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42+7409
以毕节地区为代表,研究了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人文情况,结果表明,地域性的思想观念、封闭性的制度文化、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生态性的贫困文化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西南岩溶山区贫困落后的主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西南岩溶区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脆弱的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生态系统为对象,从生态结构、生态过程、生态功能、人为胁迫4个方面分析了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90-13191
介绍了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分析了1988~2007年毕业试验区农业领域的阶段性成效,提出了岩溶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单洋天  单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10-5812
以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为对象,分析了主要岩溶含水岩组,岩溶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概况以及与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岩溶地区水资源产业,岩溶分布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地表岩溶形态进行研究,一般分为凸起的正地形和凹下的负地形。以西南石山区正地形的山体和负地形的深洼地(尤其有代表性的岩溶天坑)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正负地形生态系统现状表明:岩溶石山区正地形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植被覆盖少、承载力低,出现石漠化现象;而负地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天坑坑内生态环境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小,植被覆盖较好,承载能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86-14787
以贵州毕节试验区为例,阐述区域差异演绎不同环境,我国西部岩溶贫困山区地质地貌决定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特色性。介绍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及生态建设概况,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认为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其日益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则是贫困。如何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西南岩溶地区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的关键。在部分水土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极度退化的岩溶地区,环境移民是实现生态重建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是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岩溶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由于岩溶山区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作用,导致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日益加剧。为了尽快推进贵州岩溶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治水为龙头,因地制宜,开展以岩溶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以促进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的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殖业和榨菜加工业的发展,岩溶水环境遭到破坏,水中各项指标都在急剧恶化,特别是龙洞湾点,短短5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岩溶水是相当敏感和脆弱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所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岩溶水所赋存的碳酸盐岩含水层系统属于高度开放的脆弱天然水文系统,从而使得岩溶水文系统极容易遭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岩溶槽谷是山地中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区重要的农业地区和人口的集中地区,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类不合理活动渐多。研究区20多年来的水质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岩溶水质的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联性。工农业、生活废水、炸石、填土、集约化耕作、高坡耕作微型稻田水位控制设施等都造成了岩溶水质的恶化,研究提出努力促进废水资源化和减量化、合理利用落水洞、进行土地整理、发展生态农业是岩溶垄脊槽谷区保护岩溶水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土壤镉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岩溶区土壤镉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全镉超标率达95.83%,水溶态和可交换态镉含量仅占0.146 2%和1.677 8%。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笔者推测富钙偏碱环境可能是暂时抑制该地区镉毒害植物的关键因子,提出在西南岩溶区开展富钙偏碱性环境改变与镉形态关系研究,防止该地区土壤改良及自然条件改变,打破体系原有平衡,引发镉污染,为岩溶区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易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126-128+132
基于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原因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指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并提出生态旅游才是广西岩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视和挖掘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监督和认证制度,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农业》2014,(5):9-10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东岸,全县总面积3245 km2,岩溶面积1520.68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6.86%,其中石漠化面积514.66 km2,是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长期以来,巧家县岩溶地区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成为了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在国家发改委、  相似文献   

15.
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南岩溶坡地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流失的响应特征。[方法]以重庆南川岩溶坡地为例,分析不同位置土壤剖面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Mg、Cu、Zn、Mg、Mo、Mn等6种营养元素的迁移特征。[结果]退耕还林坡地中,土壤基本养分与6种营养元素含量从坡顶到坡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坡体底部又不存在明显的堆积;Mg、Cu、Zn、Mg、Mo、Mn 6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整个坡体中存在明显的拐点,主要集中在15~25 m,表明岩溶坡地从坡体15 m处开始,土壤流失存在明显的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结论]该研究为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岩溶贫困山区社会发展研究——以“毕节模式”为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10-18211
以毕节模式为例,从毕节模式形成的内生性和移植性2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岩溶贫困山区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了毕节地区历经20年科学发展所取得的纵向逻辑跨越与横向相对发展的成效,将其作为我国岩溶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典型,以期为我国岩溶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围绕我国西南岩溶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目标需求,在系统分析广西果化基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科学代表性以及科研条件的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设计。基地总体布局为科学试验与观测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与监测区、科研综合服务区3大功能区,每个大功能区内再细划若干功能小区,并对每个功能小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以期建立一个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岩溶地质碳汇研究为主题的综合性科研基地。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对岩溶地区生态保护、恢复及重建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南区岩溶为亚热带岩溶,波兰为温带岩溶,两者在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两地解决岩溶生态环境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两地岩溶环境存在差异,但物种种类贫乏是两地退化生态系统的共同表征,因此植被恢复是解决岩溶环境问题的重要前提,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与发展又是植被恢复的关键。选择适宜的先锋种和关键种是恢复与发展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对于中国西南而言,先锋种应具备石生、旱生、喜钙性等特征,关键种则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耐贫瘠干旱土壤和昼夜温差的变化,在高温干燥的影响下,也能照常进行生理活动;(2)根系要特别发达,茎具有萌生能力;(3)适应钙质土壤。在此基础上,进行先锋群落的构建,最终达到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桂林会仙石灰岩地质背景条件下,研究岩溶洼地和山腰部位3种名特优植物体的元素含量特征及对土壤营养的响应关系,为筛选适合岩溶区种植的植物品种以及加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在岩溶动力条件驱动下,洼地和山腰部位3种植物体的元素含量及元素生物吸收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石灰岩地区土壤—植物体系统中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作用密切相关,其中Ca、Mg、N、Zn、P等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系数呈显著正相关,植物体元素迁移受地质背景条件中N、P元素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选择我国西南三类典型岩溶地区(裸露型高原盆地区、覆盖型岩溶平原区和埋藏型垄脊槽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它们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有工业城镇、旅游城市、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等),分析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以地貌类型为基础,把自然水土环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结合起来,详尽划分出各个生态型的土地利用单元,提出相应的改善和保护策略,以期获得岩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