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农户、政府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和政府是两个重要主体,在农户与政府的调整博弈中,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中主体错位与越位的基础上,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细胞,也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农户最大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背景下,为了充分激发电子商务引入农业产业链后的效率和效果,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农业产业链主体利益分配问题,构建了农业产业链主体利益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实例论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得到各利益主体满意的收益合理分配方案,避免了农户、加工商、销售商和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利益平均分配现象,促进了"互联网+农业"中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之间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三链耦合”,三者相互协调与耦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提升农业质量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基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者之间的脉络延续关系,分析其“三链耦合”中的目标偏移,寻找其理想模式,阐明精细农业理念促进“三链耦合”发展的机理,探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优化利益链的路径。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产业主体、产业本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建设等原因,导致价值形成、利益分享、风险抵御和产品定价等机制失衡,从而形成“三链耦合”的目标偏离,阻碍产业链的拓展、价值链的提升与利益链的完善。精细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投入、过程和产出的精细化来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链耦合”。为了使农民能合理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加强精细化基地建设来构建“三链耦合”的基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来打造“三链耦合”的引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三链耦合”的推进模式;优化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来完善“三链耦合”的核心纽带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加强“三链耦合”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逐渐由“平面化农业”向“立体化农业”转变。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农业基本上属于“平面化农业”,农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农业经营方式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功能和增值途径也相对单一。90年代之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国民收入和消费层次拉开,农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层次化、多样化特点,农业经营主体也呈多元化,由小农户为主体向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小农户等多种经营主体共存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全国大一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向多种方式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延伸,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也在深化拓展。当前,农业发展由数量供给向质量供给转变,由物质生产向服务增值拓展,农业发展外延不断拓展,内涵更加丰富,已完全由过去“平面化农业”向多维度“立体化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大决策,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十一五”期间,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紧紧围绕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资源拓展和农业产业链延伸对农业高技术的需求,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借助演化博弈模型,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动态博弈行为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动态博弈结果存在着两个可能的演化稳定策略,即博弈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的ESS和博弈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的ESS。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最终收敛于哪一个演化稳定策略取决于双方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获得的收益增量。降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交易成本以及增加双方所能获得的收益,能够使得博弈双方收敛于采取“合作”策略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三产融合”本质是建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政策,其内涵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产融合”的基础是农业,如果离开了农业,仅仅是二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不是“三产融合”。第二,推进“三产融合”的主体是农民,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离开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脱离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三,“三产融合”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重价值。借鉴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一方面可有意识地促进农业、农村的资源更多地在市场上实现对价,另一方面可以为针对“三产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农业产业链融资相比,以“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高了产业链融资的效率和融资服务的受众面,因而在产业链金融领域备受关注。本文以“田田圈”为例,种粮大户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获得促进了种粮大户涉农净收入的提高。此外,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土地规模、农用固定资产、是否获得技术服务是影响农户涉农净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链区域延伸将沟通城乡两个地域、链接三次产业,能较好地打破城乡两套封闭体系独自运行局面,沟通三次产业的内存经济联系,进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模式和特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产业链根据当地特点的不同,构建模式也有所不同,在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基于主体的农业产业链构建模式对具有相似农业产业特点地区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常德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了三产深度融合。2017年,常德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69个,接待游客1953.3万人次,经营收入31.7亿元,实现利润3.8亿元,带动农户3.2万户。鼓励模式创新常德市已初步形成了五大类型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第一类为产业融合型。依托特色产业优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农技推广工作为例,深入探究沟通在农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技推广中沟通不足的原因,从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农民3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沟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志国  刘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14-7015
"参与式农业推广"强调从农民的真正需求出发,农业高校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工作,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推广服务。其要点可概括为:推广理念转变、推广职能改变、与农民有效沟通、农民组织建设和能力培养等。  相似文献   

13.
梨树县新型多元合作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广大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农技推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改变运作机制已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然。文章通过总结以往的农技推广经验,并借鉴其他先进的推广模式,走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专业协会或经合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合作推广模式,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拉近了成果与应用的距离,为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4.
赵迪  王德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22-5924
介绍了由传统本位论向受众本位论转变的过程及中国受众本位论的基本思想,认为运用受众本位论分析农业推广活动有益于巩固参与式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农业推广活动的传通本质:推广者将信息传送给农民,农民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改造,内化为自身的体会,并及时作出反馈。探讨了受众本位与参考式农业推广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了受众本位论对参与式农业推广活动的2点影响,一是受众本位论明确了农业推广活动的导向和实施依据,二是将受众本位论纳入农业推广研究拓展了农业推广的外延。提出了受众本位论对完善参与式农业推广的4点启示:一是以受众为导向,注重受众的需求;二是提倡过程的参与式,强调受众内部参与程度的重要性;三是建立双向互动机制,使推广者能及时了解推广活动的实施情况和绩效;四是开发乡土知识,使创新与实践能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利益机制问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链中的技术链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除政府和公益性机构以外,农业产业链中任何其他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都必须以实现相应的成本补偿与获取报酬为前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农业高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安徽农大立足人才科技优势,紧贴乡村振兴需要,搭建了区域性农业综合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的“一站一盟一中心”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构建了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四体融合”的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探索,为地方农业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校地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争鸣  高启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29-20830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实地调研,研究和总结了以农业技术推广为运作载体的研究生培养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基地为平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现了学科链与农业生产链的有效对接,有助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农科研究生。该模式依靠有效的制度,以及大学与县政府、大学与农户互动激励机制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持续发展,是农业类院校研究生培养可以借鉴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袁茹  吴应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719-7721
以甘肃省华亭县农户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县开展农业保险过程中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和需求意愿,分析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华亭县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所了解,且购买过农业保险的农民满意度较高,未购买过的农户参保意愿也较高,这是农业保险推广的3个积极因素;但仍然存在农民收入低、保险公司宣传力度不够、农业保险种类单一等限制农业保险推广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加大扶贫贷款发放力度、加强保险公司宣传、增加农业保险种类等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推广主体、推广模式、推广方法、推广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较少对农户最想获得的技术信息,农户对农技人员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等的接受及采用的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从政府或者基层农技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来自农户的评价,而且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反映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情况,而对某个地区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地区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的研究较少;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总体评价及农户采用新技术后农户收入以及家庭情况变化等研究也较为缺乏。该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从而对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智元  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60-16262
论述了"以农民为本"的农业推广理念中,以什么样的农民为本的内涵:以农民为本,就是以与科技成果相对应的农民为本,在农民与科技成果间将农民放在首位;以具体的农民为本,强化推广活动的针对性;以发挥主体作用的农民为本,努力改进推广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