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优质无公害食品已成为当今的潮流。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对肥料的模糊、误解和不正确的认识,有些消费者认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就不能施化肥。其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并不是不能施化肥,而是如何科学施肥、平衡施肥。蔬菜生产最好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会导致蔬菜硝酸盐污染,且使蔬菜耐贮藏,品质好。有机肥应经高温堆沤腐熟杀死病菌、虫卵后施用。沼气废渣液肥效高,经常施用,病虫少,可减少农药用量,提高蔬菜产量。施用沼气渣的蔬菜,是最佳的无公害蔬菜。蔬菜地施用化学肥料,则应掌握科学合理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一、无公害蔬菜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峰量限制化肥的施刷.如确实需要.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州部分化肥。(1)以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要求》(GB18406、1—2001)为原则。施肥不应造成环境污染,并兼顾高产岛效益。(2)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重视优质有机肥的施用,合理配施化肥,  相似文献   

3.
王书巧 《河北农业》2011,(11):24-25
合理使用化肥既有安全问题,又有质量问题。合理使用肥料是指建立在植物营养学基础上,根据作物、土壤、肥料性状确定肥料的使用量及合理使用方式。无公害农产品突出解决农药安全问题,优质农产品生产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4.
合理使用肥料是指建立在植物营养学基础上,根据作物、土壤、肥料性状确定肥料的使用量及合理使用方式。无公害农产品突出解决农药安全问题,优质农产品生产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日益注重质量,尤其关注其安全性,我国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了农产品污染、品质下降、残留物超标,因此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万兴”牌植物氨基酸系列肥料是运用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生产的新型肥料,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为了探索植物氨基酸肥在时差蔬菜上的肥效和施肥模式,生产绿色无公害时差蔬菜,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近年来进行了多点多品种试验示范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示范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科学施肥不但有利于农产品提质增效,而且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净化农业生态环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应遵循"增施有机肥,减氮控磷增钾补微肥"的施肥原则,并注意选用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相似文献   

7.
《农村科技》2006,(5):22-22
一、无公害蔬菜的施肥原则目前蔬菜的品种很多,在施肥中要针对土壤肥力、蔬菜各生育期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它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但应掌握以下原则:①禁止使用硝态氮肥;②控制用量,一般每667米~2不超过25千克;  相似文献   

8.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能施化肥吗?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严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别是氮肥数量.在用量较高的地方和田块,应实行降氮、稳磷、补钾;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块,可采取稳氮、补磷、增钾的施肥模式.力争将现有N、P2O45、K2O的施用比例调整到1:0.4~0.5:0.3~0.4.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时间.一般来讲,蔬菜不得在收获前8天,果树类作物不得在收获前20天,粮食作物不得在收获前15天追施氮肥及其他叶面肥,防止农产品中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超标.要根据土壤和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化肥产品进行合理施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应不施含氯化肥.  相似文献   

9.
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选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首选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二是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三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0.
雷常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08-108,104
对连江县茶园施肥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园施肥量悬殊,施肥方法不当,且偏施氮肥、化肥,而磷钾肥和有机肥复合肥相对不足.故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把握肥料品种选择,施肥量以及施肥日期对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选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首选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二是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三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2.
蔬菜农药污染无害化持续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按特定的技术规程,允许限时、限量、限品种使用化肥、农药,但在上市检测时不得超标。无农药残留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最起码要求,也是农产品贸易争端的提高集约种植程度,采取调节生长期等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持续控制,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具体应  相似文献   

13.
肥料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合理施用化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开发绿色食品肥料是发展兴安盟绿色食品和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绿色食品肥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是兴安盟的一个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肥料与有机肥、化学肥料关系及绿色食品生产的平衡施肥技术的论述,阐明了开发绿色食品肥料的作用及增施途径、商品有机肥的开发与应用、合理施用化肥和绿色食品生产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等问题,明确了绿色食品肥料开发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必须重视肥料的选择与使用。该文介绍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肥料的要求与具体施肥原则,并对施肥提出几点注意事项,要求严禁使用未经处理或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化肥必须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并严格执行氮肥使用安全间隔期,才能充分发挥化肥肥效,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一些人认为发 展无公害农 产品就不能 施用化肥 ,施 用 化 肥 的农 产 品 就 不 是 无 公 害 产品,更有甚者在某些地方竟公然指出禁止使用含硝态氮的化肥。其实化肥与发展无公害产品并不矛盾。 首先,化肥能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技推广》2006,22(10):44-44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中央领导也多次强调,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的面源污染.多年来,我国肥料使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施用肥料品种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撒施、表施现象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地区过量施肥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耕地地力下降,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降低了农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天然叶面肥的制作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顺应人们对农产品高质量的需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就是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中的残留,以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天然叶面肥将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安全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工业污染源等的为害,从而造成了蔬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因此,农药、化肥及植物生产调节剂的合理使用及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等就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途径如下:1建立和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园址要选择远离工业污染源(农药、炼铁、煤焦、硫酸、化…  相似文献   

20.
绿色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各种污染及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人们食用后不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蔬菜。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特别是怎样做到科学施肥。下面从4个方面简要说明:1、绿色无公害蔬菜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它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