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做青环境对丹桂秋季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丹桂品种制乌龙茶做青调控工艺,以丹桂小至中开面鲜叶为原料,分别在空调和自然环境下,采用轻发酵做青方式制作乌龙茶,并对其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桂乌龙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苯甲醛、苯乙醛、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3-己烯酯、β-异戊酸苯乙酯、3,4-二甲基环己醇、苯乙腈、吲哚等;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香气种类比自然环境下做青的丰富;自然环境下做青丹桂乌龙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醛类、烯类为主,而空调环境做青丹桂乌龙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醛类和酯类为主(含量均大于10%)。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下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湿度做青环境对乌龙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用GC/MS法分析了黄旦品种乌龙茶的香气组分,并对不同湿度做青环境条件下生产的乌龙茶香气组分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黄是于乌龙茶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α-法呢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苯乙醛、吲 、顺-莉内酯、β-紫罗酮+顺-苯莉酮、乙酸苄酯等;在相同温度,不同湿度 青环境生产的黄旦乌龙茶香气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和精油总量各不相同,且香气品质以做青环境相对湿度75%为好,香气高且持久,说明做青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品质及其香气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武夷肉桂鲜叶为原料,研究了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品质及其香气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授青可以促进香精油总量大幅度增加,在轻做青基础上,适当增加摇青次数可以促进香精油的积累,橙花叔醇、芳樟醇、α-法尼烯、(Z)-已酸-3-已烯酯+苯乙 醛等香气组分相应增加。笔者认为,在闽南加工工艺条件下,橙花叔醇是乌龙茶最主要的香气组分,与肉桂茶的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揭示乌龙茶新品种瑞香的香气特征,采用GC/MS法对瑞香及其母本黄旦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香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 (Z)茉莉酮、香叶醇、茉莉内酯;黄旦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香叶醇、α-法呢烯、(Z)-3-已烯基苯甲酸酯、茉莉内酯、β-紫罗酮 (Z)茉莉酮。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主要香气成分基本相同,仅含量排序有所不同,这与茶叶感官审评结果基本一致。瑞香与其母本黄旦的橙花叔醇含量均很高,分别达65.9%和26.8%。瑞香萜烯指数值高于黄旦。由于品种间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构成了各自品种的香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探讨做青对乌龙茶香气形成的作用,采用XAD-2吸附剂捕集香气、GC和GC/MS分析,对乌龙茶做青及晒青工序的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晒青能增加香气组分数和香精油总量,做青则能改变低沸点和高沸点香气组分含量的比例;乌龙茶摇青工序中产生的花香特征化合物为,苯甲醇,橙花叔醇,水杨酸顺-3-己烯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两种未鉴定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白芽奇兰茶做青过程的品质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白芽奇兰茶,以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设定两种环境即人工环境(控温,控湿)和自然环境进行做青,阶段取样固定,分析做青过程不同阶段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茶黄素(TF),茶红素(TF)及茶褐素(TB0含量,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合毛茶感官审评,探讨人工环境对做青过程品质形成的作用,在两种环境中,做青过程中浸出物,茶多酚,TF,TB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变化较复杂,含量亦呈下降趋势,以L-EGC,L-EGCG和L-ECG3种儿茶素下降幅度最大;D,L-GC在加工前期和后期出现含量上升趋势;TR含量表现先增后减;氨基酸总量趋向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特点。人工环境做青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及氨基酸含量下降速率比自然环境的慢;而TF,TR笔TB及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自然环境的低,表明人工环境较有利于主要滋味物质的保留。毛茶感官审评结果亦认为人工环境的滋味较自然环境的浓爽,清纯。  相似文献   

7.
春兰及其母本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简报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揭示乌龙茶新品种--春兰的香气组分,采用GC/MS法对春兰及其母本铁观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兰乌龙茶的主要敢成分是橙花叔醇、香叶醇、吲哚、β-紫罗酮+(Z)莉酮、α-法呢烯、芳樟醇、茉莉内酯、(Z)-3-己烯酸乙烯、苯甲醛;铁观音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Z)茉莉时叶醇、(Z)-3-己烯酸乙烯、苤莉内醌 、芳樟醇。春主其母本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乌龙茶香气成分目前已鉴定的达300多种,其特征香气按含量论,主要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法尼烯、吲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化合物,而以香气强度论,则尚未定论。它们大多数在加工过程中逐渐增多。晒青、做青能使特征香气化合物增加,杀青、干燥能固定和发展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9.
金萱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萱是我国台湾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之一.采用SDE法提取金萱条形乌龙茶香精油,然后用GC/MS法分析香精油的香气组成,结果共确定出61种香气成分;对主要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萱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顺)-己酸-3-己烯酯、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芳樟醇氧化物(Ⅲ)、己醛和吲哚.  相似文献   

10.
岭头单丛茶香精油含量由鲜叶的12.40,经加工逐渐增加到成茶的64.87。香气化合物组成则在做青结束时种类最多,而以成茶最少。鲜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基甲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等香气组分为主。晒青叶橙花叔醇大量增加,(顺)-茉莉酮、α-法呢烯、吲哚、香叶醇等香气组分亦增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α-萜品醇等香气组分减少。做青过程中香气组分呈不规则变化。杀青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大量增加,香叶醇、(顺)-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等香气组分亦增加,吲哚、丁基甲酚等减少。成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香叶醇、(顺)-茉莉酮、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己醛、吲哚、(反)-2-己烯醛、(顺)-3-己烯基己酸酯等香气组分为特征香气。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条形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焙火工艺的最适宜温度,试验以足火后茶样为材料,设定高温(140℃)、中温(130℃)和低温(120℃)3个不同的温度进行焙火。结果表明,随着焙火温度的升高,各处理样的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咖啡碱和多糖的含量减少不显著。中温焙火处理茶样的香气指数比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分别高6.09%和43.48%。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中温焙火处理的条形乌龙茶香气高长,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摇青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同一批次的鲜叶分别进行不同摇青次数处理(2次、4次、6次),并以凉青为对照,然后按照乌龙茶传统加工工艺制得成品茶.经GC-MC检测,结果表明,3个季节中的6次摇青处理均在香气组分数量和香精油总量上高于其他处理,其规律为6次>4次>2次.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6次摇青处理制得的乌龙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对照组,其中秋茶6次摇青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光照萎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0W碘钨灯,研究人工光照萎凋处理对茶叶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得分的影响,并与室内自然萎凋茶叶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酶活性的影响在处理3h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酶在人工光照萎凋处理1h时最大,迭4.93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4.33 U/g(FW),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处理4h时达最大值,为7.97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5.05 U/g(FW);香气得分情况表明,人工光照萎凋叶香气得分均明显高于室内自然萎凋叶,以萎凋时间为4~6 h的香气得分最高,达到87.6,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83.6.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表现为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碱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龙井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龙井茶品质特征差异明显,香气类型也各异。本研究通过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20个品种龙井茶进行香气评分,结果显示,样品主要呈现清香、花香和栗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成分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74种主要香气成分。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不同品种制成的龙井茶在香气成分组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呈现不同的香气类型。鸠坑无性系单株品种J1132、J1137、J1142、JK8、JK12、JK211、LF栗香物质含量丰富,制得的龙井茶栗香明显;龙井品种制成的龙井茶香气类型多样,L2、L5制成的龙井茶栗香明显,LJ43制成的龙井茶呈清香,ZC108和LJCY制成的龙井茶带花香;福云系列品种制得的龙井茶花香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电子鼻技术对普洱熟茶香气判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10个不同贮藏年份(2006-2015年)普洱熟茶的香气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鼻Winmuster软件自带的模型识别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Loadings),对不同年份普洱熟茶的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进行分析和识别.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中,W1W(对硫化物敏感),W2W(对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敏感)、W1S(对甲烷敏感)和W2S(对乙醇敏感)对干茶香气灵敏度较高;W1W,W2W,W1S,W5S(对氮氧化合物敏感)对茶汤和叶底香气灵敏度较高,对普洱熟茶香气测定的贡献率较大;PCA和LD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贮藏年份普洱熟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年份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好.Loadings结果分析显示:传感器中W1S,W1W,W2W和W2S在普洱熟茶香气判别中起主要作用,表明普洱熟茶储藏期间其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甲烷、部分芳香型化合物和乙醇类物质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在普洱茶香气的检测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判别以及年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原料,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红茶中最低。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红茶中最少,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认为以茶多酚的氯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红茶不及青茶(乌龙茶)和黄茶;若加工液体茶饮料,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香气总量损失了89.84%,香气组分损失了64.15%,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