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以及区域基尼曲线,计算了松嫩—三江平原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水资源—耕地资源基尼系数,对区域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松嫩—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水资源-耕地资源基尼系数分别为0.381 04 m3/hm2、0.445 8,水土资源匹配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粮食主产区松嫩—三江平原中部的四平—长春—松原—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一线及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一带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甚至极差。在未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应注意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控以及水资源空间匹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析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本研究利用基尼系数、基于统计法的单位耕地面积所拥有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山东省17 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与匹配程度,并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评价2016年山东省水土资源的短缺程度。结果表明:1)引入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对2016年山东省17 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及耕地资源的短缺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14 个地级市处于水资源短缺状态,而且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处于较为不平衡状态,水资源的供给量不能满足耕地资源的需求量;2)2007—2016年山东省的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呈现“西北多,东中部少”的分布格局,山东省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21 万m3/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的一半。2007—2016年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17 个地级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开始变差。水土资源匹配呈现西部优于东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商洛市七区县水资源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洛市水资源生态安全为中心展开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的基本原理和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商洛市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人口、粮食产量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商洛市水资源与耕地面积、GDP、人口以及粮食产量相对应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201 4、0.174 6、0.251 0、0.236 0,分析发现商洛市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人口、粮食产量匹配程度较好,表明商洛市整体生态水平较好,并对未来商洛市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及短缺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山西省及所辖11个地市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及农田灌溉用水量等数据,使用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法计算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当量系数,并采用Arc GIS对匹配格局及短缺状况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和可供农田灌溉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年际变化范围为0.120万~0.170万m3/hm2,水资源总量与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空间差异较大,忻州和晋中的匹配程度较优,运城、长治、临汾、吕梁和朔州的匹配程度良好,大同和太原的匹配程度一般,晋城的匹配程度较差,阳泉的匹配程度极差;全省的当量系数为2.150,属于缺水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短缺状况的空间差异较大,其中,晋中、临汾、忻州、吕梁、大同、朔州、运城、长治和太原的当量系数大于1,为缺水地区,晋城和阳泉的当量系数小于1,为缺土地区。  相似文献   

5.
陶国芳  蒋兆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94-8697,8722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定量分析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特征可为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布局、提高生产力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域差异及自然状况,将全省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各生态经济区内水资源、耕地、人口数量和工农业产值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构建区域基尼曲线和计算区域基尼系数,对吉林省水土资源、水资源与人口、水资源与农业产值、水资源与工业产值的匹配状况做出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1=0.610 6,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不及我国(省际间)和世界(国际间)平均水平;水资源与人口数量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2=0.503 2,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3=0.573 6,水资源与工业产值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4=0.632 0。吉林省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农业和工业等各要素的空间匹配程度整体较差,这与吉林省生态经济区划的内容相符,建议调整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6.
农业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解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本文从虚拟水、虚拟耕地角度出发,定义了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的概念,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尚未收集)1998、2005、2011和2017年4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时空匹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在增减交替中有所增加,其中4种粮食作物增减交替变化波动幅度大。东中部地区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的总量高于西部地区,总量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②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总量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地区构成特征明显,区域内部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呈现多样化。北方地区匹配程度总体优于南方地区。同时根据地区匹配系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节水节地的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和建立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等提高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二者在时空上的匹配程度及其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甘肃省2001-2016年内陆河流域农业水资源、耕地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等数据,运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 DEA模型对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匹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6年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土资源匹配度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并趋于稳定趋势; ②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比较结果为: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匹配程度比较结果为:疏勒河>黑河>石羊河;③技术进步对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对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三者同时推动着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各流域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特点出发,采取具体措施优化限制因子,可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又能够引导区域农业经济空间的合理化,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黑龙江省2000~2014年13个地市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土地面积等数据,采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基尼系数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量大致呈现东西两侧贫乏,中部和西北部丰富特点,而耕地面积大致呈现东西两侧较多,中部和西北部较少特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时空差异较大,全省仅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鹤岗市和牡丹江市多年平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超过全省平均值1.79×104m3·hm~(-2);不同年份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呈现一定波动性,但波动性不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仅0.1903,多年平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为0.4687,属于匹配较差。随时间推移,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具有明显先增后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0.5307,随后减小。研究结果对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干旱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以及为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以Arcgis为技术手段,采用限制因子法和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耕地和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治规划,建立空间布局规则并设置不同利用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参数,最终构建了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耕地布局和水资源利用情景规划。对现状和情景规划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耕地布局和优化利用结构,情景规划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水土资源产出效率。本研究提出的情景规划方法可应用于县域种植业布局优化、土地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情况,将黑龙江省划分为13个子区域,将水资源总量作为匹配原象,选取人口、耕地面积、第二产业总产值作为匹配对象,引入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并通过积分方法求解基尼系数,应用基尼系数分析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第二产业的匹配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空间匹配基尼系数分别为0.4606、0.4824和0.7184,匹配程度处于较差或极差水平;在未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应注意水资源空间匹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调控商洛市畜禽养殖规模和结构,促进土壤—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也为保护丹江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基于土壤养分平衡理论,并运用《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评估了2016年商洛市及其各区县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水平。结果表明:2016年商洛市畜禽粪污(肥)施用比例为14.65%,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按照氮磷养分估算分别为72.99万头猪当量和85.09万头猪当量,远低于实际存栏187.50万头猪当量;如果把畜禽粪肥施用比例提高到50%,商洛市畜禽粪污土壤承载力按氮磷养分估算可分别提高到249.11万头猪当量和290.41万头猪当量。在承载力249.11万头猪当量的理想状态下,全市耕地畜禽粪肥氮磷养分负荷分别为89.35 kg·hm~(-2)·a~(-1)和15.32 kg·hm~(-2)·a~(-1),耕地负荷较为安全;按2016年当季播种面积估算的承载力为5.07头·hm~(-2)·a~(-1),符合《指南》推介的标准。综上,商洛市2016年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较低,应大幅度增加畜禽粪肥施用比例,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时间序列谱匹配提取季相相似的耕地面积.选取耕地样点像元的时间序列作为标准时间序列谱,其他像元的时间序列作为测试时间序列谱,对匹配系数进行t测验以确定耕地像元.当匹配位置m=0时,在t测验10%显著水平时耕地的匹配精度最高,相关系数r为0.60;而对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图执行非监督分类,获得的耕地匹配精度显著提高,相关系数为0.79,优于t测验方法.该研究证实了基于时间序列谱匹配的耕地信息提取的可行性,同时匹配精度可反映研究区作物季相的一致性信息.  相似文献   

13.
商洛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发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商洛市1995-2004年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商洛市城市化质量作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洛市的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而园地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城市化质量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商洛市在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奇  孔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853-10855
根据1977和2012年2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移动模型研究了1977 ~2012年喀什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以及合理性.结果表明,1977~2012年喀什经济开发区园地面积变化率最大,其次是城镇住宅用地面积,耕地、林地的变化速率也较大;草地和地表水资源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较大,同时难以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向水资源移动相反的方向偏移,林地和耕地顺水源向南偏移;驱动喀什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重心的移动方向与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利于未来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5.
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耦合模型探究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各地州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偏低,大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地区属于中、重度失调发展类型。昌吉、阿勒泰、塔城地区耦合程度较好。针对新疆特殊的地域类型和巨大的生态压力,提出在开发前要重点评估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耕地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信息熵上升、优势度下降、均衡度上升,说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差异减少、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支配程度下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2,属于土地利用极缓慢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耕地、林地、草地利用极缓慢,建设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动态度为7.07,在建设用地动态度中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域转向未利用土地。耕地、草地与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X2)、第二产业(X3)、第三产业(X4)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X1、X2、X3、X4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利用土地与X1、X2、X3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陕南地区1998~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速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耕地、水域面积总量及其比例急剧减小,林地、未利用土地情况相反;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度,时间和空间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耕地减少量与其余土体类型增量失衡致使总生态承载力降低。陕南"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回归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符合Linear(拟合直线)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平行性明显,表明"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弱(增强)而有所降低(提高),且增减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