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紫颜色》成功地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摆脱父权压迫,追求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路历程。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谋求女性解放的斗争告诉人们:黑人女性只有抛弃传统基督教,获得对上帝新的理解——在和大自然的和谐中寻找自己的上帝,以及坚持和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才能在苦难中获得新生,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紫颜色》成功地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摆脱父权压迫,追求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路历程。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谋求女性解放的斗争告诉人们:黑人女性只有抛弃传统基督教,获得对上帝新的理解———在和大自然的和谐中寻找自己的上帝,以及坚持和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才能在苦难中获得新生,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是一个流散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真实存在所关注的核心。赖特、艾里森和莫里森等几代美国黑人作家为此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身份政治追寻的意义。这一黑人民族文化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黑人民族只有找到自己的根——黑人的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与白人抗衡的力量,在精神上获得重生,从而找到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的《宠儿》,从身体政治的角度切入阐述蓄奴制下奴隶主对黑奴身体施行的暴力以及黑人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反抗奴隶主暴行的武器,展示了黑人身体政治意识的觉醒。黑人的身体似一幅幅立体画,更像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莫里森对黑人群体身体困境的关怀。通过对伤痛记忆的述说,让黑人直面创伤,进而走出伤痛,重建自我,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和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紫色》还深刻地揭示了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利敏 《甘肃农业》2006,(9):152-153
《紫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艾里丝·沃克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及生活状况,突出体现了黑人女性对双重压迫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小说的主题主要是主人公西丽怎么从一个逆来顺受、无知顺从的黑人女妇女变成一位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和为自己权利和幸福勇敢斗争的现代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本文试对主人公西丽成长历程的解读力求深入理解和探索黑人的成长与崛起。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通过塑造多个不同人生经历的黑人妇女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严重,黑人妇女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等。本文通过分析解读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人物形象特点,并由此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黑人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8.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撰写的一部自传式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眼中的女性形象和成长体验以日记体形式呈现,“叙述自我”不仅构建自我主体,而且通过想象和移情的手法来审视“经验自我”.这种女性的叙述形式表现了对父权制束缚女性成长的反思,展现了女性成长中构建自我主体身份的特殊过程.除了自传式的日记体写作,对母亲身份女性的关注与述行性主体构建的女性主义视角有助于作品细读:不仅可以挖掘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族裔、性别、贫富及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自我主体构建的强烈追求,又揭示她对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充分自觉与重建女性自我主体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及作者拉尔夫·埃利森是黑人作家的优秀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上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0.
爱丽丝·沃克在<寻找母亲花园>中揭示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这一事实,追寻了黑人女性主义传统,用动人的笔调把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追溯到像缝制被子和培育鲜花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运用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隐喻来寻找黑人文学母系.沃特对传统的挖掘这一工作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黑人文学以及整个美国文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色菲勒斯统治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是导致塞丝弑婴的根本原因,也是把众多奴隶母亲推向杀死孩子边缘的主导因素。奴隶制下黑人女性身体的被掠夺间接摧毁了黑人的男性气概,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状态。奴隶制废除后,身体上获得自由的前奴隶在精神上仍未摆脱白色菲勒斯统治留下的阴影。但黑人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不懈努力进行了权力反转,对白色菲勒斯的解构实现了最后的合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对莫里森小说中精神分裂者的典型精神现象及怪异行为进行解读,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思黑人民族自身的弱点,揭示精神分裂者的生存困境、心理困惑及精神危机。同时,本文以小说为蓝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达到理解理论和认识精神现象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天佑孩童》与莫里森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她依旧探讨了黑人的生存现状,只是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当下社会。笔者分析了空间元素在此小说中的深层意义——作者新的种族观的建构作用,对比莫里森以往作品中的空间元素,阐述作者的种族观较之以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叶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爱丽斯《紫颜色》与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进述了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大背影下, 作为少数民族女性的黑人女性与华裔女性分别走向自由历程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在在表现其主题上有着诸多的相似性, 如相似的受压迫背景, 相似的麻木状态, 相似的反抗精神源泉及最后走上相似的自由之路等等。但是, 这两部作品在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 仍不可避免地打上只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烙印。  相似文献   

15.
俄所罗门之歌》中,作者试图寻找一条适合美国黑人的发展道路。作为美国黑人民族的一个象征,主人公‘奶人”被置于各种力量的牵引之中,而临着艰难的选择:父亲梅肯?戴 德的追求金钱之路,好友吉他的复仇之路和姑妈彼拉多的传统之路。他最终的选择表达了 作者的观点:黑人民族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中寻求信心和力量,从 而找到一条民族自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非裔美国人女性。《日用家当》选自沃克的短篇小说《爱情与困惑:妇女的故事》,小说反映了沃克对黑人权利的运动的谨慎态度。小说阐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年轻一代的美国黑人决心摆脱目前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美国黑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本文试图以大女儿迪伊等代表的理想主义和以她的母亲其她的丈夫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形成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日用家当》中,作者把家庭设定为叙事的背景,通过对母亲、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基这三个黑人女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地使家庭呈现为文化冲突的场所。从母女对待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传统文化的态度出发,揭示出黑人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无奈以及黑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和他者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因生活中与父亲的疏离而致使其不断思考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形成浓重的父亲情结.在探索中沃克最终了解到父亲之所以变的粗暴、虚伪的原因,认识到这一切不能仪仪归罪于父亲,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也难脱其咎,她终于通过书写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深刻揭露了黑人群体在白人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孤立无援,迷失自我的悲惨境遇。《最蓝的眼睛》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描写的三个家庭是整个黑人社会和黑人家庭的代表。本文剖析小说中三个黑人家庭的亲子关系,探讨亲子关系与黑人家庭悲剧命运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日用家当》中,作者把家庭设定为叙事的背景,通过对母亲、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基这三个黑人女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地使家庭呈现为文化冲突的场所。从母女对待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传统文化的态度出发,揭示出黑人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无奈以及黑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和他者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