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高飞  蒲玉琳  谢疆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11-11714,11717
植物篱既是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又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技术之一。在介绍植物篱技术的概念、分类与设计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篱控制农业面源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植物篱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植物篱的生态价值,包括改善区域微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微地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同时介绍了植物篱的民族生态学价值,即不同民族对植物篱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王涛  史晓燕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265-269
为有效控制东江源区果园面源污染,以某脐橙种植园为试验基地,采用径流小区试验法,研究生草技术、植物篱技术及二者联合对试验小区径流中氮磷营养盐流失的生态拦截效应。结果表明,与清耕法相比,试验小区采取自然生草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56.69%、48.11%、57.25%;种植马缨丹植物篱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42.48%、45.45%、45.80%;试验小区采取自然生草+马缨丹植物篱联合措施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48.24%、61.17%、59.54%。研究表明,在东江源头区,自然生草+马缨丹植物篱联合措施是控制果园径流中氮磷营养盐流失的有效途径,可有效减轻果园农业面源污染对东江源区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个旧矿区面源污染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植物改良土壤技术控制体系、缓冲带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3种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的控制体系,并提出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控制的机理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近年来,日本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采用水稻缓控释肥及水稻育苗箱全量一次施肥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创建农田灌排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成立日本全国农业合作协会联合会等。通过学习日本经验,我国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宜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重视农业机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功效、构建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重视农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问题、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菌根真菌在控制湖泊面源污染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面源污染的控制因其特殊性而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面源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以及面源污染的特点,菌根真菌在植物根际吸收营养元素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对湖泊的主要污染元素N,P的吸收,提出了应用菌根真菌控制湖泊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介绍了施用磷肥造成的面源污染,解磷细菌在植物吸收磷素等营养元素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应用解磷细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沟渠湿地技术对农业径流中氮去除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渠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灌功能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沟渠湿地技术已成为有效去除氮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沟渠湿地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氮,其迁移转化过程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复杂过程;脱氮的机理包括植物的吸收、基质的吸附以及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等。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指出沟渠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项新的最佳管理体系措施,用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域特色的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手段,可作为削减农业径流中氮流失的有效方法,应加强沟渠湿地技术控制水体污染物运移的研究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香根草植物篱控制坡地侵蚀与养分流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模拟降雨实验表明,香根草(Vetiuer zizanioides)等高植物篱-农作物系统能有效地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单纯等高植物篱处理小区的侵蚀量及相近雨强度及雨量条件下对照坡耕地的37.71%,植物篱截短坡长,防止细沟侵蚀产生和发展是侵蚀量明显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等高植物篱-农作系统带间覆盖和施用有机或无机肥能进一步将小区侵蚀量减少至对照坡耕地的0.18%~0.19%。植物篱能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篱技术是指在坡地的坡面上沿等高线或果园梯地的坡边(中上部)按一定间距种植耐旱、耐瘠、矮秆、根系较发达的多年生植物,使之形成梯状的拦护带,利用其根基固土保水。通过种植生物篱和生物覆盖等相关技术的配套应用,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是目前提高坡地果园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的一种农艺节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估算该灌区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分析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识别灌区面源污染关键区域和关键污染源。结果表明:2001-2020年灌区内总氮、总磷负荷年平均值分别为565.23 kg·a-1和108.93kg·a-1;面源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灌区中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灌区北部;面源氮磷负荷在中部地区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趋势,西部地区表现为先下降再上升趋势,而在东部及北部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灌区内在产生生活污水过程中产生的氮类和磷类污染物贡献率最大,达到44.51%,其次就是种植业源和养殖业源,贡献率分别为28.76%和26.73%,其中种植业源贡献率会受降雨量变化影响,从东部的乌拉特前旗站向西至杭锦后旗站水量逐渐减少,种植业源贡献率也表现出东部高于西部。生活污水作为第一污染来源,需要严格控制其排放,应着重对厕所粪尿通过排入化粪池等处理方法将其中有害物质转化为沼液等对农作物有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三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机理与技术示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日益剧增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亚热带流域环境可持续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的丰富降水、复杂多样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氮磷投入,导致了该地区水文过程、氮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氮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复杂性。从"十一五"至今,我们以亚热带丘陵区典型金井小流域为对象,研究建立流域多尺度环境监测系统,准确定量流域氮磷平衡特征,精确解析流域氮磷迁移规律与输出通量;构建以水文和氮磷过程为主要对象的分布式栅格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制定流域氮磷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开发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和污染源头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针对农田养分流失、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业废水的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技术,探索农业氮磷减控关键途径,构建流域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与示范。这些结果将巩固和加强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流域环境的生态管理、质量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非点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SCS曲线方程和USLE方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无锡市2000 ~2008年总氮(TN)负荷增幅为4.75%,总磷(TP)负荷增幅为3.28%.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和单位面积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从单位面积污染贡献上看,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对TN和TP的贡献率变化最为突出,分别上升了21%和17.4%;农村建设用地的TN和TP贡献率分别下降了22.3%和19.9%;农用地贡献略为减少;林地、荒地和水域贡献率略为上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复杂,提高对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对污染防控至关重要。污染物的实验室检测是污染监测的重要一环,能科学的反应农业面源污染的总量和来源,从而调整监测和防治方案。本文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出发,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情况及污染物指标,详细归纳了pH、总氮(TN)、可溶氮、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可溶磷、含水率、有机质、全钾、有效磷、有效钾、化学需氧量(COD)、重金属、农药残留、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污染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实验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物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中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磊  侯明明  张胜伟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42-44,105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是水污染的核心问题之一,而预防和降低磷养分流失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途径.农业非点源污染因为具有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污染严重的特点,已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中氮、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又是最主要的.在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其成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氮、磷的过量输入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阐述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发展有机农业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太湖水污染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94-18296,18350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