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栾娟 《现代农业科学》2008,(5):135-135,139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未成年人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方面来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以期能更好地预防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家庭和司法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敬畏之心进行培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及培养未成年人敬畏之心,加强父母对于未成年人法定义务和权利的了解,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司法途径上,进一步在法院的刑事案件审判中树立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底限保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多使用缓刑,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环境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海南部分市县的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农村“打工子弟”思想道德状况堪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认为加强海南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好加强宣传,引起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要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移风易俗,改变农村德育环境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开展社会文化发展教育的重要职责,开展未成年人延伸服务工作义不容辞。这既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内涵与服务领域的拓展与完善,更是对未成年人社会文化教育阵地的有力补充。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开展未成年人延伸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攀高,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关注很少。因此,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1)亲子教育缺失,监护人缺乏性教育意识;(2)农村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3)农村社区环境不利于性教育,然后提出应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政府五位一体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对北大荒第四代人的北大荒精神教育工作,关系到垦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广大未成年人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好地了解和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拓宽了途径,更让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学习和交往的时空不断拓展。按照大时代的划分,我们将现在的未成年人定义为第四代北大荒人。垦区的教育特别是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正确分析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掌握未成年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是否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又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最终《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以回应社会关切,使得这一争辩有了暂时定论。但仔细审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犯罪低龄化”真假莫测,媒体报道和统计数据又存在偏移之嫌,加之条文自身在罪行、结果、情节和程序等方面对入罪严格限制,可见立法者极为审慎的态度。在积极刑法观下检视刑法谦抑性原则,可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非保护未成年人的终点,而应设置专属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体系,选择性适用“恶意补足年龄”制度,最后推行强制亲职教育,加强社会保护。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依靠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而农村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建设者,是极其重要的后备力量。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因此,深入分析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原因,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行为教育角度,阐述了当前在我国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并结合当代未成年人的身心和行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再次引入国家的视野。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的首次确立,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创新之举。但是这一制度的规定却比较笼统空洞,在实践适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故欲通过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相关措施,如明确社会调查的主体,完善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以及改良社会调查的调查程序等,以期更好地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性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质量,给教师、学校、社会提供参考依据,以金华市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法,设计《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调查(教师篇)》,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结果发现,当前金华市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赞同度高,实施情况不足,性教育状况仍较为匮乏。从小学教师角度来说,应该更新性观念,定期开展性教育,传播正确性知识,营造良好性教育氛围,着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形成,是未成年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与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是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遏止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的宗旨与我国对未成年人采取惩罚、教育、挽救的刑事政策相契合,实现了刑罚执行方式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转变。现实存在的影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因素,导致矫正的实然效果与制度本身的应然预期存在差异。应从行刑社会化理念、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建立职业化和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高社会参与度、创新矫正方案和矫正项目等方面入手,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修正和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制度本身所蕴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北大荒精神教育工作,关系到垦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宽了视野,同时,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带来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和影响。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正确分析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把握德育工作的背景,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掌握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道德发展密切相关。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14—18岁的未成年人最关注的社会规范并不是法律,而是同伴的评价;其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并不一致;他们往往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本身看作是个人决策,而不是道德选择。针对道德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应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以“持续性”和“阶段性”为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恢复性司法”和“羞耻重建”理论,给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改过的机会,同时对现行监禁方式进行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项城市各中小学校把法制教育的重点放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上,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了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了全市中小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法制教育是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子女”的成长、教育、心理和监护等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权意识的提高,新型的人格利益彰显出了其获得民法保护的必要性,这些人格利益的进一步发展便生成了新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精神性人格权,或者称之为"未成年人精神纯正权",是一项为未成年人享有的,旨在保护其纯洁人格品性和正派操行作风的人格权,它对于弥补对未成年人保护不足的法律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的实物和环境对未成年人教育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博物馆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和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调查发现影响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对博物馆参观的要求、孩子自身的兴趣、家庭的影响、社会文化机构的影响以及博物馆自身建设水平等五个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提出从这五个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提出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的相关路径,提升博物馆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