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弱毒株 (IBDV JD1)和强毒株 (IBDV ZJ2 0 0 0 )的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多聚蛋白 (VP2 /VP4/VP3)和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VP2 )基因 ,分别克隆入两种真核表达载体pCI和 pcDNA3,构建成 12种真核表达质粒。将制备的DNA疫苗以 2 0 0 μg的剂量经腿肌和皮下结合途径首免 14日龄SPF鸡 ,2 8日龄以相同的剂量二免 ,二免后 14d攻击IBDV标准强毒BC6 / 85株。结果表明 ,含A节段或多聚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均能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能提供对强毒的免疫保护 ,多聚蛋白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与弱毒苗B87的免疫效果相当 ;编码VP2基因的DNA疫苗仅能诱导很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几乎不能提供免疫保护 ;以 pCI为表达载体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3;源于ZJ2 0 0 0株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优于JD1株 ,提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与VP2蛋白的构象、表达载体的调控元件和毒株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含萧山鸡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IL-2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茵ZJ111(ZJ111/pCI-IL-2)口服接种小鼠和雏鸡,并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DNA疫苗联合免疫雏鸡观察其免疫效力.结果表明:利用减毒沙门氏菌作为栽体的鸡白细胞介素2口服免疫增强剂具有相对的安全性,重组ZJ111/pCI-IL-2茵能明显增强IBDV DNA疫苗对强毒株攻击保护率;增强IBDV DNA疫苗诱导的抗体的效价(P<0.05);增强IBDV DNA疫苗所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P<0.05),上述结果初步表明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白细胞介素2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增强作用,为研制低成本、实用化的禽类口服免疫增强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鸡新城疫病毒(NDV)F蛋白的免疫原性及鸡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PCR和酶切方法将NDV F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F。用质粒pcDNA-F单独或与鸡IL-18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L-18联合免疫14日龄SPF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14 d用NDV强毒F48E9株进行攻击。结果表明,质粒pcDNA-F与pIL-18联合免疫显著提高鸡体的细胞免疫水平,并且提供了50%免疫保护,这为ND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JD1的多聚蛋白(VP2/4/3)基因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重组载体与杆状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后,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acPAK-A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进行虫体内表达.用感染后第5日的蚕血淋巴作抗原制备油佐剂苗免疫14日龄非免疫鸡,安全性试验表明,接种1倍和5倍免疫剂量的试验鸡在临床反应和剖检中均无异常变化;在免疫-攻毒试验中设杆状病毒表达的IBDV VP2蛋白和正常蚕血淋巴免疫对照组,并于28日龄加强免疫,25 d后用IBDV强毒BC6/85攻击.通过临床保护率、病理保护率及血清学试验表明,基于多聚蛋白制备的疫苗更成功地诱导了体液免疫应答,比VP2蛋白对IBDV强毒的攻击具有更高的保护力,更适于作为IBD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鸡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鸡球虫病疫苗免疫中的免疫佐剂作用,用鸡IL-18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L-l8、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疫苗及两者联合分别接种3日龄鸡,首免后第1 d、4 d、6 d、9 d、14 d、21 d、26 d、28 d时随机抽取鸡外周血及无菌采取鸡脾脏,应用ELISA和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14 d用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攻击.结果表明,pIL-18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疫苗联合免疫具有明显提高虫苗免疫保护的作用,pIL-18单独注射鸡体也具有明显增强鸡体抗球虫感染的作用.表明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鸡球虫病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能强有力地抵抗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攻击.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 IBDV 感染1日龄滨白雏鸡,在感染鸡14和28日龄或14日龄时点眼,滴鼻接种 Lasota 疫苗,测定了其外周血液、泪液、气管液、肠液、胆汁中 IgG,IgM 和 IgA 含量,血清、泪液、气管液 HI 滴度、血液 T 细胞免疫功能和脾脏 B 细胞抗体生成功能、血液 T、B 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丕氏斑、十二指肠、支气管粘膜的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 日龄感染 IBDV 雏鸡 ND 疫苗二次免疫后,其法氏囊,脾脏、哈德尔腺、支气管粘膜、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数量、外周血液 B 细胞数量均明显增高,脾脏 B 细胞抗体生成功能明显增强,血清、泪液、气管液中 IgG,IgA,IgM 含量和 HI 滴度、肠液、胆汁的 IgA,IgM,IgG 含量均显著高于感染一次免疫鸡,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二次免疫鸡。感染鸡 ND 二免后,法氏囊出现淋巴滤泡增生,脾脏和盲肠扁桃体的淋巴小结数量增多,直径增大。表明感染鸡 ND 二免后,其全身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较感染一次免疫鸡明显增高,呈现免疫增强效应。2.感染鸡 ND 二免后,其免疫器官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免疫组织的 ANAE~+T 细胞数量、外周血液 T 细胞数和免疫功能均较感染一免鸡明显升高。但显著低于对照 ND 二免鸡,证明感染鸡 ND 二免后,其全身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细胞免疫应答较感染一免鸡显著增强。3.ND 强毒攻击后,感染二免鸡的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感染一免鸡,低于对照二免鸡,表明 ND 二次免疫对 IBDV 感染鸡的免疫保护力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这与其全身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鸡IL-18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chIL-18在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疫苗免疫中的作用,克隆了新城疫病毒标准株F48E9的F基因,构建F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F;将11日龄试验鸡分为4组,每组10只,14日龄一免,28日龄二免,分别肌注pcDNA-F、pcDNA-F+pcDNA-ckIL-18、新城疫传统疫苗(14日龄NDV弱毒疫苗首免,28日龄NDV油苗二免)、生理盐水,一免疫后第7、14、21、28 d均采血进行ND抗体(ELISA)检测和T淋巴细胞转化(MTT)试验;第29 d均肌注50LD50NDV强毒F48E9株.结果显示:免疫保护效率,生理盐水组0/10,pcDNA-F免疫组3/10,pcDNA-F+pcDNA-chIL-18免疫组5/10,新城疫传统疫苗免疫组10/10;ND抗体水平,pcDNA-F免疫组与pcDNA.F+pcDNA-chIL-18免疫组无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传统疫苗免疫组(P<0.05);T细胞转化水平,pcDNA.F+pcDNA-cML-18免疫组明显高于pcDNA-F免疫组(P<0.05),pcDNA-F免疫组与传统疫苗免疫组无差异(P>0.05).试验结果综合显示pcDNA-F免疫试验鸡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pcDNA-chIL-18对pcD-NA-F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家蚕培养细胞及幼蚕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VP2蛋白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该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Western免疫印迹和ELISA均检测到春蚕和秋蚕中的VP2蛋白活性。含VP2的春蚕蚕血制成的注射疫苗皮下注射18日龄非免疫鸡,两周后二免;含VP2的秋蚕蚕血冻干制成口服疫苗,隔天喂服18日龄非免疫鸡。于首免后第10,13,21,28,37日分别采血,第37日攻毒。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显示注射组及口服组的中和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4211.3和1∶3118.9,攻毒结果显示它们对IBDV中国标准强毒株BC6/85的攻击保护率为100%和80%。以上研究表明家蚕表达的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开发实用化低成本的疫苗打下了扎实基础。IBDV亚单位疫苗的口服免疫有效是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9.
选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JD1、NB、HZ1弱毒株配制成JN(JD1+NB毒株组成)和JH(JD1+HZ1毒株组成)两种二价弱毒疫苗。分别在14日龄首免和28日龄二免SPF鸡,并于一免后14 d、21 d,二免后12 d分别用强毒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株攻击;同时观察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JN和JH疫苗均能诱导SPF免疫鸡产生优良的免疫应答反应,并能使免疫鸡对IBDV-BC6/85株的攻击产生100%的保护。JN和JH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6 000 TCID50和10 000 TCID50。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通用载体pET-mLTA-CTLA-4表达的蛋白质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亚单位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表达重组蛋白mLTA-CTLA-4,以家兔毒性试验确定其安全性:同时RT-PCR法扩增鸡IBDV的VP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ET-VP2;选择10日龄非免疫健康鸡进行分组试验,包括IBDV活疫苗免疫组、不同剂量VP2+mLTA-CTLA-4免疫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定期检测鸡血清抗体IgG小肠黏膜抗体IgA的ELISA效价;在加强免疫后用IBDV野生毒株攻击,连续观察2周并计算保护率.结果显示,重组蛋白mLTA-CTLA-4安全无毒性,IBDV活疫苗免疫组产生的抗体IgG、IgA水平均高于重组蛋白免疫组,重组蛋白免疫组与活疫苗免疫组对鸡的保护率均为100%.表明重组蛋白mLTA-CTLA-4可与IBDV亚单位疫苗联合应用,保护鸡只免受IBDV感染.  相似文献   

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FGF18)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参与调控一系列重要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脑的发育、肢体和躯干的形成、骨骼生长发育和胚胎发育等。就FGF18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肢体及不对称发育等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角蛋白18(K18)是角蛋白的一种,为中间纤维蛋白,是细胞骨架的必要组成部分。采用RACE法克隆了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序列全长为1 718 bp,其中包含1个长1 29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量48.66 ku。同源性分析显示,大鳞副泥鳅K18与泥鳅的相似性最高为98%,与斑马鱼、金鱼、虹鳟、白斑狗鱼等物种K18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与其他物种的K18系统发育同源,并与泥鳅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K18基因在大鳞副泥鳅的肠、肌肉、胃、心脏、肝脏、精巢、卵巢、脾脏等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肠表达最高,心脏最低。研究旨在为大鳞副泥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更好地了解大鳞副泥鳅细胞骨架结构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正常人外周血液中提取RNA,然后反转录cD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自行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地扩增出hIL-18cDNA基因,并定向插入PGEM-T载体中,对其进行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酶切分析表明一约481 bp的基因片断克隆至PGEM-T载体中,与理论设计的一致.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至PGEM-T中的IL-18cDNA包含成熟IL-18的全部编码序列,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hIL-18基因的表达及进一步在基因水平上探讨hIL-18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危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重要病害之一,防治不及时可造成30%—40%减产。目前生产上多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存在农产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的风险。N-酰基乙醇胺(NAE)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类脂质生物活性化合物,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但其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N-酰基乙醇胺在诱导番茄对灰葡萄孢防御中的作用,为研发番茄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灰葡萄孢分别接种在含有硬脂酰乙醇胺(NAE 18:0)、亚油酸乙醇胺(NAE 18:2)、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NAE 22:5)的培养基上,观察灰葡萄孢的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以番茄‘Moneymaker’植株为材料,硬脂酰乙醇胺、亚油酸乙醇胺、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外源处理番茄叶片后接种灰葡萄孢,统计病情指数,测定荧光参数。采用qRT-PCR技术明确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番茄叶片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测定番茄叶片中主要抗病基因PI IPR-1NPR1NrACO1、PYR1a等的相对表达量及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乙烯(ethylene,ETH)、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含量。并以乙烯信号转导突变体植株never ripenr)及对照植株Pearson(PB)为材料,在外源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接种灰葡萄孢,测定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灰葡萄孢生长并不受外源N-酰基乙醇胺的影响,外源施用N-酰基乙醇胺能显著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缓解由灰葡萄孢侵染导致的番茄叶片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的下降。3种N-酰基乙醇胺中,亚油酸乙醇胺施用后番茄叶片灰霉病病情指数下降最为明显,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下调60%,其诱导灰霉病抗性效果最佳。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抗性基因PI IPR-1NPR1、NrACO1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使得番茄响应灰葡萄孢接种后PI INrACO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其中乙烯合成基因ACO1的表达水平最高。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叶片水杨酸、茉莉酸、生长素和乙烯含量增加,但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并接种灰葡萄孢后只有乙烯含量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番茄乙烯突变体nr植株中,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对灰葡萄孢的抗性诱导作用显著受到抑制。【结论】外源施用亚油酸乙醇胺能够提高番茄内源光合效率和抗病基因的表达及内源激素乙烯的含量,增强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推测其诱导抗性作用可能与乙烯信号路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用11个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代表11个已报道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的25个种内类群的161个样品,来研究18S核rRNA的基因区的DNA多态性。该研究采用基于PCR的限制性图谱方法,即对酶催化的DNA扩增片段和亚片段用1个或2个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从这25个种内类群构建了4种类型的DNA限制性图谱,18S rDNA区段的图谱类型Ⅰ代表立枯丝核菌种内类型的大多数分离物,图谱类型Ⅱ和Ⅲ分别代表种内类群2E、9分离物和5C分离物,它们与图谱Ⅰ的区别在于图谱类型Ⅱ少一个限制性位点,图谱类型Ⅲ少2个位点。图谱类型Ⅳ代表种内类群10A和B(或者菌丝融合群10),该图谱表现出重要的限制性位点多样性,即与其余的种内类群或菌丝融合群相比,该具有5种酶切位点,在18rRNA基因的25个限制性位点中有10个具有信息的位点,并被用来进行分析。以前报道的5.8S rRNA基因片段包括转录内间隔区在内的限制性图谱被用来和这些片段农一对准,有12个具有信息的限制性位被鉴定出来,这些数据被单独或混合用于研究类群的相互关系,通过最大相似性和似然法分析表明,菌丝融合群(AG)10明显与这个种复合物中的其他菌丝融合群的大多数分离物不同,且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vvi-miR160s介导VvARF18应答赤霉素调控葡萄种子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vvi-miR160家族(vvi-miR160s)及其靶基因在‘魏可’葡萄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其应答赤霉素(GA)调控葡萄果实无核的潜在机理。【方法】采用miR-RACE、生物信息学分析、RT-qPCR、RLM-RACE等方法,鉴定vvi-miR160家族成员及其靶基因,分析vvi-miR160s及其靶基因应答GA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潜在功能。【结果】花前GA处理强烈抑制‘魏可’葡萄胚珠及种子发育,高效诱导其无核,且无核率达99.8%。克隆鉴定了VvMIR160s前体基因序列(501 bp)及成熟体序列,且它们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于vvi-miR160s序列,预测到靶基因VvARF18,利用RLM-RACE技术检测到vvi-miR160s对VvARF18的裂解位点在第10和第11位之间,裂解频度9/17,证明VvARF18是vvi-miR160s的真实靶基因。该靶基因编码683个氨基酸,在398—411位存在核定位信号,且该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上。VvARF18与其他物种间序列的同源保守性较高,基因结构相似,其中VvARF18蛋白与茶、烟草、梅花等物种亲缘关系较近。VvARF18启动子中包含4种作用元件,且含有较多激素相关元件。RT-qPCR结果显示,随着葡萄果实的发育,vvi-miR160c/d/e呈现‘V’形表达趋势,在硬核种子发育期表达较低,而VvARF18表现出与前者相反的表达趋势,在硬核种子发育期呈现高表达,表明vvi-miR160c/d/e对VvARF18负调控,但vvi-miR160a/b与VvARF18表达水平却不存在明显负相关。GA处理极显著地上调了vvi-miR160a/b在葡萄硬核种子发育期的表达,同时也显著抑制了VvARF18在同时期的表达,且它们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表明GA处理促进了vvi-miR160a/b对VvARF18的负调控作用;相反,GA减弱了vvi-miR160c/d/e对VvARF18的负调控作用。【结论】在vvi-miR160家族中,vvi-miR160c/d/e可能介导VvARF18在葡萄种子发育的特定阶段调控种子的发育形成,而vvi-miR160a/b可能主要介导VvARF18参与调控GA诱导葡萄种子败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硫胺素( VB1)营养缺陷型负选择法,从中国淄博食用油污染的土壤中获得一株酵母属菌株 R6。该菌株具有累积胞外α-酮戊二酸(α-KG)的能力。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表明该 R6菌株与已测试的 API 20 C AUX酵母鉴别系统中的胶红酵母具有共同特征。此外,R6菌株的18S rDNA 基因已经获得并测序,基于该序列以及同源菌属所得到的系统进化学分析表明菌株 R6与胶红酵母属成员具有99%的同源性。因此,菌株 R6被鉴别为胶红酵母属的一员。随后,本实验通过控制单一发酵变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优化了R6累积α-KG的发酵条件。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的 VB1和 CaCO3的浓度分别为0.03 mg/L和60 g/L时,α-KG达到6.035 g/L的最高产量。天然营养缺陷型的 R6菌株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通过发酵生产α-KG的微生物来源,而且为进一步的发酵调控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过量的α-KG的累积。  相似文献   

18.
离体发酵培养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产生的植物激素释放到培养液中,由于菌液成分复杂,高效液相直接测定培养液中的植物激素有一定困难,应用C18萃取小柱提取纯化培养液中菌根真菌产生的2种植物激素,选择出合适的液相色谱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经过纯化富集,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TM RP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为35%的乙腈/水溶液(磷酸调pH至3.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5 ℃,波长210 nm下检测,植物激素IAA和GA3分离效果理想,回收率分别大于96.8%和95.4%, 最低检出限(S/N=3)分别为0.053和0.072 mg/L。  相似文献   

19.
伪狂犬病毒粤A毒株TK基因的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分离的伪狂犬病毒粤A毒株(PRV YA)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K基因,获得预定大小的片段,将这一自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对重组质粒PMD18-TK进行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比较,证实了克隆片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以乙酸和辛醇为原料,H6P2W18O62·nH2O/ZrO2为催化剂合成乙酸辛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物料配比、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0:1.2,w(催化剂)为1.54%(相对正辛醇质量),反应时间2.0h,温度120℃,产物收率达94.9%,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酯化率仍可达到7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