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整治作为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内容,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展开,已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的热点和亮点。潜力测算作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以重庆市北碚区陡梯等9村441户农户为例,运用"3S"和PRA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已建立的农户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一体化的"农户-土地"数据库,划分农户为纯农型、农业主导型、非农主导型和非农型四种农户生计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基本特征、家庭收入及农村居民点规模等的差异,从农户对多余农村居民点和对现正居住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两方面识别其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以此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对三峡工程农村移民进行实地调查,用潜在聚类分析定量划分农户生计策略的类型,并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分为农业自给型、农业经营型、兼业化型和非农化型4种类型;收入多样化现象普遍存在,非农收入对不同生计策略的收入差异起决定作用;兼业化型和非农化型生计策略明显优于其他策略,农户选择优势生计策略取决于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政策,通过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来实现生计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农户生计分化成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农民新村建设模式需要适应农户生计分化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双重要求。以山东省沂水县4个典型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农户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就业时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农户生计结构呈现的特征,探讨农户生计分化与农民新村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研村农户生计非农化倾向明显,4个村庄人均非农收入和劳均非农就业时间比重均超出70%,生计收入主要依靠非农业生产,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2)受县域和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靠近县城的韩家曲村农户生计多元化越突出,县域内就业生计表现明显,而远郊、偏远山区的李家营村、四旺村和东土沟村农户非农化生计以县域外就业为主;3)近郊村非农生计结构突出,其新村建设宜倾向于集中形态;远郊、偏远山区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其新村建设宜适当分散布局;4)集中上楼的模式忽略了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居住方式超前于农户生计分化,会对农村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农民新村建设要考虑农户生计分化出现的新特点,匹配多元化的农民新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农村传统聚落空间呈现"衰败与繁荣、散乱与集中、传统与现代"等困境,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试图理清农户、政府干预、农村建房三者关系,为乡村空间重构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户调查,运用Logit回归模型识别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因素,理清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运行机理。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职业类型是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约束力;收入情况、房屋装修情况、房屋使用情况、农户房屋满意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内部动力;交通条件、距城镇距离、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政策熟知程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外部动力;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推拉动力机理:基于一内一外动力源的刺激,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在农户约束力的指引下,形成有利于自身生产、生活的农村居民点整合决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影响农户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的主导因素,能为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以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海棠村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海棠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愿意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原因包括改善居住条件、获得一定补偿等,而房屋新建、故土情节等则是农户不愿意整治的主要原因;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房屋修建年限、距最远耕地的时间距离等对整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总人口数、房屋面积等对居民点整治具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居住状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居住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和农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必然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着重阐述了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在土地节约、利用、居住空间合理安排包括以中心乡镇为重点的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等方面,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与表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的居住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生计资产视角,探索山区农户耕地投入影响因素.以PRA方式获取重庆市典型村调研资料,并借助逐步回归模型和Tobit模型定量分析耕地投入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区耕地投入中劳动力投入占总投入的80.83%,增产性投入是省工性投入的3倍,区域间耕地投入差异突出.2遴选的自然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人力资产、社会资产等指标对耕地投入产生显著性影响.3农户生计类型主导耕地投入方向及投入量,其对农业依赖程度影响耕地投入积极性;诱导增产性投入与省工性投入,有助于指导耕地流转及耕地持续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生计角度探求农户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激励农户进行城镇化有重要现实作用。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城镇化意愿概念模型,利用湖南省桃江县农村入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城镇化意愿和生计资本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农户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桃江县农户城镇定居意愿不高,其中仅有18.84%的农户有明确的进城居住意愿,且偏向定居小城镇。不同进城定居意愿的农户群体存在生计资本差异,愿意进城居住的农户群体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脆弱性环境方面显著高于不愿意进城居住的农户群体,但物质资本存量显著低于后者。具体而言,有效劳动力数量、家庭抚养比和家庭总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城镇定居意愿,距城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城镇定居意愿。因此,应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重点提高农户的金融资本,促进农户各类生计资本之间的转换;继续扩大城市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解决城镇迁移农户的城镇化生计诉求,以提升农户城镇化意愿,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试点引领、改革推动",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实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公平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者共同利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筹集资金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合理性,认为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分区域、有差别地推进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宅基地利用率低、资产流失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立勇  张鹏辉  丁玎  张铁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78-9079,9103
利用SWOT法,从居民需求、居住逐步集中;经济条件差异明显、管理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低;中央政策引导、政府财政支持、专业技术支持;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和农民出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为推动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根据当地财力,逐步开展并完善给水排水系统建设;加大对农村居住区水系统建设资金的多方投资力度,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种方针政策,并完善水系统建设的保障制度;加强居民用水健康,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3.
借鉴先进的国际理念,解决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新农村建设中最为关注的大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夏季山西省西北四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生计问题的严峻性和严重性。其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导致粗放的谋生方式;农村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村土地和生态退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影响结果:阻止土地、生态退化;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环境资产的产权赋予农民”、“确定政府与农民的交易量”和“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三大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立安  许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211-214,234
通过界定农户生计资本的脆弱性,建立农户生计资本的量化指标,并在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简镇和民安镇随机抽取210户农户进行生计资本情况的调查,在对样本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东海岛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户生计资产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金融资本这5个方面,各资本之间相互补充和转换,一个或者多个生计资本的缺乏都会直接影响农户脆弱性;东海岛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总值基本都在2.0以上。因此,今后对东海岛地区进行相关生态补偿时需要根据农户的脆弱性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以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空心村”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空心村"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从制度、经济和观念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论述了"空心村"治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空心村"整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党和政府应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 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 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是有利有 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探索出许多优秀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蒋巷村为研究对象,以蒋巷村84户农户问卷调查和当地政府访谈为基础,研究其新农村建设情况。着重找出苏南新农村指标和江苏省农村平均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最终总结和借鉴其发展模式,为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