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陕西省安康市贫困农村的贫困问题已逐步得到了缓解,但现阶段的工作还需要关注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问题。其婚恋困难表现为可婚配的女青年较少、婚姻花费昂贵、婚姻不稳定等方面,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单向流动和农村婚姻过于物化和商品化所致。贫困地区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导致大量单身群体出现、加剧农村贫困程度、不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增加贫困农村养老风险和冲击社会伦理道德等。要解决这一特殊问题,政府应积极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状况、引导正确的择偶观、鼓励农村青年学习知识和技能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提高其在婚配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33-337
初中生退学危机在农村中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之际,初中生退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并亟待解决。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场域、惯习、资本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厘清农村初中生退学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优化农村教育生态、把先进思想文化教育落实到个人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三大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现代婚恋剧是现代电视荧屏上的一个亮点,其中的"二元三人"叙事模式不仅让平淡的日常生活走上荧屏并成为主角,更使婚恋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稳定,增加了故事的喜剧效果,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减贫扶贫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日渐凸显,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绊脚石.基于社会学场域理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场域变化的新趋势包括农村长老统治边缘化、财富代际转移过早化、劳动人口流动高频化、村庄社会团结式微化.这些因素互为作用,共同构成农村老年贫困的新型场域,是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的基础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谈恋爱成了高校的普遍现象,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也预示着未来我国的婚姻家庭状况。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高校,肩负着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任。但目前高校的婚恋教育仅停留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零星的“两课”教学中,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体系。这既不能适应大学生快速发展的婚恋需求,也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应单独设置婚恋教育课程,做好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本文在分析高校单独设立婚恋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提出高校单独设置婚恋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婚恋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描绘的婚姻类型是当时人们所期望的理想婚姻,即容貌美、才智美、性爱美,完成了中国婚恋文化由“怨“到“慕“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采用政府支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实施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建设模式,建立了省域农村信息化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农村邻里冲突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探究起来,这些冲突源于农民生活、生产方式和场域的变化,价值观与追求的变化,社会分层的发生与部分人在较前陡增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心理畸变。  相似文献   

9.
以海盐县农村污水为研究对象,调研了该县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应纳尽纳"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海盐县域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包括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就地分散处理2种模式,制订了污水就地处理和集中纳管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并给出保障方案实施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盈利组织作为应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体之一,在危机应对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本文以非营利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场域设定对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的意义,探讨如何优化非营利组织使其更好地参与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了变革。但是,在农村,《婚姻法》遭到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误解,宣传与贯彻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婚姻法》的宣传与贯彻力度。同时,各地农村也采取了多种方式,积极对《婚姻法》进行宣传与贯彻。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婚姻法》在各地农村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并日益深入人心。《婚姻法》摧毁了长期束缚农村青年的封建婚姻制度和观念,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婚姻家庭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史、日常生活史、婚姻家庭等诸多研究领域的进展。范式转换和问题意识成为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研究重点考察的对象,研究者将婚姻家庭研究与集体化时期的国家权力、社会变迁、集体化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扩展了婚姻家庭史的研究领域与视角。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范式研究的单一和问题意识的薄弱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婚姻、爱情一直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极力彰显的主题。从执着追求爱情到毅然放弃神圣情感,从为了维持生活现状懒得离婚到为了寻觅人间真爱摒弃婚姻,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处于情爱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革命 恋爱”小说对恋爱的叙述是由文本的深层结构恋爱/非恋爱所决定的。与此相应,文本的表层有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这包括美/丑、高尚/卑劣、肉体/精神、性/爱、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等。个体在克服各种非恋爱因素,追求爱情时,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婚龄是反映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量度之一。从总体上看,婚龄是不断增加的,上海郊区、河南潢川和辽宁清原的个案也论证了这个观点。从婚龄增加的原因看,乡村社会的控制力、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丽 《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26-128
介绍了甘肃省农村目前在农民家庭,民主,法制建设,婚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针对地提出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农村的婚姻结识方式基本上有四种情况,即包办婚姻、媒人牵线、中间人介绍、自己结识。从上海郊区、河南省潢川以及黑龙江的下岬村的个案比较可以看出,自己结识配偶的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但比例不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结识方式差别比较大;男女的相识途径并不仅仅依赖经济的发展;男女相识的途径并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互相交织的。中国农村的婚姻结识方式的发展路径体现了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与婚姻家庭是紧密相联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家庭以婚姻为基础,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遵守伦理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打工潮兴起之前,中国农民的婚姻生活逐渐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是有限的、渐进的,直到打工潮兴起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式的婚姻爱情革命才开始浮现。打工潮的兴起为青年农民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提供了组织条件和独立空间,正是打工潮的大规模兴起而非国家政权或者其它因素在当下中国农民的浪漫革命中起着主导作用。阎云翔注意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婚姻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但是囿于他对中国农村经验积累的有限及其研究的时限,他并没有能够真切地体悟到促使当下中国农民婚姻生活变革的更为根本的动力。相较于阎云翔研究的打工潮大规模兴起之前农村婚姻生活的变迁而言,当下的农村婚姻生活变革更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