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利用灯诱采集螟蛾成虫,通过比较成虫外部形态结构与解剖比较外生殖器,对大庆地区螟蛾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初步统计出大庆螟蛾昆虫28种,分属于7亚科22属,其中黑龙江省新记录亚科1个、新记录属6个、新记录种10个。大庆地区螟蛾优势类群为野螟亚科和草螟亚科;优势种为茅田草螟、三点并脉草螟、褐小野螟、网锥额野螟及水稻多拟斑螟。所有种类均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与古北区兼有的广布种占60.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八角、花椒、生姜、小米辣、薄荷和草果等6种井上蛀果斑螟非寄主芳香植物,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6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小米辣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前期影响最大,产卵前期较对照(1.03 d)延长2.03 d;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期影响最大,产卵期较对照(9.20 d)缩短6.62 d;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的寿命影响最大,八角挥发物处理下雌、雄成虫寿命仅为4.79和6.02 d,较对照分别减少11.64和8.79 d.八角挥发物处理下井上蛀果斑螟成虫无产卵高峰期出现,其余处理产卵高峰期仅为1d.各处理单雌平均日产卵量均显著下降.八角挥发物处理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子代卵的孵化率最低,产卵抑制率达86.21%,子代卵孵化率较对照减少83.19%.[结论]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和繁殖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针对该虫的生态控制和植物源农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6~ 2 0 0 1年在福建省南平、沙县对喜树幽斑螟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调查 ,组建和分析了 5个世代的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 ,结果表明 :喜树幽斑螟各世代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属 Price A型 ,第 1~ 5代平均种群趋势指数 I值分别为 6.40、 4.66、 4.5 3、 4.88、 3.1 8. 5个世代中 ,影响喜树幽斑螟种群生命过程的关键因子均为成虫死亡和生殖力下降 .第 1~ 3代中 ,自然消亡的控制作用均大于寄生和捕食 .第 4代中 ,寄生的控制作用更大 ,第 5代则捕食的控制作用大 .年周期中 ,天敌对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加强 .成虫期是各个世代的关键虫态 ,除成虫期外 ,第 1代的关键虫态为 3~ 4龄幼虫 ,第 2~ 4代的关键虫态为 1~ 2龄幼虫 ,第 5代的关键虫态为蛹期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井上蛀果斑螟种内竞争密度效应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设置1、5、10、15、20和25头·皿-1(Φ=9 cm)6种不同幼虫密度处理,测定井上蛀果斑螟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率和种群增长指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雌、雄蛹质量和平均单雌产卵量随幼虫密度增加显著减少;幼虫密度对预蛹期、成虫羽化率、雌雄性比和子代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幼虫密度为15头·皿-1,幼虫发育最好,其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65.67%和98.83%,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分别为18.32 d和7.01 d,成虫产卵期为7.61 d,种群增长指数最高,为26.52.当幼虫密度大于15头·皿-1,随幼虫密度增加,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显著减少,幼虫和蛹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成虫产卵期显著缩短.幼虫密度为25头·皿-1,幼虫发育最差,其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36.12%和76.67%,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分别为20.36 d和8.56 d,成虫产卵期为5.29 d,种群增长指数最低,仅为4.57.井上蛀果斑螟幼虫期存在密度制约效应及密度临界值;在特定空间,幼虫密度超过临界值时发生密度效应,使该虫种群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列点大螟(Sesamia uniformis Dudgeon)为我国新记录的夜蛾科害虫。本种在云南为害甘蔗严重。本文叙述了列点大螟各虫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列表说明本种与大螟(Sesamiainferens Walker)各虫态的区别,并对我国过去误定的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6.
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越冬代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并对其进行了关键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消长趋势指数(I)大于1,种群呈上升趋势;成虫期的变动趋势与总K值相一致,说明成虫期是影响越冬代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步探索了广西北海市宿蔗区甘蔗螟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北海市宿根蔗生长期期间,甘蔗螟虫以条螟、黄螟为主,条螟是甘蔗生长期主要发生的甘蔗螟虫,条螟和黄螟存在明显的成虫盛发期。田间管理措施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螟虫成虫盛发期,北海市宿蔗区螟蛾的防治关键期为2~7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葡萄二黄斑叶蝉(Arboridia koreacola Matsumura(1932))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消长规律,为探索其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05-08在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进行田间普查和寄主调查。于2013-04-11-10-01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分析种群发生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生物学特性和各世代发生规律。【结果】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园内外落叶、杂草、土缝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于葡萄展叶期开始取食危害。除第1代若虫、成虫发生量大且较集中外,其后各世代重叠严重。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发生期,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发生期,7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为第3代成虫发生期。10月中下旬气温降低,种群数量迅速减少,成虫开始越冬。成虫有黄白色和红褐色两型,越冬成虫均为黄白色,若虫共5龄。【结论】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动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与种群的聚集扩散、取食习性有关,其成虫的形态特征与体色差异均可用于该虫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海榄雌瘤斑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海榄雌瘤斑螟为害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受害率大小为:嫩梢受害率叶片受害率果实受害率,嫩梢和叶片的受害率均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嫩梢受害率最高达100%,叶片受害率最高达55.2%;7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蛀入果实为害。[结论]调查结果为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明确该虫对高温的适应性,为准确预测预报该害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5℃恒温为对照,将井上蛀果斑螟羽化12 h内成虫在35、38、41℃高温下,分别处理1、2、4、6 h后移至25℃适温继续饲养,观察短时高温处理后成虫的存活、寿命、产卵及卵孵化情况。【结果】成虫期短时高温处理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显著影响。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成虫存活率逐渐降低,寿命和产卵期逐渐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产卵高峰期产卵量亦逐渐减少,卵孵化率下降,但产卵前期无明显变化。其中,35℃处理1、2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卵孵化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产卵期和单雌平均产卵量与对照差异显著。41℃处理4、6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较对照及35℃相同时间处理差异显著。【结论】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不利影响,且随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农螨种类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2~1995 年对云南省32个地州(市)县海拔从320~3250m地区进行了农螨种类调查研究,共采集螨类标本453份。经鉴定共有15个科,35属,72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一个,新种3个,云南新记录33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农业大学昆虫系和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板栗实象甲种类分布及危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清云南板栗实象甲的种类、分布及危害,从1991~1995年,采集了云南省17个地州,92个县(市),151个点(镇、乡、村)所产的板栗,放置养虫盘内,逐日观察记录,收集越冬幼虫(自栗实脱出的老熟幼虫),饲养并进行种类鉴定.发现2种象甲: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为省内新记录;柞栎象(Curculio dentipes Roelofs)为国内分布新记录.前者为优势种,后者仅分布于滇中和滇西部分县.百粒被害率从0~86.7%,平均被害率为15%.  相似文献   

13.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14.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有记录的水鸟共77种,占云南省已记录水鸟种类134种的57.46%,占中国已记录水鸟种类271种的28.41%.其中涉禽37种,游禽40种,分属7目14科.与前人的研究记录相比增加了14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种.越冬鸟类的种群数最高可达5万多只,拉市海是水鸟重要的迁徙通道和理想的越冬聚集地.指出了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从云南常见的23种园艺植物上鉴定出3种矮化线虫: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 crassicau-datus)、尤因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s ewingi)、异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s paranudus),为云南园艺植物寄生线虫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蚁科5个新记录种(膜翅目 蚁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和西部铜壁自然保护区发现蚁科中国新记录属1个:长齿蚁属,中国新记录种5种:双刺厚结猛蚁,煤黑举腹蚁,印支铺道蚁,宾氏长齿蚁,双钩多刺蚁,补充了各个种的测量数据和插图。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种子植物名录》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云南省的12种大戟科植物,其中有2个我国新记录种,3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西藏新记录种:此外,排除2种、1变种产于云南;并对所有种类简介其特征和分布情况等。  相似文献   

18.
记载1个新种李叶雀梅藤Sageretia prunfjolia C.Y.Wu ex G.S.Fan et X.W.Li和3个云南新记录种亮叶雀梅藤Sageretia lucida Mer.,冻绿Rhamnustilis Decne.和皱叶鼠李Rhamnus Ruhulosa Hemsl。  相似文献   

19.
记载1个新种李叶雀梅藤Sageretia prunifolia C.Y.Wuex G.S.Fanet X.W.Li和3个云南新记录种亮叶雀梅藤Sageretia lucida Merr.,冻绿Rhamnus utilis Decne.和皱叶鼠李Rhamnus Rugulosa Hemsl。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