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中华绒螯蟹、中粳中熟水稻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4‰~6‰含盐量土壤条件下,以0.67 hm~2为1方挖稻田环沟(环沟占比20%),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的稻蟹高效种养模式。结果表明:稻蟹种养模式的水稻单产为6 607.80 kg/hm~2,普通种植模式为8 340.30 kg/hm~2,但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食味值增加5.9%。3个蟹苗投放密度下,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2 250只,成蟹规格最大,雄蟹平均规格为166.6 g、雌蟹为136.04 g,成蟹平均产量为201.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2 609.9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3 750只,螯蟹规格中等,雄蟹平均规格为160.92 g、雌蟹为131.51 g,成蟹平均产量为316.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7 623.1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5 250只,螯蟹规格最小,雄蟹平均规格为149.53 g、雌蟹为125.52 g,成蟹平均产量为391.7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9 552.8元;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下每公顷纯收益仅为5 703.5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常规复合肥、复合控释肥以及水田机耕后面施常规复合肥、复合控释肥再机插秧4种处理对水稻返青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产量及效益等的影响,开展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常规复合肥每公顷水稻增产效果、效益好于试验用复合控释肥,采用侧深施肥每公顷水稻增产效果、效益好于面施肥,而4种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水稻、玉米是中国的“三大主粮”,但在种植规模、综合产能等方面分布极不均衡,根据农业频道公布的数据,水稻总产量已达到每年2亿t、平均每公顷产量接近7 500 kg,位居世界第一。小麦总产量已超过每年1.31亿t、平均每公顷产量接近6 000 kg,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在小麦、水稻的“种、管、收”三方面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之下,玉米种植现状并不乐观,虽然2021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72亿t,远超过水稻、玉米,但与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相比,仅为其产量的70%,每公顷产量方面的差距更大,  相似文献   

4.
我县青龙镇古佛村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专业葡萄村,有巨峰葡萄六七十公顷,连续4年保持每667.7m2产量2000kg左右,产值5000多元.笔者对5个每667.7m2产量2500~3000kg的幼龄葡萄园进行了调查,现将其栽培技术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麻栗坡县八布乡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河江省官坝县接壤。全乡海拔480~1 186 m,年平均气温18~21.5℃,70%的稻田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河谷地区,保水田100 hm2左右,稻田传统的种植方式以种双季稻为主,每公顷年产双季稻谷11.25~12 t,每公顷纯收入仅为1.2万元左右,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自"九五"以来,县、乡农技部门以市场为导向,积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高品质棉的推广种植,2004年我们组织实施了30hm^2的“科棉1号”丰产示范方。由于气候条件十分有利,技术措施及时到位,棉花产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示范方实收密度27150株/hm^2,平均单株成铃42.8个,公顷总铃116.2万个,实现了籽棉单产每公顷超6000kg,皮棉单产每公顷超2000kg,达到2150kg的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县青龙镇古佛村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专业葡萄村,有巨峰葡萄六七十公顷,连续4年保持每667.7m2产量2000kg左右,产值5000多元.笔者对5个每667.7m2产量2500~3000kg的幼龄葡萄园进行了调查,现将其栽培技术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会粳8号是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合江20号作母本,合系40号作父本,选育成的水稻新品系。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早熟、耐寒性强、抗稻瘟病等特点,适宜在海拔1820~2200m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一般每公顷产6750~9000kg,科学种植下最高产量达9750kg,是会泽县2008年的优良水稻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平罗县常年种植水稻l万余公顷,其中0.7万公顷是在盐碱地栽培。2011年,在水稻地施用施地佳,以观察其降盐除碱效果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条件试验地选择在通伏乡通城村,地势平坦,地下水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湘阴县在魏家村、杨红村、哑港村、马头山村开展了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4个村共有水田面积400公顷,早稻除留晚稻秧田外,抛栽大田380公顷,集中育秧秧田15.2公顷,晚稻集中育秧秧田20公顷。魏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