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电渗透脱水技术作为污泥热干燥的前处理技术,考察了电渗透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以及干燥方式对热干燥过程中污泥粘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透脱水技术有效降低了污泥的粘壁强度.当采用间接干燥时,电渗透脱水后阴阳两极的污泥粘壁强度分别降低了64.5%和92.0%;而采用直接干燥时,电渗透脱水后阴阳两极的污泥粘壁强度则分别降低了69.2%和92.0%.电渗透脱水后,污泥含水率是影响污泥粘壁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污泥电渗透脱水之后,阴极的污泥粘壁强度先随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增大,当污泥含水率降至60%时,污泥的粘壁强度达到最大,之后反而开始减小;而阳极的污泥粘壁强度却接近0.相比间接干燥方式,电渗透脱水后直接干燥方式可降低污泥的粘壁强度.直接干燥方式下,阴极的污泥粘壁强度约为间接干燥下的0.87倍;而阳极的污泥粘壁强度接近0.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城市污泥数量急剧增加, 对污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是十分迫切的。城市污泥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对土壤有改良作用,因此,污泥的土地利用是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但城市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病原物及有毒有机物等,直接土地利用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探索安全合理的城市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以下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1)城市污泥处置方式;(2)城市污泥前处理;(3)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环境污染;(4)植物对土壤的修复作用,并对城市污泥的合理土地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氮、磷等营养元素,污泥堆肥土地利用是国内外城市污泥最重要的处置方式。介绍了污泥堆肥土地利用的历史及现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污泥堆肥环境风险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4种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的特点,调查分析了福建省污泥产生量与处置现状,提出堆肥化处理工艺,并对堆肥化处理的污泥有机肥进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晒干鲜污泥对大白菜有明显的肥效,但也会加重病害,而经过堆肥化处理的污泥有机肥肥效更显著,病害也较轻,商品菜率较高.结合福建省实际,提出农业利用污泥最终处置方式与若干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盈 《现代农业》2010,(10):84-86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的污泥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是天然有机肥料,污泥农用可以将污泥资源化,是污泥处置的最实用方法。污泥农用的主要方式即农肥利用,阐述了污泥农用的工艺、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污水处理的发展,污泥处置问题已成为污水处理中的一大难点,污泥填埋处置在世界各国的污泥处置方式中都占据很大的比例,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污泥的主要处置方式.本文就污泥填埋处置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污泥农用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正在成为世界上各国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为此综述了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方式的应用特点和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目前污泥农用资源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超富集植物和低累积作物/富钾植物进行套种处理城市污泥同时进行农用资源化利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将为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污泥中有机质和N、P等养分含量较高,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磷组分、磷有效性、磷的累积、迁移和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概括了污泥农用对土壤磷的影响,阐述了污泥与磷肥混施后磷的肥效状况,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污水污泥产生量大且成份复杂,除少量得到有效处置外,大部分污泥最终出路不明确。污泥处置环节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结合上海某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性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的污水污泥控制标准及国内外较为成熟实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利弊,讨论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认为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可用于绿化用土、土壤改良,并应加强污泥制片流通环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污泥农用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正在成为世界上各国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为此综述了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方式的应用特点和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目前污泥农用资源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超富集植物和低累积作物/富钾植物进行套种处理城市污泥同时进行农用资源化利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将为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ABR处理垃圾渗滤液及其颗粒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BR-HBR工艺对广州大田山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系统进行改造。结果表明,ABR可有效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可降解性,进水BOD5/COD为0.1时,出水BOD5/COD值提高到0.3左右。通过控制回流比在ABR中实现良好的厌氧氨氧化功能,当进水氨氮浓度为427-543 mg/L时,出水氨氮浓度降至315-443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25%;利用探针对ABR厌氧污泥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ABR厌氧污泥中有大量氨氧化细菌。工程运行240 d后,在ABR中观察到厌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较同格中絮状污泥提高82.2%。ABR各格中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小存在差异,中间格中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大,平均为1.20 mm,两端格中颗粒污泥的粒径平均为1.02 mm。  相似文献   

12.
MBR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污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研究了在不排泥情况下反应器中污泥浓度、沉降性能、颗粒分布、活性和生物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稳定状态的污泥浓度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升高,本试验中反应器污泥浓度最高达10.4 g.L-1;大量胞外多聚物(ECP)等难降解物质随试验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在反应器中积累,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活性降低、颗粒粒径减小、生物相变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常用污泥处理技术及其投资运行成本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建立了河南省污泥处置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隶属函数对土地利用、填埋、焚烧及建材利用4种污泥处置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土地利用为最佳处置方案。最后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推荐了4条污泥处理处置组合技术路线,并对其适用地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巧艳  刘丹  李启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62-4665
根据不同渗滤液回灌频率、渗滤液回灌前加热、加入厌氧污泥进行微生物接种等操作运行方式下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试验的结果,建立了反映环境温度影响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数学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提出了利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甲烷气体的操作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IC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在判断渗滤液C/N性能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进水有机负荷,使进水负荷在反应器启动末期达到垃圾渗滤液原水水质的要求,随着颗粒污泥的形成,反应器出水C/N比由0.62提高到1.70,CODCr去除率达到56.8%,氨氮去除率达到12.5%。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的去除率较低,建议实际工程中后续深度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常用的污泥处置和利用方式进行总结与归纳,包括污泥填埋、焚烧、土地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途径等,并对各种处置方法的适用性与优、缺点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可为污泥处置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内设垃圾填埋模拟柱,对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了好氧和厌氧两种条件下的自身循环回灌,对两种条件下渗滤液的产生量、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好氧回灌处理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垃圾填埋柱中渗滤液产生量较少,填埋体系易形成中性偏碱的环境,温度较高,添加污泥与蚯蚓的作用有利于CODCr和氨氮的降解,比厌氧条件提早进入稳定阶段,进而加快了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疏浚底泥的不同处置方案各有优缺点,在选用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时,要综合考虑环境安全、资源投入产出和收益影响,比从而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环境安全应该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根据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结果,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超过了污泥农用控制标准值,疏浚底泥农田综合利用不可行;但底泥毒性浸出实验结果显示,佛山水道各采样点底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危险废物标准限值,不属于危险废物,可以对其进行卫生土地填埋。  相似文献   

20.
赵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19-17020
通过对各种产气模型的比较,选择Marticorena模型对垃圾填埋场CH4的产气量进行预测,并通过加速降解生化试验,测定垃圾最大产CH。潜能为55.86m^2/t,并估算到2020年填埋场的CH4产生量将达到98.4亿N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