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土壤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冀北马铃薯种植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划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并编制了冀北马铃薯种植地适宜性等级图。  相似文献   

2.
杜发兴  郑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40-8341,8388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并通过三标度法的改进来定量确定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量化分级,克服评价因子的人为主观性,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对该地区的农用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实例分析验证了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双流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数学方法评价双流县农用地适宜性,根据因素因子选择原则及研究区域农用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以白家镇这一评价单元为例介绍并演示了模糊综合评价具体实施过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研究区域农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双流县现有Ⅱ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5.53%,Ⅲ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81.17%,Ⅳ级适宜度农用地比例为13.30%,无Ⅰ级和Ⅴ级适宜度农用地,双流县农用地总体适宜度为Ⅲ级,并对各适宜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提出了相应建议。经实际操作以及确定结果的检验,证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郑州森林生态城林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郑州森林生态城林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的基本因素,并根据地貌、地形、土壤特性等确定林地评价因子,利用指标体系法建立了林地指数模型,用加权指数和法对各个因子的综合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该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等适宜性林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进行了适宜林种、树种选择及群落构建方式策划.  相似文献   

5.
对图们江下游牧草地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为今后更加合理利用该地区的牧草地资源,制定牧草地评价内容,利用加权指数和法对牧草地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满足小微企业农用地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的需要,采用文献法回顾了国内外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况,通过调研分析法总结了当前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痛点,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从智能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核心算法2个维度构建了农用地适宜性智能化评价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操作步骤,分析了该模型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北海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北海城市空间扩展情况,结合北海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MAP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北海城区在城市空间过程中对农用地的胁迫作用,提出了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减轻农用地胁迫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聚类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转移矩阵分析和拟合分析,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叠加与处理,分析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的关系,得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实现成果的衔接和转换。结果表明:(1)耕地地力等级和农用地自然等别之间的"级""等"变化差异程度不同,水田区和旱地区同一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等级多数低于农用地自然等别;(2)水田区的"等""级"差异程度远低于旱地区;(3)建立了水田区和旱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数与农用地自然等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水田区衔接模型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旱地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进行转换,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果园、茶园、牧草地、荒草地、沙地及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以250m×2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利用数学高程、趋势面分析等模型探讨并建立初选评价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分析和理论探讨筛选建立主要桉树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借助极限指标比较法、加权指数和法等对福建省主要桉树树种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燕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6):125-129,178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肖燕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58-13361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现代土宜科学与地区名优农产品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而发展适于该地区的名优农(畜)产品的需要,首先从地区名优农(畜)产品开的生态条件分析,进而将我国原传统的土壤适宜性概念拓展到现代的土地适宜性,称之为现代土宜。并提出了“现代土宜科学是研究地区名优农(畜)产品经济生物性状的生理及其阶段发育对土地生态要求和相应管理措施的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义。其次将名优农(畜)产品的经济生物学性状的生态要求采用了地理性的多层阶分级与分区方法,从宏观气候带的一般生境适宜(SE4)到区域气候和土壤性状的品质特优适宜(SE1)和灾害或土壤特性不适宜(SE0)等的名优农(畜)产品土地适宜评级(SE)的5级制,使名优产品的土地适宜性评级开始有了有序的理论阐述及可行性框架,并以我国名产的燕山板栗、四川和三峡的柑桔进行了实例定性评价,由于它系统采用了土壤地理的逐阶接近法的方法论而明显有别于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S)框架。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名优农(畜)产品开发的土宜性调查与土宜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方法与原则,以加强现代土宜科学在提高地区农(畜)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速度与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业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专家知识、数学模型与GIS的集成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业种植区划逐步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作物用地适宜性和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农业用地区划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外农作物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7.
特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与一般适宜性评价迥然不同,是一种资源配置下对未来空间的土地单元及质量的预测性评价。综合考虑特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适宜性评价的预测性与动态性,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选取安家岭露天矿排土场作为实例,将排土场分为平台和边坡两个评价单元,选取5个方面的预选指标,并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7个评价因子(非均匀沉降、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地表物质组成、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岩土侵蚀强度),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原地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资源配置下的土地复垦,复垦土地质量均可达到原地貌的标准,甚至优于原地貌。由于部分评价因子性状的可变性,同一评价单元体现出不同时段的多宜性。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指导矿区采剥、运输、排弃及造地,使矿区土地复垦及复垦土地的利用有序、高效。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盲目进行农地整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沐川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影响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然后构建成本和效益两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价,期望能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广东省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占补平衡过程中水田补充不足的问题。[方法]将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及特尔菲法相结合,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田面坡度、有机质含量、田块规模5个因素作为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广东省"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广东省旱地、可调整地类、未利用地以及现有补充耕地进行新增水田适宜性分析。[结果]研究区新增水田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最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366 142、419 483、497 581、179 800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3%、28.67%、34.01%、12.29%。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确认该适宜性评价方法精确、易操作和符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结论]该评价方法及结果为广东省开展"旱改水"工程新增水田实际项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欧业宁  周忠发  符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03-2505,2555
选取福泉市种植区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适宜性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评价模型对茶树种植区进行适宜性定量分析,得出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评价模型不仅克服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提高了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