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研华ADAM4000系列数据采集模块,在LabVIEW平台上开发出玉米果穗立式烘干仓监测系统。该系统是由主控、信号通道、文件操作、数字滤波、频谱分析、统计分析、系统监测等模块组成,当烘干过程中的种子接触的温度的数值除以10的值大于等于监测阈值4.3时,系统就实时完成报警,实现了温度、压力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监测。应用情况表明果穗接触温度在256.41 K和484.71 K之间变化,能达到玉米种子果穗烘干的安全要求,证明该监测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果穗干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5HG系列玉米果穗烘干室主要用于烘干玉米果穗、玉米子粒、小麦等种子,也可兼顾玉米商品粮的烘干.这种烘干室具有干燥均匀、效率高、设备简单、使用可靠、维护保养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后的水分多在25%~30%左右,脱粒时间一般在11月份。这样高水分的玉米必须进行干燥处理,否则不易贮藏或销售。通常的干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玉米果穗仓贮干燥玉米果穗收获后,由于水分含量大,籽粒难脱且破碎严重,所以北方地区普遍地采用果穗仓贮干燥。这种玉米干燥方法的优点是利用自然风和太阳能,节能效果明显,干燥质量好,成本低。但是,这种玉米干燥方式需要的仓容较大(果穗的比容是谷粒比容的1倍以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保证种子烘干质量和发芽率,避免种子烘干效率低、人为操作失误等问题,采用研华ADAM4000系列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了基于组态王6.53的玉米果穗烘干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影响玉米果穗烘干质量的温度、压力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监控。在工控机上使用组态王实现了对数据分析处理、故障报警等功能,为提高果穗烘干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应用情况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人机界面友好,能够满足监控系统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干燥玉米的主要目的是要及时降低玉米的水分,保证安全储藏。机械烘干玉米在除去了大量水分的同时也破坏了玉米的部分内在品质,与低水分自然晾晒的玉米相比烘干玉米的质量标准也明显降低。在不适宜的热力干燥条件下,也常常会引起玉米品质的恶化。因此各种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粮食进行机械烘干时,应研究干燥过程对粮食质量的影响以及适宜的干燥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果穗干燥(机械烘干或自然晾晒干燥)、脱粒、初清选、籽粒烘干、清选、比重选、分级、包衣、包装入库等方面总结出了金凯5号精品种子加工技术。对机械烘干果穗和自然晾晒果穗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15HGS系列谷物干燥机工艺性能及参数对于大型饲料厂,每天玉米用量很大,高水分玉米不利于保管贮存,对其加工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干燥设备对于饲料厂是必要的,5HGS系列谷物干燥机可适用于大中型饲料厂。该设备是东北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高新科技产品。该机采用干湿粮混合工艺,以热风炉供热,配有电控系统,采用单塔全金属结构,具有降水幅度大(20 %)、节能30 %和干燥质量好(无热变性、无污染、品质正常、破碎率低于国标)等优点。本设备适于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粮食或种子的烘干处理,尤其适用于高水分玉米的烘干…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盛产玉米,由于气候的原因,收获后的玉米水分偏高,很难全部依靠自然晾晒降水。粮食部门收购的玉米水分一般为20%~25%,有时竟达35%~40%。因此,高水分玉米干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高水分玉米烘干工艺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需要发展完善。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析各种高水分玉米烘干工艺的特点,合理选用烘干工艺,以便降低烘干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保证烘后粮食的品质。 1.当玉米水分在25%以内,可选用如下工艺: ①流化干燥——顺、逆流干燥——逆流冷却; ②横流干燥——横流冷却工艺; ③蒸气干燥长流程工艺。  相似文献   

9.
针对东北粮食干燥多在冬季,干燥能耗大和污染严重的问题,采用闭式多级串联除湿和加热的方法,设计塔式玉米除湿热泵连续烘干系统,对玉米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2)与玉米燃煤干燥系统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多级蒸发除湿和多级冷凝加热的除湿热泵系统节能达到30%以上;3)传统玉米干燥系统环境新风加热后与粮食完成一次热湿交换,然后直接排到环境中,浪费能源,同时随废气排出的糠皮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本研究设计的热泵干燥系统采用闭式循环结构,玉米绒及尘土在回风管路被除尘装置收集,无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大气中,同时,因为干燥温度低,送风均匀,玉米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应用多输入变量非线性分析法的智能玉米烘干系统的动态解耦问题,就系统模型的建立和解耦进行了分析,解决了玉米干燥控制这一复杂的、非线性的、时变的、具有较长迟滞时间的控制问题,同时对实践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