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宁夏作为研究区,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人居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移民人居质量的因素,为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运用GIS与RS技术,选择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宁夏生态移民新村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宁夏境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标准化后值介于0~100。地被情况、水域和海拔因子制约着宁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且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生态移民新村明显集中分布于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该区域边缘地带呈包围态势安置。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出发,以30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择影响人居环境最主要的4个因子(地形、气候、水文与地被条件),定量评价湖北省不同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居环境指数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趋势,其中西南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周围出现高值区。湖北省人居环境适宜地区面积为1.100 77×105 km~2。从适宜因子分析表明受双因子适宜面积最大,占高度适宜区的63.33%,多因子适宜区和单因子适宜区面积各占高度适宜区2.52%和24.98%。湖北省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面积为4.075 30×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22.2%。其中,以高度适宜区单因子为标准,适宜性临界区和限制性临界区面积各占2 114.342 2 km~2和2 114.342 2 km~2。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土地面积为4.219 9×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19.4%,从不适宜区限制性分析可知,人居环境不适宜区受双因子限制的面积最大,占不适宜区32.48%,多因子限制和单因子限制面积各占不适宜区13.37%和10.08%;综合限制型面积最小,只占不适宜区2.01%。  相似文献   

3.
乡村森林生态适宜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工作。针对乡村森林经营的特点,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森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经营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森林生态因子划分、权重确定及其适宜性分级与定量化,运用综合评价法原理提出生态适宜性指数来定量表达林分和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0.57,接近适宜水平,表明现实森林类型及其分布基本上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生态适宜性指数涵义明确,评价技术简便可行,结论直观且具可比较性,对乡村森林经营规划和管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建立海南儋州地区橡胶割胶期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模型。对比绝对值法、归一化法、相关系数法等3种方法确定权重系数建立气候适宜指数的优劣;建立产量丰歉指数和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关系模型,确定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相关系数法建立气候适宜度指数效果最优;产量丰歉指数与气候适宜度指数整体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各个时段指标回代检验准确率在70%以上。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气候条件对橡胶割胶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研究是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分布指数、GIS空间分析和结构熵权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伊犁河谷地区的农村居名点人居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居民点的城镇影响分值。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离水系越近的区域,人居适宜性越低,适宜性分布指数表明察县面积73.41%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最适宜区,建议通过对内部改造区、迁移并点区等不同整治分区的初步整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引导,为农村居名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综合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并结合障碍因子限制等级划定,有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濮阳县为例,采用生态位理论和熵权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构建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提出"综合适宜性-障碍因子"建设区划方法。结果表明,濮阳县建设适宜性指数在0.56~0.95,建设综合适宜度较高,一、二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5%;障碍度多处于低障碍和中等障碍度级别,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52%,主要障碍因子为自然质量、生态环境和田间基础设施。结合两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次优先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三部分,建设难度由易到难。该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与差别化整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与闲置现象愈加严重,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越来越迫切,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萍乡市湘东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Arc GIS10.1进行叠加运算,划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进而应用加权Voronoi图,实现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按照最适宜、较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区进行划分,适宜度水平整体较高,无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区;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居民点差距明显,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在地理空间上差异明显,适宜性级别较高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公路畅通、地势平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部地区,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居民点主要散乱分布在地势起伏不平、坡度较大、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随着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越来越低,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建设区、优先发展区、合并整治区和内部整治区。该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极端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建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成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运用人居环境学的理论、方法对位于这一特殊区域的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此区域发展的规律以及适宜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的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攀西地区烤烟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攀西地区烤烟大田生长期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方法】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单因子及多因子气候适宜度模型,对比两种方法确定权重建立气候适宜指数的优劣;建立产量丰歉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的关系模型,确定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标准化法优于绝对值法;产量丰歉指数与气候适宜指数呈显著相关;指标回代检验准确率较高。【结论】指标可以用于评价气候条件对大田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节能型生态农宅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14-6716
新农村的建设重点之一在于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节能型生态农宅满足生态设计的4R原则,使建筑和自然协调共生,通过“架设节能设施、种植高效植物、养殖高效动物、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节能措施减轻环境的负担,不仅可成功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亦可减少非再生能源的投入,并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研究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根据矿业城市的特点,结合阜新市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要,对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归纳出总体规划方案中涉及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主题,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规划中各个环境主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以区域性本底背景及科学的研究判断标准为依据,确定了评价标准,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影响级别特征值为1.941,阜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II级,其规划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比较小的影响。自然环境保护对环境影响最大,为了减缓环境影响应从自然环境着手,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耦合理论,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4年间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河南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系统整体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5—2010年间急剧上升,而在2010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河南省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两相关协调度不断上升,在2014年均达到0.75以上,实现了良好地协调发展,但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仍属于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在果园内采用井式分布安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虫口密度、种类、数量,并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诱杀成虫,从而减轻害虫对果树的为害。使用该灯成本低、投入少,可防治果树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孙茜  张小虎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224-226,230
为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河南省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针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特点,从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综合分析模型,对河南省2000-2009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增加态势,其中,2000-2001年处于基本可持续水平,2002-2008年处于较可持续水平,2009年为可持续水平;"三废"处理率偏低、人口数量较大及自然灾害频发等是制约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提银  刘昭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27-11828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宁夏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生态社会发展4个方面筛选了40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由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湿地和水域构成的绿色空间对于保障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宜人和居住舒适,以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清其景观动态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合理规划以提升其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选取1992、2000、2008、2016年4个时间节点进行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与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常住人口、建设用地面积4项影响因子对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自然因素中影响各地类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小于1。结论社会经济是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人口规模的增加、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导致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相对静态,且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本研究科学合理地阐明了影响绿色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地发展、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林学、生态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某一区域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以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视,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社会对具有系统林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林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所增加,迫切需要探索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授课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污水灌溉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黄水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研究区分成一系列100 m×100 m的网格,获取每一单元网格内生态安全的各影响因子信息。然后通过各影响因子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运算,逐个计算出各单元网格的生态安全指数,最终获得黄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分级以安全和基本安全为主,分别占区域总面积比例的45.2%和39.6%,平均安全指数是69.7,属于基本安全的级别。  相似文献   

20.
生态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书廷  尚世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74-20176
结合河南省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理念,本着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原则,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3个方面,研究了污水、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以及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的建设方法,以期能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