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2.
为正确评估夏玉米不同倒伏时间对生产造成的损失,完善农业保险理赔体系,研究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影响,于2013年开展倒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试验.基于此,总结此次试验的开展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贮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青贮玉米的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 ,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单株鲜重、粒重、穗重、分蘖力及绿叶数影响最大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南北疆及其类似地区的青贮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2 5 0 0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675 0 0~ 82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是我国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玉米常在我国粮食作物和中占据着重大作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及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又这及其重要的作用,再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华北平原,研究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四个玉米自交系按照籽粒大小分成8组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籽粒大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以便为优良的玉米种子繁育及生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自交系的籽粒大小对玉米的生育进程无相关性,对玉米前期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则因自交系而异。  相似文献   

6.
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用杂交玉米贵单8号进行了大田试验,比较了玉米在免耕栽培及常耕栽培条件下的根系性状及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根系的表面积、根长、体积、根尖数均显著低于翻耕栽培,但根系直径差异不显著;相对于翻耕栽培,免耕栽培玉米穗位叶面积显著减小,穗位高显著降低,但株高和茎粗没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6,(6):31-35
以松玉419为试验材料,通过氮、磷、钾肥料量级田间试验,建立不同肥料施用量与玉米产量关系,获得玉米最佳施肥量以及最高理论产量,并通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进一步确定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制定春玉米高产施肥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公顷施纯氮202 kg、P_2O_597.5kg、K_2O 58 kg,产量最高为12 243 kg/hm~2。黑土区玉米连作下松玉419施肥原则为稳氮、增磷、减钾。  相似文献   

8.
想要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及其产量,进而有效提高玉米种植户所收获的经济效益,需要重视科学的杂交玉米良种择选操作,同时,其对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对杂交玉米良种的选用,以及其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以及分析。  相似文献   

9.
琼北是海南省冬玉米主产区之一,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易遭受南下冷空气入侵,低温、霜冻往往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影响.我们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在海南省澄迈县老城区进行玉米育种冬季南繁试验期间,对低温霜冻对冬种玉米的影响及其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应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一及其复合制剂对边单3号玉米进行拌种处理,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和产量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单一及复合制剂均可提高玉米产量,明显改善玉米的穗部性状,在V5(a+c)处理时玉米的穗部性状表现最好,产量也最高,为9935.71 kg?hm‐2,与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复合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单一处理,而a、c两种调节剂的复合制剂对玉米进行拌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选择适合该地区的高产玉米种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耕作方式),利用Matlab软件中的anova1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试验测得不同因素在不同设置下的玉米产量和生物产量数据,将数据带入Matlab软件计算得到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结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均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应进行适当选择;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可以在玉米种植中适当减少耕作次数。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盆周山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播期对玉米高产机制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品种玉米的最适播期。[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通过形态指标动态变化的测定和产量的测定,研究了4个播期对3个玉米品种(川单428、正红311、川单418)叶片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在盆周山区,3个玉米品种的平均产量在播期为3月27日的最高,达6 565.84 kg/hm2,比其他3个播期(4月6日、3月17日和4月16日)高2.02%、8.18%和14.53%。适期(3月27日)播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 叶面积指数较高,且与其他播期差异显著 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前期上升幅度大后期下降缓慢。[结论]播期对玉米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重大,最适播期均在3月27日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利用铁岭地区1980—2008年玉米原始产量和典型生育期降水量等基础资料,分析了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参考农业部门得出的玉米各生育期降水量需求特点,提出了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降水量关键期,建立了预测模型。同时对影响玉米产量的水文气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付晋峰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95-18697
[目的]研究温光生态因素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的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研究玉米千粒重及产量在不同的温光生态因素和种植密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5月18日播种的玉米千粒重最高,6月12日播种的最低。不同密度(6月12日播种除外)之间千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播期与密度存在互作效应;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鲜  何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在同样的施肥和管理条件下,研究产量不同的16个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三要素和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的穗部特征。在产量达到高产要求的5个玉米杂交种中,4个产量较高杂交种的穗粒数都在500粒/穗左右,属中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只有豫玉22为大穗型杂交种(穗粒数为580粒/穗),而穗粒数在450粒/穗以下的中小穗型杂交种没有一个产量超过11 250 kg/hm2。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均高的双重优势;在穗部性状中,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大穗型品种,中大穗玉米杂交种更易获得高产,而小穗型品种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从多因素分析,其影响顺序为:密度(x2)>底钾(x5)>追氮(x6)>底氮(x3)>补水(x7)>底磷(x4)>追肥/补水生育期(x8)>播期(x1)。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x2)与补水(x7)的耦合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72 047.8株/hm2,底施氮量为135.3kg/hm2,底施磷量为262.0 kg/hm2,底施钾量为295.9 kg/hm2,追施氮量为239.6 kg/hm2,补灌量为1 198.0m3/hm2,追肥/补水生育期在玉米18展叶时,玉米产量达到理论最高值,为16 194.8 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杨艳  冷远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47-1649,165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玉米品种顺单6号、遵玉3号和安单3号为材料,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75000、64500、56250、49995株/hm2(CK)。[结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顺单6号、遵玉3号的产量与安单3号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结论]在玉米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玉米是粮饲兼用的高产作物,是平原农区农牧结合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淮北玉米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61.5万亩发展到1986年的309.3万亩,并由过去的以春玉米为主改为以夏玉米为主。但该区玉米生产多沿用传统经验,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体系,因而生产水平较低。为此,我们从系统理论出发,于1987年在濉溪县杨柳乡进行了淮北夏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主要农艺措施的多维反应面数学模型,并对利用数学模型解析技术信息和进行生产决策作了初步探讨,为淮北地区夏玉米栽培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分析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种因子对南校糯96产量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南校糯96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密度;有显著影响的交互项为密度与氮肥、密度与钾肥.定量地评价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种因子与南校糯96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微肥组合方案.从高产角度考虑,南校糯96最优组合为每667 m2种植3 500~3 750株,施N 9.2~1.5 kg、P2O5 2.7~3.6 kg、K2O 6.75~7.42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