合应用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效为80.2%。阿泰灵、氨基寡糖素与化学农药烯酰吗啉联合应用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虽低于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与烯酰吗啉联合使用的效果(94.4%),但减少了化学农药代森锰锌的使用次数,可供葡萄霜霉病化学农药减量化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确切评价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对峙培养,菌间交互作用机制观察及拮抗菌培养液对病菌生长影响的测定,探讨绿色木霉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试验表明,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300~6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83%~95%,且对作物安全;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代谢产物(酶或有毒物质)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以昆明种大鼠为试验动物,观察1次灌胃不同剂量的生物农药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结果显示LD50>2150 mg/kg。[结论]生物农药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炭基土壤改良剂的不同施入量(0、10、20、30 t/hm~2)对旱作农田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且随着施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与CK相比,处理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19%~25.93%,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16.1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19.23%~73.93%,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24.94%~89.51%,且均在施入30 t/hm2炭基土壤改良剂时达到最大值。因此,添加炭基土壤改良剂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及碳、氮的含量、提升土壤养分持续供给的效用。炭基土壤改良剂的推荐用量为20 t/hm~2。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效能和生态效益,开展了不同增效助剂的田间筛选试验。从末次药后7 d防效看,烯酰吗啉减量40%+纳米控失剂处理的防效为63.38%,14 d后防效高达100.0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烯酰吗啉减量40%+有机硅处理14 d后的防效也达到100.00%;4种增效助剂均不同程度地增强和延长了药效。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减量40%+助剂组合效果较好,助剂中又以纳米控失剂、有机硅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