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已成为广东烟叶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开展其无公害化学药剂筛选和应用研究势在必行。以烟草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为研究对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吡菌胺的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0.56μg/m L和0.25μg/m L),苯酰菌胺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毒力次之(EC50为1.14μg/m L);咪鲜胺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0.26μg/m L),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较高(EC50为2.66μg/m 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15 d,推荐药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和80%苯酰菌胺可溶性粉剂2 500倍轮换施用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效果为87.23%;推荐药剂45%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 500倍轮换施用对烟草赤星病的效果为82.53%;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为烟叶真菌病害化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指导,促进了烟叶绿色安全生产,保证了烟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对烟草低头黑病菌的分生孢子进行单孢培养和悬滴法载玻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椭圆形、新月形两种孢子属于一种分生孢子的不同发育阶段。新月形孢子为烟草低头黑病菌的分生孢子。不同发育阶段的分生孢子都有较强的萌发能力。人工培养条件下,除分生孢子盘上产生分生孢子外,菌丝可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菌丝体上形成典型的瓶体状分生孢子梗。  相似文献   

3.
烟草黑胫病菌拮抗放线菌LY18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对烟草黑胫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放线菌,笔者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烟草黑胫病发病烟田健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放线菌株LY18,其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抑制率达70%以上。电镜观察发现,抑菌圈周围的烟草黑胫病菌丝破裂、瘪陷。通过对LY18的形态观察、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rajshahiensis。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对烟草黑胫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放线菌,笔者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烟草黑胫病发病烟田健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放线菌株LY18,其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抑制率达70%以上。电镜观察发现,抑菌圈周围的烟草黑胫病菌丝破裂、瘪陷。通过对LY18的形态观察、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rajshahiensis。  相似文献   

5.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试验采集云南省昭通市的烟草黑胫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其培养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培养基适合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的培养,菌丝生长旺盛;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粗细不均匀,无隔膜,具有膨大体;孢子囊顶生,具脱落性,具1个或2个乳突。这些培养性状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烟草黑胫病菌的培养性状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烟草赤星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内(温度25─28℃,湿度80%─90%),将烟草赤星病菌接种于离体叶片上,培养6-9天后,离体叶片的发病率及病级与其植株水平上对赤星病菌的抗性表现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该方法能反映烟草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可用于对烟草赤星病抗性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烟草黑胫病菌对不同杀菌剂产生的抗药性,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菌落生长测定法,对从黔东南州镇远县分离的烟草黑胫病菌进行了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菌对不同杀菌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最强,EC50值为1.19μg/ml。因此,在镇远烟区,长期单一使用烯酰吗啉防治黑胫病存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烟草黑胫病菌对不同杀菌剂产生的抗药性。[方法]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菌落生长测定法,对从黔东南州镇远县分离的烟草黑胫病菌进行了抗性测定。[结果]烟草黑胫病菌对不同杀菌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最强,EC50值为1.19μg/ml。[结论]在镇远烟区,长期单一使用烯酰吗啉防治黑胫病存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分离自健康烟草植株的内生细菌Itb295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潜能。[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菌株Itb295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并结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F496206)比对分析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鉴定Itb29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Itb295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34.64%,受抑制的黑胫病菌菌丝膨大、扭曲、分支增多,不能正常生长,抑菌效果的可逆性分析显示受抑制的菌丝在OA培养基上能够正常生长。[结论]为烟草黑胫病的防治及内生细菌Itb295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毕节地区烟草黑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烟草黑胫病菌对甲霜灵产生的抗药性,采用菌落生长测定法,对从贵州省毕节地区5个县分离的9株烟草黑胫病菌进行了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对甲霜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EC50值平均为0.7 158μg/mL,其中,CGch-2的耐药性最强,EC50值为1.225 3 μg/mL.毕节地区的烟草黑胫病菌...  相似文献   

11.
烟草黑胫病菌的寄主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的寄主范围,为烟草黑胫病菌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烟草黑胫病菌所致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人工模拟烟草黑胫病菌在田间的侵染途径,采用菌丝块创伤和不创伤接种61种农作物及杂草的活体或离体组织,结合柯赫氏法则鉴定,对烟草黑胫病菌的寄主范围进行较为系统的大样本研究。【结果】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创伤条件下可侵染21科41属51种植物,在不创伤条件下可侵染10科15属16种植物,首次发现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创伤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21科40属47种植物,在人工不创伤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10科12属12种植物。【结论】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的寄主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一些常见农作物和烟田常见杂草,当这些植物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高温阴雨潮湿气候条件下,在田间农事活动中受到机械创伤或遭受虫伤甚至没有损伤时,烟草黑胫病菌可能会对这些植物造成侵染,生产中应注意避免烟草同潜在寄主作物间作或连作。及时防除烟田杂草对烟草黑胫病菌所致病害的有效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苹果致病型是苹果上的重要致病菌,可以侵染苹果叶片和果实。论文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链格孢菌苹果致病型高效稳定的分子转化体系,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链格孢苹果致病型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质粒pKO1-HPH是以pCAMBIA1300骨架为基础构建的穿梭质粒,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并在其多克隆位点上插入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这个质粒在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细胞中都能够稳定地复制繁殖。将质粒pKO1-HPH采用冻融法转化到农杆菌菌株AGL1中,然后与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的分生孢子在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进行基因转化,转化子在含有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在含有50μg·mL~(-1)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检测转化子细胞中抗性基因在转化子中的表达情况;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化子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在初步确认可以将绿色荧光蛋白和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转入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中后,对菌落培养时间、转化前分生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对转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转化子的稳定性采用分生孢子5次继代培养后,能否在含有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稳定生长来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外源基因和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是否存在于转化子基因组中;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化子基因组中插入的拷贝数;在苹果果实和叶片上接种检测转化子致病性的变化。【结果】将100μL孢子悬浮液(含105孢子)涂布于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平板上菌落培养36—48 h后,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可以产生足量的孢子用于农杆菌介导的分子转化。将分生孢子用无菌水洗下,在4℃处理6 h,再与含质粒pKO1-HPH的农杆菌进行诱导共培养,转化子在含有50μg·mL~(-1)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转化效率较好,107个分生孢子转化可获得约200个转化子。转化子经过5次继代培养,对潮霉素B的抗性没有改变。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能够成功地整合到供试菌株的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多以单拷贝形式随机插入到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细胞的基因组中;转化子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说明荧光蛋白基因在菌丝及孢子中均能够成功表达。通过部分转化子的致病性试验,筛选获得数个在苹果果实和叶片上致病性都显著降低的菌株。【结论】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链格孢菌苹果致病型稳定高效的分子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此病菌与其寄主的分子互作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在10 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菌株的抑菌率均大于80%,分别为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80%戊唑醇、10%多抗霉素B、12.5%烯唑醇、33.5%喹啉酮和10%苯醚甲环唑。【结论】确定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由链格孢引起,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10%多抗霉素B和10%苯醚甲环唑对链格孢抑菌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引起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MeJA在甜叶菊响应链格孢菌过程中的作用,为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发病甜叶菊植株的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7个致病菌株ST1-ST7的r DNA-IT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基于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链格孢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链格孢菌分生孢子在甜叶菊叶片上的萌发状态及侵入叶片的方式。通过向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外源添加MeJA分析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MeJA并接种链格孢菌,观察叶片对链格孢菌的抗性;采用q PCR方法分析JA通路相关基因在甜叶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甜叶菊发病叶片上共分离到7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近圆形等径辐射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多为近球形、倒棒状或倒梨形,大小为(20.5—45.5)×(6.5—16.0)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甜叶菊离体叶片上,发现7个菌株对甜叶菊叶片致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ST2、ST3和ST7 3个菌株侵染叶片后病斑扩展速度快,致病力较强。3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的r DNA-ITS序列长度分别为569、570和570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ST2、ST3与菌株KY814634.1、DQ491089.1等(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p.,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100%,ST7与菌株HQ402558.1(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对接种细极链格孢ST7分生孢子的甜叶菊叶片台盼蓝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可以从孢子的头部、侧面、尾部多个位置萌发,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外源施加浓度高于200μ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100μmol·L~(-1)的MeJA后接种细极链格孢,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MeJA可增强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JA通路相关基因LOX3和JAR1在甜叶菊接种细极链格孢后上调表达,JAZ1和JAZ4反之下调表达,表明JA通路参与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响应。【结论】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褐斑病的致病菌为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丝可以从叶片的气孔以及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表皮细胞。外源施加MeJA能够有效增强甜叶菊叶片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在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N端含有一段高度保守、约150个氨基酸组成的NAC结构域,而C端为高度变异的转录调控区。NAC转录因子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而且在植物抗逆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作者从紫花苜蓿中克隆了一个NAC类转录因子基因Ms NAC2,期望通过分析其DNA和氨基酸序列特征,阐明其在紫花苜蓿中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通过在烟草中过量表达鉴定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了解Ms NAC2在紫花苜蓿中的耐逆调控机理提供试验基础,并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善紫花苜蓿抗逆力和提高其品质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紫花苜蓿Ms NAC2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时空表达特征。构建Ms NAC2-GFP融合表达载体,进行基因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同时构建p BI121-Ms NAC2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叶盘,比较逆境胁迫条件下野生型烟草和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和生理指标,鉴定超表达Ms NAC2对烟草耐逆能力的调控效应。【结果】Ms NAC2全长1 358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23 bp,编码34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39.4 k D,其N端含有典型的NAC保守结构域,C端高度变异。进化树聚类分析表明,该基因与脐橙Cs NAC亲缘关系较近,属于NAC蛋白的ATAF亚家族。洋葱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Ms NAC2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水平表达分析表明Ms NAC2受250 mmol·L-1Na Cl、20%PEG6000、0.1 mmol·L-1 ABA和4℃胁迫诱导而显著升高,并且Ms NAC2在根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在叶中的表达量。抗性试验结果显示,在Na Cl、PEG和4℃冷害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苗高、根长、鲜重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高于野生型。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250 mmol·L-1 Na Cl、20%PEG6000和4℃处理24 h后,转基因烟草叶片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烟草,分别为野生型的82.6%、73.2%和77.8%。脯氨酸含量高于野生型烟草,分别达1.52倍、1.72倍和2.24倍,且SOD和POD的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烟草,分别为野生型的1.101倍、1.105倍、1.33倍和1.12倍、1.08倍及1.19倍。【结论】从紫花苜蓿中克隆了一个新的NAC转录因子基因Ms NAC2,该基因能够对盐、冷害和干旱胁迫产生响应,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过量表达Ms NAC2烟草具有较强的耐盐、抗旱和抵御寒冷的能力,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非生物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梯度(0.4、0.8、1.2 mol·L-1 Na Cl)的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菌落生长、菌丝发育及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3种高渗浓度处理下菌丝细胞中甘油、赤藓醇、葡萄糖、甘露醇、海藻糖5种多羟基醇的含量并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病菌相比,在高渗胁迫条件下病菌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细胞间隔变短、细胞显著膨大,且随胁迫浓度增加细胞膨大程度增强;高渗胁迫下的菌株在各个时间点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渗处理12 h之前样品中黑色素的含量均比对照组低,但不同处理之间含量均很接近;而在24、48 h两个时间点不同处理浓度对黑色素的影响不同,1.2 mol·L-1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均显著增加,0.8 mol·L-1 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降低,0.4 mol·L-1Na Cl处理下样品的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在24 h时显著降低,但48 h时与对照基本一致;在不同的高渗胁迫条件下(0.4、0.8、1.2 mol·L-1 Na Cl)菌丝细胞中甘露醇的含量均有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在处理时间为36 h时甘露醇含量较对照增加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菌丝中甘油含量的变化与甘露醇的变化规律相似,且在高渗胁迫处理下甘油含量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并在处理24 h后甘油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菌丝中海藻糖含量总体上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且渗透胁迫的强度越高该趋势越明显,不同浓度Na Cl处理的菌丝中海藻糖含量均在36 h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而赤藓醇、葡萄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在普通PD培养基或高渗处理条件下,菌丝培养滤液中均没有检测到甘露醇、海藻糖和甘油的存在,而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随高渗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渗胁迫抑制了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的生长,使菌丝细胞膨大、间隔变短;高渗胁迫处理病菌12 h之前对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露醇、甘油为病菌菌丝细胞中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海藻糖也参与了病菌的高渗胁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 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tub2)和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部分序列的多核苷酸序列系统学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使用菌落生长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片病斑上分离获得病原菌(标记为YC1105),经ITS、LSU、tub2和rpb2 4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YC1105与Epicoccum latusicollum聚为一支,且支持率为100%;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红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为4.35~6.44 μm×2.10~3.27 μm,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无刚毛,NaOH颜色反应呈阳性,其特征与Epicoccum latusicollum相符,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原菌鉴定为E.latusicollum。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YC1105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胡萝卜琼脂培养基,在5和10℃生长缓慢,最适温度为28℃,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粉,尿素不利于菌丝生长;病原菌在pH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菌丝致死温度为49℃,水浴10 min。【结论】明确引起贵州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病原菌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该病原菌适宜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8.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H21是一株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源细菌,鉴定该菌株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检测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为应用该菌株防治葡萄灰霉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特异引物的基因组PCR法检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菌株合成脂肽的能力;盐酸沉淀和甲醇抽提法从无菌发酵液中提取脂肽粗提物;排油圈法检测脂肽粗提物的表面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脂肽粗提物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有效中浓度EC5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脂肽粗提物洗脱分离,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各组分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能力;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主要抑菌成分的脂肽类型。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选取11对特异引物对菌株BH21基因组扩增,其中7对引物扩增出预期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相关菌株脂肽基因相似度为96%—99%,扩增产物翻译的蛋白与相关菌株的脂肽合成蛋白相似度为96%—100%,表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H21基因组中含有ituA、bamD、ituC、ituD、fenD、srfAB、yndJ,该菌株具有合成surfactin、iturin及fengycin等多种脂肽类抗菌物质的能力。盐酸沉淀和甲醇抽提从LB无菌发酵液中获得脂肽粗提物,得率为428 mg·L~(-1)。排油圈检测结果显示,脂肽粗提物使橄榄油膜形成排油圈,表明脂肽粗提物具有表面活性。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脂肽粗提物浓度为440μg·mL~(-1)时,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82.8%。根据毒力方程计算,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脂肽粗提物EC50为144.39μg·mL~(-1)。HPLC分离纯化脂肽粗提物获得6个组分,只有组分BH21-2和BH21-3抑制葡萄灰霉病菌的生长,RP-HPLC色谱图分析表明组分BH21-2和BH21-3属于fengycin家族脂肽。葡萄灰霉病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脂肽粗提物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葡萄叶片灰霉病防病效果为100%;脂肽粗提物浓度为220μg·mL~(-1)时,对葡萄叶片病斑扩展相对抑制率为94.4%。【结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菌株BH21具有合成surfactin、iturin及fengycin等多种脂肽类抗菌物质的基因,该菌株脂肽粗提物对葡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葡萄灰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筛选获得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株,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及测定其对烟草黑胫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为材料,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烟草黑胫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以细菌发酵液的OD600为指标,对拮抗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拮抗菌株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得到200株细菌,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MC2-1,其抑菌带宽为8.00 mm,平均抑菌率为62.87%。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和gyrB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MC2-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牛肉浸膏8 g/L,酵母浸粉5 g/L,麦芽糖1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0%、装液量30 mL、培养基初始pH 7、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36℃、培养时间60 h;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菌液浓度(OD600分别为2.72和2.81)均显著高于原始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菌液浓度(OD600分别为2.31和2.56)(P<0.0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后菌株MC2-1对烟草黑胫病的平均防效为63.92%,显著高于优化前的53.72%。【结论】优化后的方案可提高菌株MC2-1的菌体量,并增强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菌株MC2-1具有开发成为烟草黑胫病生防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但其不成熟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一直是限制球孢白僵菌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开展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工艺研究,提高液体发酵生物量,从而为固体发酵阶段提供优质的种子液,进而提高固体发酵的产孢量,为球孢白僵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影响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的培养条件有温度、装样量、摇床转速、接种浓度和p H等,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球孢白僵菌菌株SDDZ-9的液体发酵的主要因子,然后运用最陡爬坡路径法,以试验值变化的梯度方向和各因素效应值的大小分别确定爬坡方向和变化步长,确定响应面的中心点,逼近最佳值区域,最后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曲面法,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各因素与效应值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发酵生物量的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响应面分析和评价,确定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较高的球孢白僵菌菌株SDDZ-9液体发酵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培养温度、装样量、转速和浓度是影响发酵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一定范围内的p H变化对此菌株的液体发酵影响较小。在自然p H下,当培养温度27.08℃、装样49.72 m L(250 m L三角瓶)、摇床转速205.45 r/min、接种浓度1.122×107孢子/m L时,发酵48 h产生的生物量最大。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生物量为14.769 g·L-1,与模型预测生物量相符,固体发酵后产孢量为20.16 g·kg-1,含孢量1.84×1011孢子/g。【结论】在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进行发酵,可显著提高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此液体发酵工艺为球孢白僵菌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