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山东省各地市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为政府部门制订合理的农业科技政策提供参考,选取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的8项评价指标,以《山东统计年鉴(2005)》中山东省各地市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市应该相互帮扶,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延飞  郭名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42-11544,11568
结合江西省11个地市的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情况,构建了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西省2008年各地市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水平的截面数据,采用突变评价方法对该省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中北部平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远高于南部丘陵山区。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合理利用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基于山东省2015—2018年的数据,通过建立BCC静态模型和Malmquist动态指数模型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2015—2018年综合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投入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现象。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最低;从投入角度看,山东省仍然需要对农业科技资源要素投入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从产出角度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进步空间。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从建立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和中东西部联合发展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收益、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努力发展区域经济,为农业技术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大政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山东省的中高等教育水平,为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采取农业科技帮扶政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全面提高山东省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村产业发展空间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激活农村市场经济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探讨农村三产融合的基本内涵,以传统农业大省山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包含3个方面12项具体指标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3—2018年6年的指标数据予以客观赋权,并计算各地市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揭示山东省各地级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化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逐年稳步递增,各一级指标间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但各地市间存有分异特征,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鲁西南地区差异最为明显。最后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推进山东省及各地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分析其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及策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运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实地调研所得山东省17地市2011~2013年的调研数据,选取3大类13项指标,构成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山东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点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分为较高、中上、中下和较差4类。依据这每类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特点和水平差异,将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划分出烟威沿海发达区、都市农业区、中部资源贫弱区、传统粮产区4大区域;在分析每个发展区域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考查山东省17地市区域农业发展的特征,将山东省区域农业竞争力分为三大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山东省各地市有效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婷婷  林英华 《北京农业》2014,(24):228-229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山东省农业发展新跨越的迫切需要。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2012年山东省十七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指出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山东省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2000~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Malmquist指数的测算和分解,分析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内在增长动力。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5%,呈波动中平稳增长态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各地市看,有9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有8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半数以上地市的农业可持续性在增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66-169
对山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示范区发展,也有利于认清山东各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促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构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具体评价方法和步骤,采用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管理系统中山东各示范区上报的数据,对2010年以来山东省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各示范区发展阶段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农业旅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98-6599,6601
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山东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了初步研究,全面总结了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指出了山东省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淑婧 《广西农业科学》2014,45(8):1519-1522
【目的】对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促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对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山东省农业信息化产值与总GDP增长速度脱节;2003-2007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基础水平提高较快,而后增长速度变缓;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总量与水平亟待提高;"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潜力有明显提高。【建议】应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以促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技术创新对农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效应;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山东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矛盾;从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构建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建立风险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推动山东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84-3685
用SWOT分析法,对德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分析,研究了鲁西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因素,并提出开发对策,为鲁西北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健康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岩  宁堂原  周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99-19701
介绍了山东省农作制的发展概况,目前山东省尚处在半集约半自给半商品农作制水平,东部沿海和鲁中农业区正在向现代农作制迈进,初步形成了粮食、饲料、经济等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分析了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人口与粮食、政策措施、自然资源和区域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2020年山东省人口约1亿,人均年粮食占有量为475 kg,粮食生产压力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化肥施用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影响农作制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比例,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现代农作制的建立,而城市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农作制的建立。因此,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适当的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山东省现代农作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法]对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式进行剖析,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和河南省200个县市数据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农地利用方式影响粮食生产,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粮食生产的变化;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复种指数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负向影响,通过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近期以正向影响为主。[结论]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正向影响的前提是平原农区机械化发展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对劳动力减少替代作用的结果,应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防止劳动力就业过度非农化带来的农地利用主体缺失。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山东省1989~2010年环境规制数据进行了测算,并将山东省1989~2010年环境规制和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了协整关系和VEC模型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环境规制会促进农产品的出口,环境规制每增加1单位,农产品出口增加0.518个单位,根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情况,提出了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严格执行各种环境规制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等加强环境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新局面,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介绍了济宁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2345”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因地施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三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耦合模型开展县域乡村“三生”系统优化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具有东北-西南地域分异特征,75.82%的县域乡村子系统处在磨合耦合阶段,乡村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乡村“三生”系统发展功能区具体分为低等协调持续发展区、中协调低持续发展区、低协调中持续发展区、中等协调持续发展区、高协调中持续发展区和高等协调持续发展区等六种类型,以中低协调发展区为主,占总量的72.6%。不同类型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功能区,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鲁西南平原农区等低水平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提高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胶东半岛等中等地区以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为主,形成特色产业品牌;鲁北的高等协调地区以科学发展与示范建设为主,构建成熟乡村发展模式。乡村“三生”系统以耦合协调机理为依据,科学划分县域乡村发展功能区,对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