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黄甜竹的出笋、成竹、退笋规律。结果表明:闽东地区黄甜竹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期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和中期出笋多,成竹数也多,且成竹质量好,而后期(开始出笋30d以后)出笋数少,成竹数与少,且成竹质量差;竹笋(幼竹)高生长遵循Logistic曲线,退笋比例与竹笋着生深度呈负相关,且营养不良造成的弱退是退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合江方竹幼竹的高生长过程的进行观测,通过最优分割法进行聚类分析,将合江方竹的生长过程分为初期、盛期、末期。其中盛期历时28 d,日平均高生长量23.4 cm,高生长量占全高的85.6%。合江方竹昼夜生长差异不大,高生长最快在2时,最慢在14时和4时左右。通过对合江方竹营养器官养分分析表明,同一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含量不同,N元素含量顺序为:笋>叶>箨>枝>秆;P、K元素的含量顺序为:笋>箨>叶>枝>秆,其中N、P、K三种元素在笋中的含量最大。根据合江方竹营养器官养分分析计算其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分别是:N 175.78 kg/hm2,P2O513.36 kg/hm2,K2O 112.07 kg/hm2。  相似文献   

4.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撑绿竹3号无性系幼竹高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贵州省赤水市撑绿竹引种地,于7-10月进行了撑绿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的观测,结果通过最优分割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撑绿竹高生长的过程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其中盛期历时75d,日平均生长量11.6cm,生长量占高生长的92.04%;撑绿竹高生长数学模型为三次函数模型;撑绿竹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占全天生长量的67.2%,昼生长量仅为全天生长量的328%。高生长最慢在14时左右,最快在2时及6时左右;气象因子中相对湿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最高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同时这3个气象因子与高生长均呈负相关关系,而降雨量、日均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紫竹在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库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在本试验地于4月23日开始出笋,且以4月23~30日为出笋盛期,其出笋数量占总的出笋数量的91.9%,出笋期历时18 d。样方(4 m×4 m)出笋数与其母竹数呈现Y=-1.258X2+88.158X-1 490.249的关系(Y为出笋数量,X为母竹数量)。随着出笋时间推后,其退笋率逐渐增大,紫竹平均退笋率为53.8%;退笋与其笋体高度有关,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30 cm以下;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呈Logistic增长。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笋体高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8.
在贵阳市长坡岭林场桂竹引种地,于2010年和2011年对桂竹出笋、高生长的过程进行了观测,结果通过最优分割法(Fisher)进行聚类分析,将桂竹出笋过程和高生长过程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出笋盛期的笋量占全期的56.3%,高生长盛期生长量占全高的72.3%,其高生长的数学模型为三次函数模型;桂竹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占全天生长量的56.7%,高生长最慢在中午12时左右,最快在晚上24时左右。  相似文献   

9.
在浙江农林大学翠竹园,于2009年对引进的金明夜叉竹出笋、高生长的过程进行了观测,总结了在各个出笋期的出笋量,发现盛期出笋量占总出笋量的83.2%,并对出笋量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在出笋期气候条件下,温度、湿度越大其出笋量越多;幼竹竹秆日生长量也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每天增长约2.8 cm,对其生长过程进行Logistic分析,发现决定系数R2=0.9871,金明夜叉竹的日生长量逻辑斯蒂方程为X2=136.056 3/(1+EXP(2.115 2-0.092 040 X1));并对幼竹枝条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决定系数为R2=0.992 5,枝条生长逻辑斯蒂方程为X2=32.291 7/(1+EXP(2.041 2-0.172 231X1)。  相似文献   

10.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林较纯林可相应推迟出笋各期;早、盛期的退九低,成竹较高;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3个阶段;隔天采笋可增加出笋数量,有利于茶秆竹作为笋用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生长差异,选择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的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和竹阔混交林,调查分析竹笋-幼竹高生长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拟合竹笋-幼竹高生长节律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对竹笋-幼竹高生长产生不同影响,尤以毛竹纯林经营对其影响明显,竹笋-幼竹高生长时间缩短,立竹相对高度增高;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随时间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节律,但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毛竹纯林在高生长上升期、盛期的前期明显较竹杉、竹阔混交林大,在高生长盛期的中后期提前急剧下降,竹笋-幼竹高度毛竹纯林在高生长盛期时较竹杉、竹阔混交林大,而后2种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均接近;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生长节律均可用逻辑斯缔方程拟合。  相似文献   

12.
丁向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15-6416,6418
为给香胶树幼林的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可行的技术。在引进香胶树林地内选择10株具代表性的幼树作为样株进行调查研究。茎的速生期为6、7月,9月份后生长缓慢;主梢有3个较明显的速生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中第二个生长期为12 d左右,占全年高生长期的68.1%;侧枝的生长,仅出现2个较明显的速生期:4月中旬至6月中旬阶段,净生长量为全年侧枝净生长量的80.6%,旬平均净生长量达16 cm,第二个速生期从6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旬结束;地径和胸径均在5月初至5月下旬增长最为迅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始新一轮速生期。初步掌握了香胶树幼林生物学特性及主梢、侧枝的年生长规律,为及时搞好前期的栽培管理工作,促进香胶树生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兰考矮早八茎蘖幼穗激素差异及其密度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两分蘖间幼穗部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50(D1)、262.5(D2)和37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取标记株区分主茎、分蘖Ⅰ和分蘖Ⅱ,显微镜下剥取幼穗液氮保存,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幼穗中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分裂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表现为主茎幼穗分化进程要快于两分蘖。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幼穗中GAs、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在拔节后期幼穗ABA含量表现为分蘖Ⅱ>分蘖Ⅰ>主茎,IAA/ZR较高或呈升高趋势时对分蘖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分蘖幼穗中较高的GAs、IAA、ZR含量以及IAA/ABA和ZR/ABA比值有利于幼穗生长发育,而较高的ABA含量及IAA/ZR比值不利于分蘖成活。分蘖与主茎差距越大,分蘖衰亡时间越早,且密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紫云英嫩梢菜用价值,开展紫云英品种田间试验以及产量品质、卫生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菜用紫云英品种嫩梢产量表现为:中花型>早花偏迟>早花型,产量与品种现蕾期、初花期、株高、径粗等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度为鲜草产量>初花期>株高>径粗>现蕾期;紫云英嫩梢维生素C、Cu、Mn比豌豆苗、绿豆芽、空心菜高,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高达61.7mg.hg-1,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食用卫生安全,可作为特色蔬菜利用。  相似文献   

15.
Lodging in maize leads to yield losses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and optimized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culm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m mechanical strength, lignin content, root growth, lodging percentage and production in maize at a high plant density.  We compared a traditional nitrogen (N) application rate of 300 kg ha–1 (R) and an optimized N application rate of 225 kg ha–1 (O) under four N application modes: 50% of N applied at sowing and 50% at the 10th-leaf stage (N1); 100% of N applied at sowing (N2); 40% of N applied at sowing, 40% at the 10th-leaf stage and 20% at tasseling stage (N3); and 30% of N applied at sowing, 30% at the 10th-leaf stage, 20% at the tasseling stage, and 20% at the silking stage (N4).  The optimized N rate (225 kg ha–1)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ternode lengths,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center of gravity height and lodging percentage.  The optimized N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ternode diameters, filling degrees, culm mechanical strength, root growth and lignin content.  The application of N in four split doses (N4)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ulm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m mechanical strength, lignin content, and root growth, while it reduced internode lengths,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center of gravity height and lodging percentage.  Internode diameters, filling degrees, culm mechanical strength, lignin content, number and diameter of brace roots, root volume, root dry weight, bleeding safe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center of gravity height, internode lengths and lodging percentage.  In conclusion, treatment ON4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odging percentage by improving the culm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m mechanical strength, lignin content, and root growth, so it improved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ize crop at a high plant density.  相似文献   

16.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而皖麦19在乳熟期发生2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45°~20°)倒伏,倒伏率为17.62%.皖麦19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及其干物质输出率均高于未倒伏品种和轻微倒伏品种,不利于其抗倒伏.烟农19的株高和重心高度适中,基部节间机械强度较大,干物质在乳熟前输出较慢,乳熟后迅速分解输出,有利于茎秆抗倒和产量提高.因此,得出江淮平原兼顾高产和抗倒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和周麦22.  相似文献   

17.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巨龙竹营养器官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巨龙竹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对其竹笋发育中各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巨龙竹茎的顶端结构为原套—原体结构(原套为1层细胞),在旺盛发育的幼茎的节和节间细胞中,有丰富的淀粉粒;秆茎的节间维管束为断腰型和双断腰型,节部维管束的木质部导管与韧皮部筛管的排列均无规律,并具有多层密集的细胞组成的“韧皮部结”;叶肉细胞包括指状内摺的臂细胞、不规则细胞及放射状细胞,并在维管束两侧具有无色透明的大型梭形细胞,其中脉的维管束往往与许多小维管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的维管系统;根的顶端原始细胞为圆锥状排列的原始细胞群,未见典型的组织原分区。  相似文献   

19.
薏苡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干旱是影响薏苡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鉴定薏苡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确定抗旱指标,筛选抗旱种质,促进薏苡产业发展。【方法】以5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设置正常供水和反复干旱2个处理,在旱棚内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干旱对幼苗存活率、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长、根粗、根鲜重和根干重的影响;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干旱胁迫对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干旱存活率与茎粗、叶宽和根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长、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不显著的正相关。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根干重、根鲜重、叶宽、根粗、根长、幼苗干旱存活率、地上部干重、茎粗、地上部鲜重、叶长和株高。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主成分可代表薏苡抗旱性91.40%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供试薏苡种质抗旱性排序相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DC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根干重、叶宽、根鲜重、茎粗、根粗、幼苗干旱存活率、根长、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长,这与各指标DC值与WDC值的密切程度基本吻合。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薏苡种质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其中Ⅰ级3份、Ⅱ级17份、Ⅲ级9份、Ⅳ级20份、Ⅴ级1份。除叶长、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D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幼苗干旱存活率、株高、叶宽、根长和根鲜重。【结论】苗期抗旱性强的薏苡种质yy18-1、yy14-3和yy13-1,可作为薏苡抗旱育种、抗旱机理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研究材料。幼苗存活率、株高、叶宽、根长和根鲜重可作为评价薏苡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的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